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陷入了一個誤區:覺得只有把事搞定了,才有可能成功、變富,
心眼兒之前就是,整天忙著“成事”,到頭來,仍是個普通的打工人。
比起能成事,更重要的是學會取舍。
有些事,你越干不成,反而越容易成功,
那到底有哪些事,可以不用費力搞定呢?
股神巴菲特的投資導師,查理·芒格的智慧,能給你一些啟發。
心眼兒最近讀了收錄查理·芒格智慧最全的《窮查理寶典》,竟然發現這位大佬,就是個典型的“能力有限”的人,他曾在書中透露,有3件事,越干不成,越容易成功,今天心眼兒就把它們分享給你,
知道了這些,以后再遇到類似的事情,你就知道什么時候該保存實力,什么時候需要全力以赴,從而更快地積累出財富,過上想要的生活。
01 搞不定“你不喜歡的人”
芒格的第一個建議,就是:不要和自己不喜歡的人一起工作。
可他是老板啊,當然能挑喜歡的員工一起共事。
我們普通人,總避免不了遇上“八字不合”的同事、領導,又該怎么辦呢?
其實,誰也不是上來就當老板的。
甚至芒格的發展之路,比任何人都曲折,
大學部剛上了一年,就被迫應征入伍。退伍后,又經歷了“離婚喪子”的雙重打擊,33歲再婚,拿著一份小律師的工資,卻要養育8個孩子,
當時的芒格,除了努力工作賺錢,根本沒有時間考慮“誰多看了我一眼”,“誰是不是對我有意見”。遇到合不來的同事,那就盡量避免和他們一起做案子好了,
總之,時間是自己的,不要浪費在無關緊要的人身上,
可話雖這么說,忽視外在評價,本就是個“反人性”的事,有沒有什么好辦法,能幫我們做到呢?
心眼兒給你支一招:以結果為導向,
下次當你要回應某人的“不友善”時,不妨問問自己:
我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想要達到什么結果?
如果只是為了“在氣勢上壓住他”,爭得一時的面子,其實大可不必。
但如果爭執的結果,能為你帶來實質性的利益,那就不妨花點心思去爭個高下,
把“結果”當作“做與不做”的評判標準,你就能迅速發現事情的本質,從而節省出更多的時間與精力,用于提高自己,獲得更好的發展。
02 搞不定“你不擅長的事”
“知道你不知道什么事情,比成為聰明人更重要,”——查理·芒格
每個人都有擅長與不擅長的事情,
而你要做的,就是集中精力把擅長的事做好,至于其他事情,就不要過多浪費體力了。
芒格曾做過一個比喻,棒球比賽中的擊球手,并不是每個球都打一下。
而是安靜地等待一個出現在“最佳范圍”的球,再奮力一揮,來個全壘打!
如果不管對方扔出什么球都接著,不僅很快就沒勁了,更不可能拿到好成績。
所以,要做到“不在效率低的事情上浪費時間”,你首先得知道自己擅長什么,不擅長什么,
但這不是說,你現在做的好,就是擅長的;不會做的,就是不擅長的。
很多能力都是后天經過大量學習與實踐,慢慢積累出來的。
那該怎么看呢?
你可以回顧一下自己之前的“高光時刻”,然后從中總結出自己的擅長領域,
比如說,心眼兒雖然工作換了好幾個,崗位也從銷售到技術都做了個遍。但回顧之前的經歷,發現幾乎所有“出彩”的工作,都與寫文章有關,
從上學時作文在雜志上發表,到后來因為一篇報道被公司領導點名表揚……所以,這就是我最擅長的,也是最容易找到突破口的領域,可以繼續投入精力,深挖精進的。
03 搞不定“預測這回事”
河水淹死會水人。
在芒格看來,盡量不犯愚蠢的錯誤,比什么預測都強百倍,
比如說,他和巴菲特的伯克希爾公司,之所以能成為世界上最貴的公司,最關鍵的一點,就是:長期致力于找出愚蠢,然后避開它們。
甚至,芒格還將這些“愚蠢”收集起來,形成了一個清單,每次做決策之前,都要拿出來對照一遍,而避免自己犯錯。
這就是非常有名的——芒格的25個誤判心理清單。
比如說,其中有一項:厭惡損失。
沒有人喜歡“損失”,可你知道嗎?一個人對“損失”的厭惡程度,遠遠超過他的想象。
有實驗表明,一份損失帶來的痛苦,往往需要1.5倍甚至2倍、3倍的收益來平衡,
也就是說,當市場持續低迷時,人們對“收益”的極度渴望,會讓他扭曲現實,而做出更加錯誤的預測和判斷,
想要變富,千萬不要寄希望于“預測”之類的事情,而是通過理性思考,把命運掌控在自己的手里,
所以,不妨從現在開始,收集起自己犯過的錯誤,以及容易出現問題的情況吧,
把它們都放到一個清單里,然后盡量避免清單上的一切,
或者你也可以找來芒格的清單,對照著自己的情況進行修訂。
一旦你能通過這種“不預測”的笨辦法避免犯錯,好運,就自然會離你越來越近了。
04 寫在最后
想把每件事都辦成、辦好,結果往往是讓自己筋疲力盡,還收效甚微。
所以,做事之前先做取舍,才是真正強者的做法,
好鋼用在刀刃上,請把你寶貴的精力,放在最能給自己帶來價值的事情上,你才能事半功倍地走向成功,
所以,看了今天的文章,你會舍棄掉哪些之前堅持的事情呢?
歡迎留言,我們討論區里繼續聊~
好鋼用在刀刃上,請把你寶貴的精力,放在最能給自己帶來價值的事情上,你才能事半功倍地走向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