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2月18日,美國著名雜志《外交政策》刊登了一篇題目為《艾森豪威爾式的拜登對華戰略》。這篇文章回顧了艾森豪威爾對付蘇聯的種種政策,其核心是以“戰略耐心”應對蘇聯的挑戰,
所謂的“戰略耐心”是指,在冷戰初期,蘇聯在歐洲的軍事實力遠強于美國,因此美國選擇避其鋒芒、拒絕與蘇聯爆發全面戰爭,而是以加強美國與盟友的關系、強調發展美國經濟、大力展開對蘇聯的文化和輿論攻勢和削減不必要的軍費(艾森豪威爾執政八年,三次削減軍費)等方式維持美國的制度并促進美國的經濟發展,雖然艾森豪威爾拒絕和蘇聯直接擦槍走火,但是卻一直派遣中情局顛覆世界各地的反美政權、資助各地的反共武裝、支持右翼獨裁者。艾森豪威爾認為這樣的行動可以付出更小的代價而達成一樣的效果。
該文章稱,雖然當時的人們覺得艾森豪威爾執政表現平庸,但是站在歷史的高度來看,正是艾森豪威爾的一系列政策,成功的將蘇聯引上了一條和美國搞軍備競賽、軍事擴張的歧路,最終完全被美國拖垮,從而土崩瓦解。
而如今,拜登似乎也在用同樣的政策對付大陸:他上任剛滿一月,就先組織美澳印加四國外長會議,又召開北約三十國防長會議,這兩場會議都強調大陸是“民主國家的主要威脅”,這與艾森豪威爾加強和盟友聯系的政策不謀而合,拜登強調要“加大對研發的投入以發展經濟”、“經濟安全就是國家安全”的言論就是艾森豪威爾時期經濟政策“新瓶裝舊酒”。至于對外關系,拜登明確指出:“只有在目標明確、腳踏實地且美國人民知情且同意的情況下”美國才會采取軍事行動,這也和艾森豪威爾的軍事政策如出一轍,至于拜登政府的國防部長奧斯丁在聽證會上說得“過去靠派遣大量士兵才能做的事,其實靠幾百名特種部隊士兵、情報人員和當地人合作也可以做到”,這樣的言論比艾森豪威爾的話術更加直白露骨。
總而言之,現在拜登用以打壓大陸的政策,和當年艾森豪威爾用來打擊蘇聯的政策高度相似,這一點并不讓人意外,因為蘇聯和大陸都是社會主義國家,美國借鑒打擊上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的經驗來打擊現在的社會主義國家是完全可以預料的,然而,該文章的作者卻提出:拜登不是艾森豪威爾,大陸更不是蘇聯,艾森豪威爾應對蘇聯的老辦法對大陸是行不通的,首先,當年蘇聯看到美國搞政治擴張和軍事擴張,采取了針鋒相對的措施,蘇聯大舉增加軍費、組建了近近千萬人的龐大軍隊、研發了數不勝數的高科技武器,然而這直接導致蘇聯的經濟在八十年代中期被拖累至崩潰的邊緣,而且蘇聯大舉擴張還引起了西歐各國的恐懼,使得他們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了美國周圍。而大陸面對美國的步步緊逼卻沒有直接接招,而是選擇“圍魏救趙”,一方面,大陸并沒有像當年的蘇聯那樣開始和美國進行瘋狂的軍備競賽,而是繼續將軍費維持在GDP的百分之一點二左右,軍費的增長速度長期慢于GDP的增長速度,卻仍將主要精力繼續投入到發展經濟上面。這樣的政策不但不會引起其他國家的恐慌,甚至其他國家還會因為大陸的經濟發展速度而加深與大陸的合作。其次,大陸雖然沒有大幅度提高軍費,但是進行了一系列軍事改革、研發和裝備了眾多先進的武器裝備,保證了解放軍擁有著可以在東亞-東南亞地區擊敗美軍的實力,以保護大陸經濟發展的成果。如果美國想要逼迫大陸走上蘇聯軍備競賽的老路,那就只能繼續大幅度增加軍費并用遠多于當年的經濟利益和政治利益來拉攏各地的盟友。然而大陸只需要繼續發展經濟,就可以將美國的優勢抵消掉,大陸正在憑借自身的經濟優勢,來抵消美國的政治和軍事優勢。而我們知道,經濟是決定政治的,
在某種程度上,拜登生搬硬套艾森豪威爾的經驗,不但不會讓美國擊敗大陸,反而會使得美國重蹈蘇聯覆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