物道君語:
行茶道,尚茶禮,
還在讀高中的時候,特別癡迷搖滾,那時最喜歡唐朝樂隊,每次聽《夢回唐朝》都莫名其妙的熱血沸騰,卻又愁緒萬丈,
“沿著宿命走入迷思
夢里回到唐朝
憶昔開元全盛日
天下朋友皆膠漆”
對大唐盛世的迷思,就這樣一直潛伏在《夢回唐朝》里;直到2009年,偶然間翻開《茶經》時,像一股穿越時空的牽引力,縈繞在茶圣陸羽周圍,
陸羽是誰?
《茶經》,一部無人可以超越的茶界巔峰之作。
茶圣,一個神一般的標簽,
除此之外,茶圣陸羽就像一個“空氣人”,可能是大唐才子中最迷幻的存在。就連陸羽自己在《陸文學自傳》中也有點不好意思地說:“陸子,名羽,字鴻漸,不知何許人……始三歲,惸露,育于大師積公之禪院。”
關于茶圣陸羽的傳奇人生,只能從《陸文學自傳》、《唐才子傳·陸羽》、《唐國史補》中可略知一二。但當我們深入《茶經》、張又新《煎茶水記》、《全唐詩》、《湖州府志》《廣信府志》等地方志時,陸羽的形象就會越來越飽滿,不禁驚嘆:“陸羽遠不止茶圣這么簡單”。
有“大歷十才子”美譽的耿湋在《連句多暇贈陸三山人》首聯就直截了當地稱頌“一生為墨客,幾世作茶仙”,在同時代的文人墨客心中,陸羽已經是茶仙了。但陸羽的“茶仙”美名,不是吹出來的,是用雙腳丈量出來的。
在大陸,理行二入(與王陽明的“知行合一”乃異曲同工)是人文精神的根本,茶圣陸羽在《茶經·八之出》一章用“未詳”二字展現了其嚴謹謙卑的治學態度。要知道《茶經》是從760年開始撰寫的,前后三易其稿,最后在780年才正式出版,歷經20年之久,但陸羽在“八之出”關于嶺南十一州的茶葉出產情況這樣描述:其恩、播、費、夷、鄂、袁、吉、福、建、韶、象十一州未詳,往往得之,其味極佳。
正是因為陸羽這種近乎苛刻的茶學精神,才使得我們全面系統地整理《陸文學自傳》、《茶經》、《全唐詩》、張又新《煎茶水記》以及各地地方志和散落在民間的傳說時,得以逐漸還原茶圣陸羽的豐富飽滿的人生軌跡,
在大唐,如果一定要和茶圣陸羽比肩“行走的力量”,也許只有唐僧唐玄奘了。唐玄奘,天竺求法,經歷無數磨難,最終攜經回歸,譯經弘法,成為一代圣僧,名垂千古。陸羽,尋山問水,窮究茶理,轉展大半個華夏,20年如一日,寫成《茶經》,流芳百世。
一個弘揚佛法,普度眾生;一個廣宣茶道,利國利民,陸羽一路走過的山山水水,流傳下來的傳說軼事,其實比唐玄奘更接地氣,更有人間煙火味。
20歲前,雖說陸羽已嶄露頭角,相繼得到竟陵太守李齊物和竟陵司馬崔國輔的賞識,但基本上都在故鄉復州竟陵(今湖北天門)一帶活動,
天寶十三年(西元754年)陸羽第一次遠游,臨別時,忘年交崔國輔鼎力相助,《陸文學自傳》是這樣說的,“贈白驢、烏犎牛一頭,文槐書函一枚,云:‘白驢、烏犎,襄陽太守李憕見遺;文槐書函故盧黃門侍郎所與。此物皆己之所惜也,宜野人乘蓄,故特以相贈。’”
圖|《蕭翼賺蘭亭》
初次遠游,崔公就像一位父親,對年紀輕輕的陸羽寄予厚望,白驢和烏封牛都是遠行的健將,尤其是烏封牛更有日行三百里的腳力(《雅爾·釋畜》注:封牛,高二尺許,狀如橐駝,健行者,日行三百余里),最適合行走顛簸艱險的山路。由此可見,陸羽這次出游巴山峽川是策劃已久的,似乎是專門為探尋茶的源頭而走的。
《茶經·一之源》開門見山就說:“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數十尺,其巴山峽川,有兩人合抱者……”
陸羽這一走,就注定要改寫“茶”的命運,從柴米油鹽醬醋茶中獨立出來,成為一件可俗可雅的事兒,上至王公貴族,下迨市井百姓,爭相追捧,宋朝詩人梅堯臣有詩云:自從陸羽生人間,人間相學事春茶,
那么陸羽一生到底走過了多少地方?
西元754年,陸羽從湖北天門出發,到河南潢川、信陽、桐柏,然后轉入湖北襄陽一帶,取道陜西洛南(也許是因為755年安史之亂的爆發,打亂了陸羽原來規劃的行程),轉經陜西安康、漢中進入四川龍安、北川、廣漢,再從彭州深入邛崍、丹棱、雅安、夾江,在四川瀘州短暫歇腳后,可能乘船沿長江順流而下,直到湖北歸州、峽州、宜昌等地,最后由荊州回到故鄉天門,
這是茶圣陸羽第一次大規模考察荊楚巴川一帶的茶山與泉水的主要行程,短短2年左右,路程長達幾萬公里,可以說這一路上陸羽是晝夜急行,不畏艱辛,不避虎狼,逢山采茶,遇泉品水,留下大量珍貴的一手資料。
《茶經·八之出》關于劍南道的茶葉產地狀況全部是這次行程中品評而定的,“以彭州上,綿州、蜀州次,邛州次,雅州、瀘州下,眉州、漢州又下。”
據說陸羽還寫了一部《水品》,但已經佚失,只能從張又新《煎茶水記》中窺其一二,其中峽州扇子山下石泉(第四)、唐州柏巖縣淮水(第九)、漢江金州上游中零水(第十三)、歸州玉虛洞下香溪水(第十四)以及商州武關西洛水(第十五)等水品也是此次行程的評鑒成果。
如果說陸羽第一次出游是奔著尋找茶的源頭而去的,那么第二次出游就是循著茶的文化而走的,
西元756年(至德元年),陸羽在故鄉天門稍作休整后,再度背起行囊出發,據《陸文學自傳》:“泊至德初,秦人過江,予亦過江,與吳興釋皎然為緒索忘年之交。”由于安史之亂席卷中原,處于水深火熱的難民蜂擁南下,陸羽賦《四悲詩》一首,并隨秦人過江,以湖州為中心,遍歷長江中下游和太湖、淮河流域各地,考察32州郡,核心路線包括湖北蘄春、江西九江、安徽舒州、宣州、江蘇無錫、南京、揚州、浙江杭州、紹興、臺州等,為撰寫《茶經》積累了最為重要的一手資料。
事實上,從754年到760年,大約6年左右的時間,是陸羽一生中最為艱辛的尋茶之路,幾乎是“牛不停蹄”地滿負荷行走,正是這6年的茶修讓陸羽初步建立了一個完整“茶學”系統,
也許是在皎然的指引下,陸羽才在湖州苕溪之湄萌生閉門著書的念頭,《陸文學自傳》說:上元初(即西元760年),結廬于苕溪之湄,閉關對書,不雜非類,名僧高士,談宴永日。
《陸文學自傳》寫成時間是“上元辛丑歲子陽秋二十有九日”,也就是西元761年,陸羽不僅完成《茶經》三卷的初稿,還有《君臣契》三卷,《源解》三十卷,《江表四姓譜》八卷,《南北人物志》十卷,《吳興歷官記》三卷,《湖州刺史記》一卷,《茶經》三卷,《占夢》三卷。由此可知,陸羽涉獵的領域是非常廣泛的,而且絕對是個高產文人,
可為何《茶經》直到780年才正式出版?
有人認為《茶經·七之事》是陸羽在773年左右輔助顏真卿編撰《韻海鏡源》時得以補充的,也有人根據《茶經•四之器》風爐“圣唐滅胡明年鑄”是764年而作,其實《茶經》幾經易稿是很正常,
但有一個資訊非常值得關注,皎然在《飲茶歌送鄭容》中這樣說道:云山童子調金鐺,楚人茶經虛得名。
作為陸羽的至交,也是《茶經》出版的資助人,皎然在詩歌中直接了當地批評楚人陸羽寫的茶經是虛有其名,這無疑是陸羽對《茶經》慎之又慎的一個關鍵因素,經過20年的打磨與實證,《茶經》才于780年出版問世,轟動整個大唐,
《茶經》出版之后,陸羽開啟了第三次漫游人生,但這次出游已經是功成名就后的逍遙與信從,權德輿《蕭侍郎喜陸太祝自信州移居洪州玉芝觀詩序》有云:太祝陸君鴻漸,以詞藝卓異,為當時文人,凡所至之邦,必千騎效勞,五漿先饋。這種待遇對于陸羽來說,已是稀松平常的事了,
782年陸羽應戴叔倫之邀,赴湖南,在李皋幕府任職;785年移居江西上饒,受御史蕭瑜之請又于788年到江西南昌玉芝觀閑住,789年與周愿等人一同南下到廣州,在李復(陸羽的恩公李齊物之子)幕府謀事,最后返回江南,804年在湖州駕鶴西去。
陸羽行走一生,用雙腳丈量了“茶圣”之路的艱辛,知行合一,以一部《茶經》開創了大陸茶文化的新紀元,上下五千年,茶界無人逾越。宋人陳師道《茶經序》這樣評價:夫茶之著書,自羽始;其用于世,亦自羽始。羽誠有功于茶者也。
正如權德輿所說:“以詞以卓異,為當時文人。”大約西元780年前后陸羽被詔拜為太子文學,這在《新唐書》《唐才子傳》《唐詩紀事》都有記載,但陸羽沒有進京就職,壓根兒不想去過“伴君如伴虎”的生活,陸羽的詩歌存世極少,其中有一首最為著名,就是《六羨歌》。
不羨黃金罍,不羨白玉杯,
不羨朝入省,不羨暮入臺,
千羨萬羨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來,
這首歌是茶圣陸羽的精神寫照,《陸文學自傳》有非常精彩的自畫像:常扁舟往山寺,隨身惟紗巾、藤鞋、短褐、犢鼻。往往獨行野中,誦佛經,吟古詩,杖擊林木,手弄流水,夷猶徘徊,自曙達暮,至日黑興盡,號泣而歸,故楚人相謂,陸羽蓋今之接輿也,
正是因為這種特立獨行的人格魅力,才使得孤兒出身的陸羽一路上有貴人相助,智積、李齊物、崔國輔、皇甫冉、皎然、顏真卿、戴叔倫、李皋、權德輿、蕭瑜、李復等,都給了陸羽不同程度的資助與支持,成就了大唐文壇中這朵綻放的奇葩——茶圣陸羽。
在大陸古代賢圣之中,能夠完美融合儒釋道三教于一體的,實屬鳳毛麟角,而茶圣陸羽則是其中一位堪稱完美的“三體”,身為佛家,心是儒家,行乃道家。
在《茶經》中,“三教合一”更是表現得淋漓盡致,有儒家的“精行儉德”,有道家的“坎上巽下離于中,體均五行去百疾”,有佛家的流通法理的高妙運用“十之圖”,
陸羽是個孤兒,被竟陵龍蓋寺智積大和尚收養于寺廟;12歲左右逃離寺廟,躋身于市井戲班之中,竟陵太守李齊物慧眼識珠,將陸羽送入火門山下鄒夫子處研習儒家典籍;20歲開始交游四方,與名重一時的禮部員外郎崔國輔忘年酬唱,陸羽最輝煌的人生舞臺則是在浙江湖州,與皎然、顏真卿、張志和、李崿、陸士修等大唐高士共同演繹了一段段千古佳話,陸羽一生交游廣泛,有“天下賢士大夫,半與之游”一說(周愿《三感說》)。
其余不表,單說陸羽與皎然、顏真卿如何打造文壇鐵三角的傳奇,大歷七年(西元772年)顏真卿從江西撫州到浙江湖州,任湖州刺史,成為當地的頭號父母官。一上任,顏真卿就抓緊組建湖州文人圈子,修撰《韻海鏡源》,陸羽、皎然、李崿等人參與其中,據《湖州府志》卷二十五所載,顏真卿為了編修《韻海鏡源》建造了一座新樓,后人因景慕其事,而名其樓“韻海樓”,直到清代康熙年間,遺址猶存,
皎然大和尚《奉和顏使君真卿修韻海畢州中重宴》對顏公修撰韻海一事大加點贊:
世學高南郡,身封盛魯邦,
九流宗韻海,七字揖文江,
借賞云歸堞,留歡月在窗,
不知名教樂,千載與誰雙?
而在《韻海鏡源》編委會中,陸羽才是名副其實的主編,幕后主編顏真卿和第一編委李崿都是公務纏身的父母官,名列第二編委的陸羽學問高,時間充裕,自然擔當起編撰重任。
在編撰《韻海鏡源》期間,顏真卿舉辦了很多豐富多彩的宴游雅集,皎然大和尚有《春日陪顏使君真卿皇甫曾西亭重會韻海諸生》《奉陪顏使君修韻海畢東溪泛舟餞諸文士》《水堂送諸文士戲贈潘丞聯句》等詩歌,記錄了當時編修韻海的盛況。
《韻海鏡源》是顏真卿花了三十年之力才完成的巨作,這其實顏公的祖先顏推之的遺愿,正是有了陸羽等人廢寢忘食地編修校勘,《韻海鏡源》五百卷才能在大歷九年(774年)全面竣工,付梓成書。這就不難解釋顏真卿為何要專門為陸羽建“三癸亭”了。
大歷八年(773年)秋十月二十一日三癸亭在湖州烏程縣杼山妙喜寺附近落成,顏真卿題額,皎然賦詩,而“三癸亭”則是陸羽根據“癸丑年、癸卯月、癸亥日”命名的。顏真卿 《題杼山癸亭得暮字》詩:“歘搆三癸亭 ,實為陸生故。”
在三癸亭落成之日,恰好時殿中侍御史兼浙江西觀察判官袁高巡視湖州,袁高在顏真卿的陪同下,與陸羽、皎然等一眾文人雅士人同登杼山三癸亭,品茶賦詩,皎然有詩為證,《奉和顏使君真卿與陸處士羽登妙喜寺三癸亭》
秋意西山多,列岑縈左次,
繕亭歷三癸,疏趾鄰什寺,
元化隱靈蹤,始君啟高誄。
誅榛養翹楚,鞭草理芳穗,
俯砌披水容,逼天掃峰翠,
境新耳目換,物遠風煙異,
倚石忘世情,援云得真意,
嘉林幸勿剪,禪侶欣可庇。
衛法大臣過,佐游群英萃,
龍池護清澈,虎節到深邃。
徒想嵊頂期,于今沒遺記。
陸羽在湖州的巔峰時刻也是隨著顏真卿回京任職而逐漸黯淡下來,西元782年,陸羽離開湖州,前往湖南李皋府中任事,暮年之際,轉展湖南、江西、廣東、江蘇,最后還是選擇湖州終老,陸羽墓與皎然塔、三癸亭相守相依,亙古長青。
作為大唐文壇奇才,陸羽不僅治學嚴謹,而且學識闊達,著書頗豐,卻被《茶經》一書盡為掩蓋,宋人歐陽修《集古錄·跋》這樣評價“豈止《茶經》而已哉,然其他書皆不傳”,《廣信府志》也是這樣說“然世傳有《茶經》,他書皆不傳,蓋為《茶經》所掩也,”
事實上,陸羽的確被“茶圣”這一名號所累,就《陸文學自傳》中涉及的書目而言,再加上《全唐文》《新唐書》等佐證,陸羽尤其擅長地方志、人物志和游記等,
如果要全面認識茶圣陸羽,有一條行之有效的路徑,那就是沿著陸羽走過的路、生活過的地方,我們“重走一遍,夢回唐朝”,鉤沉掇珍,盡可能還原陸羽的傳奇人生,
重走茶圣之路
第一季行程如下
湖北天門—武漢—蘄州—江西九江—安徽舒州—宣州—江蘇無錫—南京—丹陽—湖州—蘇州—無錫—常州—丹陽—揚州—丹陽—杭州—紹興—臺州—湖州等地,
2021年3月,大陸精致生活媒體「物道」將和靜一一起圍繞“茶圣文化之旅”開展為期兩個月的行程,這次涉及湖北、安徽、江蘇、浙江、江西五個省。我們將對沿途的城市、茶山、泉水以及茶圣的人文故事進行考察與整理,用“視訊”和“圖文”的形式盡可能還原茶圣陸羽的歷史風韻。
在路上,我們期望陸羽的傳奇人生和茶學思想在今天社會是活著的,而不僅是一個文學的標本。我們更希望那些被時間淹沒的傳統茶文化,會以一種全新的姿態重生,從而引起這個時代人的興趣,這是我們的一個理想,
「物道茶事」視訊號,
將全程記錄此次「重走茶圣之路」之旅,
文字為物道原創,部分圖片來源于清涼地兒,轉載請聯系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