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星原始衛星與小行星的碰撞,可能是火衛一和火衛二的形成誘因,
自1877年以來,火星的兩顆衛星(火衛一和火衛二)一直是困擾著天文學家的謎之衛星,火衛一的直徑為22公里,是月球直徑的一百六十分之一;火衛二更小,直徑僅為12公里,
“月球本質上是球形的,而火星衛星則像不規則的馬鈴薯,”瑞士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ETHZ)地球物理研究所博士生Amirhossein Bagheri說,“火衛一和火衛二更像是小行星,而非天然衛星,”
因此,科學家懷疑這兩顆衛星實際上是被火星重力場所捕獲的小行星。Bagheri說:“這就是問題的起源,”
被捕獲的天體會沿著環繞行星的偏心軌道運行,并且軌道具有隨機傾角。與這一假設相悖的是,火星衛星的軌道幾乎是圓形的,并且在火星赤道平面上運行
,如何解釋火衛一和火衛二現在的運行軌道呢?為解決這一問題,研究人員尋求了計算機模擬的幫助。
資深科學家Amir Khan說:“我們的思路是追溯軌道和變化歷史,事實證明,火衛一和火衛二的軌道在過去似乎存在交集。這意味著兩顆衛星很可能有相同的起源。”
由此,研究人員認為,當時有一個更大的天體在環繞火星運行。這顆原始衛星可能因撞擊事件而解體了,Bagheri說:“火衛一和火衛二是這顆解體衛星的殘骸。”
Bagheri等人關于火星衛星起源問題的研究成果,已于近期刊發在《自然·天文學》雜志中。
雖然結論非常易于理解,但它還需要廣泛的初步工作。首先,研究人員必須完善當前描述衛星-火星相互作用的理論,Khan說:“所有天體都會對彼此施加潮汐力。這種作用力導致了耗散形式的能量轉換,其規模取決于天體的大小、內部構成和彼此距離,”
火星探測器發回的圖像和測量結果表明,火衛一和火衛二是由多孔材料構成的,它們的密度低于2克/立方厘米,遠低于地球的平均密度(5.5克/立方厘米),Khan猜測:“火衛一上有很多孔洞,孔洞中可能藏有水冰。潮汐力導致的大量能量耗散,正是發生在孔洞之中,”
利用新發現和完善后的潮汐效應理論,研究人員模擬追蹤了火星衛星的軌道,模擬結果顯示,火衛一和火衛二的誕生于10億年~27億年前,Bagheri說:“確切時間與火星衛星的多孔特性相關,”
此外,Bagheri等人的計算結果還表明,火衛一和火衛二的共同“祖先”與火星的距離比火衛一與火星的距離更遠,當較小的火衛二還處于誕生點附近時,潮汐力迫使火衛一向火星靠近。
研究人員表示,這個過程還在繼續。火衛二可能會緩慢離開火星,而火衛一則可能在4000萬年內撞上火星,或者在接近火星時被引力撕裂,
原創編譯:雷鑫宇 審稿:西莫 責編:陳之涵
期刊來源:《自然·天文學》
期刊編號:2397-3366
原文鏈接:
https:http://phys.org/news/2021-02-martian-moons-common-ancestor.html
版權聲明:本文為原創編譯,中文內容僅供參考,一切內容以英文原版為準。轉載請注明來源,
…….真的沒什么可信度
世界上本沒有火星,只是叫的人多了也便叫做火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