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銷解碼丨“讓女性輕松躺贏”?一錯再錯的品牌們該醒醒了

文|蘇婷婷、編輯|喬芊

因為得罪女性用戶造成口碑翻車的“事故”又多了一樁,

近日,脫口秀演員李誕在個人微博上為女性內衣品牌Ubras帶貨宣傳,但“一個讓女性輕松躺贏職場的裝備”這樣的宣傳語,引發了爭議,相關話題也出現在微博熱搜上。


李誕微博截圖

品牌方和李誕似乎想以“抖機靈”的方式來一波話題營銷,沒想到適得其反,部分網友認為該廣告有“冒犯女性”的傾向,更有網友在Ubras品牌和李誕微博下進行抗議,表示不會再買Ubras品牌內衣,人們感慨,這么聰明的李誕,為何這次也犯糊涂了?

就在關于該事件的討論不斷發酵之際,品牌方即刻在2月24日發表道歉聲明:“由于營銷推廣中的不當措辭,給大家帶來的不適,我們深表歉意,并第一時間下架了相關內容”。


Ubras道歉聲明

李誕也于次日轉發Ubras道歉聲明,并表示“措辭確實不當,作為語言工作者,我拿到這份文案時,理應更能意識到它帶來的影響……這次是我的不好,反省,感謝大家批評,”

成立于2016年的女性內衣品牌Ubras,憑借其“摒棄鋼圈、厚海綿”的設計理念,受到許多女性消費群體的喜愛,天眼查資料顯示,Ubras于2018年完成了5000萬人民幣的A輪融資,并于2020年以數億人民幣的金額完成B+輪融資。

目前Ubras在淘寶旗艦店粉絲數量321萬,其中歐陽娜娜同款無尺碼背心式文胸月銷5萬+,并入選天貓榜單“文胸榜”第一名,

36氪在文章中曾提到,大陸本土舒適內衣行業走紅,背后是一個系統性的時代轉場,是資本推力和渠道變陣共同的結果,但更核心的,還是女性消費和審美觀念的轉變,

主打“悅己”的Ubras,恰恰受益于這種轉變。誰也沒有想到它會喊出這樣的廣告語,給人留下不尊重女性的輕佻印象,

營銷打起“異性牌”,早不是新鮮事

事實上,目標為女性的消費品用“異性”進行營銷宣傳的做法早已有之。

1996年,日本化妝品公司佳麗寶(Kanebo)邀請了當時24歲的木村拓哉拍攝口紅廣告。木村拓哉成為了第一個代言口紅的男星,也轉變了當時廣告界的營銷思路,

廣告播出后“木村款口紅”就一再脫銷,當時的佳麗寶公司宣傳部主管說:“當初大膽起用木村拓哉當代言人是正確的選擇。在這個行業,口紅只要賣出50萬支就算是熱賣商品了,那一次促銷的口紅,在兩個月內就賣出約300萬支。”


佳麗寶口紅海報

近兩年來,越來越多的大陸男明星加入了代言化妝用品的行列之中,劉昊然曾代言美寶蓮紐約金屬唇膏、2016年嬌蘭官宣楊洋成為全線代言人、雅斯蘭黛也曾與華晨宇合作推出了一款色號310的限量款火星紅唇膏,

男明星儼然成了美妝品牌的最愛,這些被選中的“男性明星”除了本身外形條件還不錯之外,更有品牌方最看重的“粉絲流量”,以及這些粉絲們“能瘋狂打投,也能大方消費”的購買力,

雖然不是名正言順的品牌代言人,但Ubras邀請李誕帶貨也是類似邏輯,

阿里發布的文娛消費大數據報告顯示,“隨著國潮的崛起,大陸流行音樂、相聲、曲藝等民族藝術以及大陸特色的脫口秀逐漸成為文娛消費的熱潮,過去一年,95后觀演人均年消費高達893元,年增長幅度高出整體人群11%,比80前人群增幅高24%,成為觀演市場的增長新動力。”

選擇李誕,Ubras爭取的是就喜歡脫口秀、有購買力、愿意為喜愛的品牌花錢的年輕女性。

為什么這次翻車了?

Ubras營銷翻車,背后暴露的是品牌營銷人員陳舊且“爹味十足”的思維方式——以為請上現如今當紅的脫口秀演員就可以萬事大吉,實則完全無視當下的社會氛圍和現實語境,

一方面,“她經濟”崛起,大批職業女性有了更高的收入,進而獲得了與之匹配的自由消費的權力,并在諸多社會關系中成為消費的決策者;另一方面,隨著近兩年#MeToo#等女性主義思潮席卷全球,女性議題開始變得敏感而復雜。

但驕傲的品牌方們,似乎一再無視其中的“危險”,

前段時間全棉時代也發布了一則廣告,在廣告中,女孩深夜回家,卻遇黑衣人尾隨,女孩急中生智,用全棉時代的濕巾卸妝,卸妝后變丑,化險為夷,這則廣告也將全棉時代送上微博熱搜,網友認為該廣告不僅美化跟蹤,更是丑化女性。

1月8日,全國婦聯機關報《大陸婦女報》對此事評論稱,“女人是消費者不是消費品,侮辱女性的‘創意’廣告遭到輿論指責,是必然的,被冒犯的廣大女性消費者會用腳投票,不會為侮辱性‘創意’買單,”

不久后,茶顏悅色也因營銷創意把關不夠陷入輿論風波。2月19日,有微博網友投稿稱,茶顏悅色馬克杯、茶包產品包裝上的“撿簍子”、“官人我要”等廣告文案存在歧視侮辱女性之嫌,對此,茶顏悅色官博于當日晚間和次日凌晨先后發布了兩則道歉聲明。該事件雖然已經平息,但也有網友表示,奶茶品牌這么多,茶顏悅色不喝也罷。

更大的風波發生在B站。今年1月動畫《無職轉生》的播出,被指“三觀不正”、“涉嫌侮辱女性”而遭下架,農歷春節前,悠珂思、視客眼鏡網、蘇菲等多個品牌排隊發表聲明,宣布與B站終止廣告合作。

很難說用戶掀起的大規模抵制行為本身是理性的、毫無道德瑕疵的,但因為“性別議題”遭受的反噬足以給平臺和品牌們敲醒警鐘。

回到開頭的案例中,品牌方沒想清楚的是,在競爭激烈的社會之中,想要贏得尊重,沒有女性可以輕輕松松“躺贏”。以陳舊的目光凝視女性,最終只會失去她們。

在流量邏輯的刺激下,很多品牌的營銷都在追去“出格”、“出圈”,畢竟受眾的注意力都是有限的,但這樣的思路很容易走歪,品牌方在營銷中如何避免性別議題帶來的風險,最重要的還是那句老話:多一點真誠,少一點套路。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員
    暫無討論,說說你的看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