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杭州人說話為什么有濃濃的河南味兒?

文/王凱

作為浙江的省會城市,杭州無論在經濟文化還是科技方面都是全省的中心所在,同樣更以新一線城市的身份享譽全國。然而,在今天杭州的上城、下城、西湖與江干等老市區中,當地老杭州人的語言卻與周邊的吳語區格格不入,甚至有著一股濃重的河南中原腔。這種遠隔千里的方言親屬現象由何而來呢?


圖/杭州話集錦

01 吳語區方言孤島

從大陸方言地圖上我們可以看出,以太湖平原與寧紹平原為核心,輻射整個浙江、蘇南以及安徽南部與江西東北部的區域都屬于吳語地區,而杭州的位置恰好位于吳語區的核心區域,但其主城區卻突兀的出現了與周邊區域截然相反的中原官話現象,

在這片方言孤島中,老杭州人習慣使用南方極其少有的“兒話音”,同時也不使用具有標志吳儂軟語特色的人稱用詞“儂、夷”等詞,而是取代以非常北方話的“你我他”詞匯,除此之外,杭州話中的古日母字“兒、二、耳”等字都只有[əɹ]一讀,相當于吳語其它地方的文讀,接近北京話。由此來看,杭州話是絕對的南方方言中的北方后裔。


圖/吳語分區

02 來自中原的遷徙者

西元4世紀的永嘉南渡與西元8世紀的安史之亂兩次大規模人口南遷,為長江以南帶來了大量北方方言元素,不過這一階段中原方言江南地區的影響相對均質化,作為杭州一帶并沒有獲得明顯的人口遷徙傾斜。

直至南宋遷都臨安,杭州話才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靖康之亂前的汴京城是北宋的都城所在,當時的經濟發展正處在極盛階段,因此突然出現的亡國之運使得大量人口隨從宋王室南下臨安(杭州),這些人口中以原都城汴京(今開封)的人數為最多,據《咸淳臨安志》,從乾道到咸淳的一百余年間(1165-1274年),臨安府治所錢塘、仁和兩縣人口數量增加了三倍多。

可以推測,南宋時期臨安城里的居民絕大多數是北方移民(來自河南一帶),而且對當地的土著人口形成了數倍乃至數十倍的碾壓優勢,因而在短時間內改變了當時的語言結構。


這群“直把杭州作汴州”的北方移民,在錢塘江的西子湖畔重建東京夢華,并在當地憑借自身的政治經濟資源求田問舍,密集占據了當地的膏腴之地,從而在杭州站穩了腳跟,成為了經濟文化上的強勢群體。


圖/臨安偉觀圖

03.杭州話的玉成

元明時期,杭州話相對保持了自身的特色,但同時也不斷與周邊吳語方言相互融合,清朝初年,大量清代旗人南駐杭州,從而給杭州話帶來了相較于其他吳語方言有更多的文讀,從而也讓杭州話中的北方官話特色更加濃烈,


圖/杭州地圖

太平天國時代,寧紹平原的大量人口損失使得以紹興話為代表的吳方言對杭州的影響日益加深,因此現在學界認為杭州方言是“具有吳方言外衣的南方官話”,這種方言的相互交融變化也就為今天的杭州帶來了清晰的內部差異,作為紹興話分支的蕭山方言與老杭州市區的杭州話至今依舊成了當地獨特的文化方言現象。

參考文獻:

1.宋史

2.明史

3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員
  1. 西方不能失去耶路撒冷,就像河南不能失去杭州,東北不能失去海南,安徽不能失去上海[狗]

  2. 安徽不能失去南京吧

  3. 自媒體學學歷史吧!別人都知道的就自媒體不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