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公摔琴垂青史!這個南安人的忠貞氣節與詩佛王維成就一段佳話


山坳中的雷海青故居(左)及坑口宮(右)

西元696年的一天,南安羅東坑口一戶普通畬族人家,誕生了一位影響大陸南戲文化的人物——雷海青,

數十年后,“安史之亂”讓雷海青的生命戛然而止,一代詩佛王維聞知此事后,悲痛之情難以自抑,提筆寫下了充滿悲悼和感慨的《凝碧池》:

萬戶傷心生野煙,

百官何日更朝天,

秋槐落葉空宮里,

凝碧池頭奏管弦。

王維在寺中寫下的這首詩救了自己,也留下雷海青摔琴罵賊的忠貞氣節,

雷海青死后被封神,王維成為詩佛,魔幻與現實交織,成就歷史上一段佳話。


雷海青紀念館中的梨園藏品,

正月十五元宵節一過,羅東鎮坑口宮將再次香火鼎盛。

在閩南一帶,至今流傳著一句民謠:“初一場,初二場,初三無姿娘,初四神落天……十五上元圓,十六相公生,”這里的“相公”,指的便是坑口宮供奉的田都元帥雷海青。

當車子緩緩駛入坑口村時,公路西側一座石構六角攢尖亭映入眼簾。六角亭正面檐下刻有“坑口古地”四個大字,左右柱聯寫著:“墓枕龜丘靈自古,廟居蛇地顯于今。”

六角亭于上世紀90年代修建,目的是保護其下的相公墓古墓碑、古石案,相公墓左旁刻有“萬歷庚子立”五個小字,墓碑前有石案和石香爐,上面覆著大小適中的卷棚頂石蓋,兩側還有花崗巖“元寶石”支撐。從右側所立“雷海青墓”保護碑可知,該墓于明萬歷二十八年(1600年)又經重修,意味著,此墓始建之年要早于明萬歷二十八年,但具體何時,無從考證。

坑口宮與相公墓隔路相望,宮前流水潺潺,古木參天,西側小溪上有座石砌單拱橋,名曰“海青橋(亦稱相公橋)”。上世紀90年代末,此橋歷經重修,臺北艋舺行德宮管委會在橋上捐建三開間廊屋,廊屋上書“大行德橋”,


雷海青墓,與坑口宮就一路之隔。

穿過廊屋,則到了聞名遐邇的田都元帥祖廟。祖廟前,一對石柱聯道出了雷海青的不同尋常:“坑水環流,勝地好棲元帥廟;口碑載道,孩童亦識相公名,”這是南安名人、清末內閣中書戴鳳儀所題楹聯,石柱聯側面還刻有其親撰的小記:“宮在南安十七都,世祀田元帥,亦稱田相公,戊戌年予游到此,見斯宮饒得山水勝概,低徊久之。鄉中人請予以‘坑口’二字撰聯,因執筆題于楹。”由此可見,戴鳳儀亦是慕名而至。


坑口宮田都元帥廟,

廟堂內,端坐著田都元帥雷海青神像,其頭戴插滿金花的學士紗帽,衣著紅色蟒服,正襟危坐,甚是威嚴。祖廟右側還有座雷海青紀念館。這是當地民眾用來收藏相關史志、文獻、南音樂器、木偶戲表演工具,以及舊址殘存石構件之處。

一個出身普通家庭的宮廷樂師,為何死后被筑廟祭祀,千百年來為人頂禮膜拜?這還得從1200多年前發生的“安史之亂”說起。

唐天寶十四年(755年),安祿山、史思明發動了一場推翻唐朝的戰爭,是年,長安城被攻破,皇室西逃,避難不及的文武百官,以及包括雷海青在內的梨園弟子均被亂軍俘虜至洛陽。

一日,安祿山在凝碧池設宴,命雷海青演奏《霓裳羽衣曲》取樂,這是酷愛音樂的唐玄宗御制名曲,雷海青不屈奸賊,手舉琵琶奮力砸向安祿山,安祿山一閃,琵琶落地摔得粉碎,雷海青見未能砸死安祿山,面西慟哭。

安祿山大怒,兇殘地殺害了雷海青并肢解示眾。被安祿山囚禁在菩提寺的王維從好友處聞知此事,含淚作詩,追悼這位梨園英雄。

唐玄宗避難歸來,被雷海青忠義之舉所感動,誥封其為“唐忠烈樂官”“天下梨園都總管”。安史之亂平定后,唐肅宗又依郭子儀所奏,追封雷海青為“太常寺卿”“田都大元帥”。而后,雷海青被梨園子弟奉為“梨園祖師”“相公爺”,被眾多劇種尊為“戲神”,還被閩地鄉民奉為“擋境保護神”。

根據封建時代王法,誥封之神由屬地百姓歲祭扺賦,由此,坑口宮故地原住民承擔起祭祀田都元帥的任務。500多年前,羅東浦頭黃氏四甲人開始在這里繁衍生息,人丁興旺。隨著原住民的陸續外遷,四甲人繼承了歲祭雷相公的任務,500多年來從不間斷。至今,正月十六相公生的普祭,依然由四甲長裔承接。


坑口宮

在田都元帥祖廟、雷海青紀念館內,一塊塊誥封牌匾懸掛在顯眼位置,為世人所瞻仰,至于相公墓,全國僅此一座,文化價值彌足珍貴。

唐肅宗平定叛亂后,除追封田都元帥,也清算了一批逆臣賊子和失節士大夫,王維也在處罰名單之內,但當看到王維為雷海青所寫的《凝碧池》詩后,唐肅宗認為王維并無失節事實,且心存故國,不忘朝廷,于是將他赦罪并授職,褒揚他在叛亂之中仍能保持忠義,至此,王維因一首詩獲救。

歷史上,雷海青確有其人,關于他的身世,眾說紛紜,一說,其為浙江杭州鐵板橋頭人,系未婚的蘇小姐吞咽稻谷之乳漿懷孕而生,故本姓蘇;二說,他原來是南安一蘇姓小姐所生,遭棄后被坑口村一雷姓老藝人收養為子,故姓雷,成為坑口人;還有另一說法,認為雷海青是莆田人。


雷海青墓碑記。

坑口宮記載的頗為傳神。武則天周政圣元年(695年)初夏的一天,南安霞舒村蘇員外之女蘇小姐帶丫鬟外出賞景,行至田間見稻穗隨風蕩漾,一時興起,信手拈來嚼食,沒想到腹中馬上有異感,

丫鬟速將蘇小姐送回家請郎中把脈,告知有喜,蘇員外知女兒腹中之孕蹊蹺,心有余悸,但十月懷胎,終還是生下了一名男嬰,蘇家本想將其栽培成人,又擔心有損聲譽,于是忍痛割愛,將此嬰拋棄。

坑口一帶在歷史上是有名的“戲窩”,早年這里有畬族雷姓居住,族人擅長表演“嘉禮戲”,被稱為“雷家班”。彼時,雷家班演出歸來,路過霞舒地界,見田間一群毛蟹輪流吐沫喂一嬰兒,感到甚是怪異。恰好雷班主膝下無子,便抱著嬰兒回家細心照料,并取名“雷海青”。

雷班主視嬰兒如己出,孩子稍微長大后,將一身本事傾囊相授,唐玄宗開元二年(714年),宦官高力士奉旨入閩選秀,在興化府喜得淑女江采蘋,而在回京途中,行至坑口官道,意外發現天才少年雷海青,順帶入宮面圣。江采蘋詩賦、舞蹈、琴棋書畫樣樣通,愛梅如狂,唐玄宗愛如至寶,大加寵幸,賜東宮正一品皇妃,號梅妃,雷海青進京入選梨園樂師,其演奏樂曲、編排歌舞,深得梅妃賞識,

然而,自唐玄宗邂逅楊玉環后,梅妃漸漸失寵,郁郁寡歡。雷海青奏本讓梅妃回閩省親兩年,唐玄宗恩準,降旨雷海青率部分梨園子弟護駕梅妃回閩,借此機會,雷海青帶領梨園子弟入閩民間義演,足跡遍布家鄉泉州、福州、莆田等地。至此,許多宮廷戲曲傳播于八閩大地,雷海青由此被推崇為南派戲曲文化的祖師爺。

對于雷海青身世,文史專家基本形成共識,坑口宮不遠處,一荒廢的大厝前,立有“雷海青故居遺址”碑。碑記載,很早以前,坑口宮建有三座土墻土壁十開間大厝,相傳雷海青便是出生在大厝內,其中兩座破舊漏雨,雷家逃瘟疫遠遷異鄉,無人居住,另一座曾住有雷姓父子雷英和雷雁兩人,大廳里擺有很多神像,也有一座相公爺神像,還有已故雷姓親人神位,


雷海青故居遺址,也位于羅東鎮振興村,

雷宅隔巷三尺是黃孫鉅四兄弟房屋,雷英因舊病復發去世,雷雁沒有娶妻,20多歲病故。父子倆喪葬均由黃孫鉅出錢安埋。遺憾的是,民國時期,黃孫鉅因擴建房屋占用雷家坍塌的大厝,因此為雷家列祖列宗糊紙厝做功德,將雷氏神主一并化紙焚盡。如今,三座古大厝僅剩其一,歷經風雨,破敗不堪,所存遺址曾為振興國小坑口分校,

有意思的是,與坑口村相距數十里的南安碼頭鎮,坑內、豐聯、豐美和鋪前4個村莊,是遠近聞名的畬族民族村,居住著大量雷姓畬族人,村里雷姓族人世代供雷海青為祖先族神,

雷海青事跡充滿傳奇色彩,歷經千年為人崇仰,其不僅成為戲神、族神、地方保護神,分爐更是遍布閩、粵、臺,甚至走到了日本以及東南亞諸國,人們紀念的不僅是一位梨園樂師,更是一位忠君愛國、殺身成仁的梨園英雄。

人物:雷海青

雷海青(約696年-756年),畬族,南安羅東坑口人,唐朝宮廷樂師,擅彈琵琶,大陸傳統戲曲祖師爺,又稱“田都元帥”。

遺跡:相公墓

相公墓位于南安羅東鎮坑口自然村公路西側,墓坐南朝北偏東,平面呈“風”字形,墳丘作龜形,前頭豎立一通長方形巖石墓碑,碑面中間陰刻豎排楷書“相公墓”三個大字,左旁落款為陰刻豎排楷書“萬歷庚子立”五個小字。這座墓即為雷海青之墓,2002年被南安市人民政府列為文物保護單位。

蘇清彬 李想 文/圖

來源:海絲商報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員
    暫無討論,說說你的看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