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瑟 · 米勒:一個人時可以彷徨,同床共枕時要堅定



被稱為“美國戲劇的良心”的現實主義劇作家阿瑟·米勒,一生都在關注與思考“社會”,與瑪麗蓮·夢露的婚姻又讓他被迫成為娛樂人物。聲名之下,他的作品跨過了時間鴻溝,在今天的舞臺上依然被反復解讀、不斷復排、持續閱讀。

“一個人時可以彷徨”,這是美國劇作家阿瑟·米勒在《墮落之后》中說的,而下一句則是,“同床共枕時要堅定”。看起來好像是他窮盡一生的人生總結,


與瑪麗蓮·夢露的婚姻使得阿瑟·米勒被好萊塢圍追堵截

1980年代,阿瑟·米勒的《推銷員之死》第一次登上大陸的舞臺,當時排演的北京人藝對于“推銷員”這個身份定位相當迷惘,因為在計劃經濟中沒有“推銷員”這個職業,人藝甚至曾提議將劇中人物的職業身份改為“保鏢”。有趣的是,即使有著如此大的背景隔閡,大陸讀者對于美國現實主義劇作家阿瑟·米勒,卻有意料之外的理解與接受,


阿瑟·米勒的作品不斷被復排、解讀

作家張怡微將之歸結于阿瑟·米勒創作中“父親”這一主題,“他喜歡父子之間的沖突和矛盾。”在劇作《推銷員之死》中,有道德瑕疵的父親形象被塑造得尤為生動,“不讓小孩說話,自己整天活在白日夢里,類似的父親形象,在托爾斯泰的作品里也有,”張怡微說,“大陸傳統文化中父親的元素,君父、養父、親父,兒子真正了解父親時的破碎和瓦解,父親形象的崩塌……這些道德困境,大陸觀眾都很能理解,”


《薩勒姆的女巫》與影射了當時盛行的麥卡錫主義

立足于現實的阿瑟·米勒,稱之為“美國戲劇的良心”,他的作品始終緊緊貼合著時代的脈搏:美國經濟大蕭條,他寫出《推銷員之死》;義大利偷渡美國移民潮之下,他一揮而就《橋頭眺望》;麥卡錫主義盛行好萊塢,伊利亞卡贊交出告密名單,阿瑟·米勒躲進鄉村的小屋埋頭寫作,誕生了名作《薩勒姆的女巫》……可以想象,當時的讀者處于同一歷史維度、對正在發生的各個事件感同身受,他們對于阿瑟·米勒具有相當高的認同度。


上海譯文出版社阿瑟·米勒作品集中文版

然而時過境遷,阿瑟·米勒與今天的讀者相隔幾十年的時空距離,而時至今日,在歐洲和百老匯的舞臺上,卻仍然一遍又一遍地復排著他的劇。如果說,“共歷歷史”是從前讀者的一大認同理由,那么,是什么吸引著今天的讀者與觀眾,繼續品讀阿瑟·米勒?


瑪麗蓮·夢露與阿瑟·米勒的婚姻維持了5年

在文藝評論家孫孟晉看來,“阿瑟·米勒的當代性”是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劇作家郭晨子對此非常贊同,“現實主義題材,阿瑟·米勒戲劇的外在形態很容易被接受,有好看的戲劇情景和精彩的人物。”她說,“但社會問題都是外部的,”在郭晨子看來,真正能夠穿越時代擊中人們的,是那些和外在社會關系不大的內部的東西——比如《推銷員之死》里面妻子對丈夫的不能表達的關切、父親對兒子的期望的落空、兒子對父親形象的崩塌、若干年后父親才知道當初為什么兒子走了下坡路,


阿瑟·米勒的作品不僅在舞臺上演,還被改編為電影

而在另一部作品《橋頭眺望》中,阿瑟·米勒關注了當時的移民問題,劇本描寫了義大利窮人偷渡到美國投奔親戚之后發生了一系列故事,“僅僅在事件層面,可能已經離今天很遙遠,但在故事里年長男性對撫養的年輕外甥女的控制,這已經不止是移民的問題,”郭晨子說,“控制欲,人性中魔鬼一樣的東西的失控,這比表面的移民社會問題更能抓住我們,這也是為什么直到今天還在排演阿瑟·米勒。”

作家談阿瑟·米勒

文藝評論家孫孟晉劇作家郭晨子青年作家張怡微,通過解讀“阿瑟·米勒作品系列”探討“今天,戲劇是否還有介入和改變社會的力量”,談談與阿瑟·米勒的文字結緣


孫孟晉

就劇作家來說,阿瑟·米勒并不是我最喜歡的,所以一開始并沒有特別關注他,但是我喜歡瑪麗蓮·夢露!偶然間得知,阿瑟·米勒是夢露的第二任丈夫。當時就很好奇,因為大眾對于瑪麗蓮·夢露有一個固有印象,類似無腦花瓶這樣,(雖然后來了解到其實夢露很有見解,她讀了很多的書,最愛的作家是陀思妥耶夫斯基)。那么漂亮的夢露嫁給一個著名劇作家,這個劇作家長得又不帥……于是就在好奇的推動下,去看了他的作品,


張怡微

我開始看阿瑟·米勒可能是比較私人化的原因:我的外公是一個銷售員。其實當時的“銷售員”無論是和現在的“銷售”、還是和阿瑟·米勒描寫的“推銷員”,都不太一樣,但總體來說是比較接近的職業。我的外公因為這個職業身份,經常在外面跑。在那個時代,這樣的經歷使得他有很多普通人沒有見聞,小時候經常會給我們講,很有氣勢,我會覺得外公很厲害,后來看到《推銷員之死》,馬上就去讀了。


郭晨子

作為一個同行,說實話,我最喜歡的美國劇作家是尤金·奧尼爾,昏天昏地地喜歡。奧尼爾的表達沉郁而詩意,風格多變,他對女性的深切的憐憫很打動我。如果說,奧尼爾是“生活在母子關系中的劇作家”,那么相比之下,阿瑟·米勒就是典型的“生活在父子關系中的劇作家”。在那個年代,阿瑟·米勒更為復古,就好象易卜生,質樸而未免有些乏味。但重新讀阿瑟·米勒,他的作品其實有很多變化,并不只有《推銷員之死》和《薩勒姆女巫》,因為他的興趣始終都在“社會”。這種特質使得他的作品在當時會被熱議,而在今天更像一種記錄。

編輯:Y

撰文:樂又

圖片由世紀朵云提供




2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員
  1. 我也非常非常的喜歡米勒喜歡他那永不放棄的精神

  2. 支持米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