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功說,三百年來,其實大家學的都是他的書法

書法圈內的自媒體,提到董其昌,不外乎兩種標題:

1、人品論,諸如流氓、豪紳等字眼加上去,一定要吸引眼球,

2、浮夸論,諸如老辣、漂亮等字眼加上去,顯得很懂,但從來沒有半句對書法的評語,標題晃眼就OK了。

當然,還有一種自媒體,今天罵流氓董其昌人品不好、明天接著就夸其書法“太美了”、“太漂亮了”,讓人懷疑這種小編是不是精神有點錯亂——你能有一個明確的、堅定的立場和態度嗎?


啟功先生就很誠懇,他說:

其實三百年來,大家學的都是董其昌(大意)。

但是話又說回來,三百年來,學懂了董其昌的怕也是不多吧,原因或許是“人品論”作祟,覺得深究其法不太好意思,但其實歷史已經逐漸撥開了迷霧,執著于此,其實就是一種矯情,選擇性的無視,

倒是清初康熙,眼光不俗:“華亭董其昌書法,天姿迥異,其高秀圓潤之致,流行于褚墨間,非諸家所能及也,”

不過我們也要坦率地說,董其昌的書法,有優點,也有局限,

下面以其行書《自書詩冊》,略作評語,以管窺其貌,當然,這也是一家之見,僅供各位參考。


董其昌的用墨很有特點,恰到好處的濃淡枯濕,這是他個人審美的一種筆墨體現。抓住他的這個特點,就很容易看到他是怎么用筆的。

第一個字“石”,線條中間的黑線非常明顯,思考一下:這種脊線是“中鋒”拖寫出來的嗎?

仔細看“口”部,黑色脊線位置就不那么中間了,位置發生變化,可以判斷,其用筆不是現代那種垂直筆管的寫法,而是側著筆寫字的,

右邊一列字,逐漸墨干,筆法就逐漸現身了。你看“永”字豎鉤與左右點畫的回環,非常靈活,這是運腕的體現,不是調鋒與捻管。


“仙”、“故”二字,可以重點看,圓轉流暢,要去想象筆尖的靈活度,以及運腕帶動筆尖、如何筆筆寫到位,


“鶴”字,墨枯,這種細筆線條,正是董其昌所言“提得筆起”的體現處,

“笈”字,轉折彎鉤,沉實有力,線條是圓鼓鼓的,這些都不是現在的調鋒技術能實現的,而是董門所傳承的筆法關鍵,


“歷”字的大長撇,認真看看,看到這一筆線條的兩條邊沿線,是不是發生上下錯位?這是如何寫的?

想明白了就很簡單,順手而已。但光有順手還不夠,還有發力的驅使,才促使筆毫自然而然的擰轉,形成線條的擰轉,

這樣的線條,你在當代人的書法中看得到嗎?再找找其他字有沒有?


一筆書,

這種運筆功夫,是寫好書法作品的基本功。

試問一下:大家有沒有特別針對這個能力的練習方法?效果怎么樣?

“庭”字的大長撇結合上面的“歷”字對比著看。


有了上面的幾點認知,看左列的枯筆飛白:

看線條如何由細到粗的過程中,絲絲鋒線的變化——展開與收束中,那些鋒線如何變多、如何變少?

想起董其昌的那句話了嗎:“自起自倒、自收自束”,



連線。若只做“牽絲”對待,就膚淺了,

聯系一下我們昨天刊發的文章《王羲之的連線》,認真考量一下董其昌的筆下功夫又如何?

注意實與虛,注意連線中的鋒線位置變化,多關注這一點,看多了就慢慢懂了董其昌的用筆了,


上圖第一個字,與下圖第一個字,注意圓轉線條。

在快速的圓轉用筆中,如何讓線條順暢的翻轉,并且保持線條的結實度,是最值得自己錘煉的筆法,這些基本功不過關,就只能徒描字殼,學個表象而已。

這種地方,其實可以單挑出來,作為日常練筆。



董其昌寫字,

用筆還是非常自信的。

有了自信,

他就在玩筆了。

所以說,

字由筆出,隨筆賦形。






當然,董其昌的優點,是值得我們認真學習的。但是吧,這幅字,也顯露出他追求的過度。那就是——過度的流暢帶來的流美,我們學習不可全盤照搬,需要有一點自己的判斷,從而有揚有棄,

不過,董其昌也寫有一些沉雄之作,咱們以后再聊,

順便提一下,董其昌對其門下弟子,有一些作品是作為筆法示范而寫的,亦即所謂的“示法”,更需要多加留意,董門有一套相傳相授的筆法訓練功課,只是一直以來不外傳,宗門外難得一窺,也就難以讀懂其中深義了。而一旦點破,其實特簡單,就是一層窗戶紙,根本就不復雜,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員
    暫無討論,說說你的看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