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生命的墜落是以遺忘開始,
媽媽,我和你的故事將會顛倒發生——
我將再一次以女兒的身份,
重新讀懂“母親”,
電影《你好,李煥英》演到最后,賈玲含淚說,下輩子我給你當媽,借人物之口道出女兒心中遺憾,真實世界里,若需要女兒承擔起母親的角色,考驗的不止是對親情的理解,還有智慧和責任。
《給媽媽當媽媽》通過35篇陪伴手記,記錄了作者陸曉婭的母親從初現認知癥端倪到離世的這段生命歷程中,她身為至親的整個陪伴過程。面對罹患認知癥、逐漸失去感知力的母親, 她開始摸索著給媽媽當起媽媽。 這是一部在女兒與母親的角色互換中,重新詮釋“愛”的生命紀實,
今天推文的主角,是《給媽媽當媽媽》四位編輯,聊聊在編輯和人子雙重視覺下,不同的感受。
01
“她們在稿子前都落過淚。”
大家好,我是今天的值班編輯之一yy 劉汝怡,在《給媽媽當媽媽》下廠前的最后通讀后,我難抑激動地在朋友圈發了感慨:在我內心的書單排行榜中,陸曉婭老師所著《給媽媽當媽媽》可以排進近幾年所做的書里的前三。(而為什么沒有具體的排名,是因為對于編輯來說,自己做出的書就像自己的孩子,手心手背都是肉,說出最愛的那個,會傷害別的孩子,不是一個好媽媽所為。)然而曉婭老師這本書,讓我由衷感到讀到它、出版它是生命中的幸運,因為作為一個女兒(母親正在衰老的過程里)、也作為一個母親(孩子正在迅猛成長),這本書帶來一種難能可貴的契合、啟發和召喚。讓我感到在人生中艱難的路途(照護阿爾茲海默媽媽正是一種典型的、多方面的艱難)上,領悟愛、踐行愛的珍貴和了不起,這里面有極為堅韌的力量、智慧和勇氣,
《悲傷的力量》
作者: [英]朱莉婭·塞繆爾
出版社: 廣西師范大學部出版社
回憶與作者的相遇、這本書的緣起,是我們對于生命教育圖書生產線的出版計劃,和某種奇妙的因緣—— 在《悲傷的力量》([英]朱莉婭·塞繆爾著, 2018年11月出版)的推廣期,領導劉春榮老師和我約見了大陸“生命教育”領域不可忽略的一個人,陸曉婭,說來神奇,第一次的哈拉,我們就聊到了母親,并且在曉婭老師的撫慰和鼓勵中,我竟難以自抑地當場失聲落淚。彼時,60多歲的曉婭老師每周都會穿越北京城,長途跋涉到北京雙井一家養老院看望照顧她的媽媽,同時也在養老院做額外的志愿者培訓工作。而我,正處在作為一個成年人(甚至中年人)如何與強勢的母親相處的困境中,母親對我有的強烈的愛,但和對我的控制交織在一起,那種控制大部分來源于逐漸衰老,自身價值感降低,非常渴求認同與尊重。而我這些感受和經歷正是曉婭老師早已做了很多年功課的,她的回應“懂得”、溫暖又充滿力量,
其實那次會面,我們更多地談的是死亡教育、生命教育的話題。大概因為“生命教育就是愛的教育”,有些神奇的回響,就像種子一樣,在這因緣際會中被埋下,
2019年11月,我收到了曉婭老師母親離世的消息,曉婭老師在“壯游”途中接到電話,立即從西班牙返回,和家人一起,陪老人有尊嚴地走完最后一程,我心里思緒良多,并真心覺得曉婭老師的母親在人生后半程是一個幸運的人,幸福的人。
陸曉婭帶媽媽曬太陽
年幼的陸曉婭在媽媽懷抱中
2020年3月13日, 我們還因為疫情在家辦公,曉婭老師發來微信,說到利用疫情居家的時間,把十多年陪伴失智媽媽的筆記整理了出來。題目是《給媽媽當媽媽》,我馬上要了全稿,手頭工作處理得七七八八后開始看這部稿子,到晚上10點,職業化的那部分判斷已經非常明朗,而與此同時,心頭的情感也一波波涌動。這部作品里面既有認知癥患者的行為特點,照料的技巧,當然還有與原生家庭的復雜關系、作者作為照護者的種種掙扎和壓力,如此真誠,又不失專業之下明朗積極(還有幽默!)的姿態,10點半我給陸老師發微信,告訴她我對這部書稿的判斷和感受,并且也表達了這本書不光對認知癥家屬有共鳴和幫助,涉及的很多問題也極具代表性。
廣西師大社深貝·北京編輯室2020年的任務非常飽和,但是曉婭老師提到,希望在媽媽周年祭的時候《給媽媽當媽媽》能出版上市,編輯室的3名年輕同事都是對工作認真的姑娘,為了保證速度和質量,每個人都參與了編校,至少做一個輪次,在編校的過程中,大家內心深處的情感被觸發,她們在稿子前都落過淚。或給媽媽打電話更愿意耐心聽到媽媽嘮叨背后的關愛,或請了年假回家陪爸爸媽媽幾天……在后期為這本書的文案集思廣益時,大家也都有很深入和令人感動的表達,
除了女性在這本書的出版工作中頗有感受并深受影響之外,讓我感到驚喜的是,男性對這個話題也深有觸動。設計工作我們交給了一位做人文社科書頗出色的設計師,他是男性,但是對這部書的感受也很強烈,“我很感動,而且感到作者的愛、作者的強大。我想通過設計把那種愛的飽滿有力表達出來,而不是表達衰老和艱難的部分。”我們在溝通中,確定了溫暖的設計基調,設計師為這本書的設計創作了有溫度的插畫和手寫體的書名字體。而我們的領導作為中年男性,也在通讀了全稿后,感到一種激動和振奮,我們聊了很久這本書的可能性,逐漸明晰,這本書將成為我們生命教育產品線中非常有生機的一部作品,并且最終把它升級為年度重點書。在這本書的印制中,封面的印刷開始采用了一種帶熒光的潘通色,飽和度極高,明亮搶眼,但為了能更多體現溫暖的調子,領導寧愿舍下一些成本,重新印刷護封,以期達到更恰當的視覺效果。
在編輯米又和出版科同事的努力下, 11月中,我們如期完成了這本書的印制,在陸媽媽周年祭之際把書送到了作者陸曉婭老師的手中,我想,這是我們對已經離世的曉婭老師的母親、更是對以曉婭老師為代表的堅韌的照護者、以及對生命、對愛的一份敬意,
02
“這本書讓人感動,會使人想到自己的家人”
大家好,我是編輯小樹,在編輯《給媽媽當媽媽》這本書時,不止一次盈眶。在今年疫情的困擾下,這種家人間的互動與關系的重建,尤為令人感動,
陸曉婭老師的表達,既細膩深情,又理性克制。細膩深情,是陸老師和媽媽手拉著手用AD語(作者在書中對認知癥母親與外界交流所用語言的統稱)“哈拉”,是散步時候被媽媽緊攥的手,也是喂媽媽吃飯、幫媽媽穿衣這些點點滴滴,這些細微、細節,串聯起了陸老師對媽媽的感情,而理性克制,不僅是指在照護媽媽的過程中,陸老師對與媽媽關系的反思,還有她用自己的專業知識,總結出的照護認知癥老人的辦法。
這本書讓人感動,會使人想到自己的家人;也會讓讀者反思,反思自己與父母的關系,學到與父母溝通的技巧;那些家人中也患有認知癥的,這本書不僅僅是一種慰藉,還可能為他們提供些照護方法上的幫助。
陸曉婭的媽媽和法國孩子在一起
03
“看這本書稿的時候,
我也不止一次地想象在未來某一天,我的媽媽老去。”
各位好呀,我是 編輯筱瀅 ,當初編校《給媽媽當媽媽》這本書稿時,自己很受觸動,一位花甲之年的女兒照顧她杖朝之年的母親,這該是怎樣的一段歲月。每讀一頁,能清晰感受到陸老師對她母親的愛就更多一分,早年生分的母女關系也更緊密一些。讀過后才知原來照顧認知癥患者面臨著如此多的挑戰,而對于至親,最痛心的莫過于在可能的將來,她正在毫無感覺地慢慢忘記我,這是遺忘的開始嗎?
看這本書稿的時候,我也不止一次地想象在未來某一天,我的媽媽老去,也會與這個世界揮手告別,我無法想象,那時的我,還會像現在這樣,能理性地思考、精確地表達嗎?抓住每一天和父母相處的光陰就是給我們彼此最好的禮物。有時我觀察他們一天的生活,會覺得恍惚,他們慢慢的,不急不慌,緩緩的,他們把自己知道的、體驗過的所有生存的智慧都給了我,在某些時刻,只要想到這些,就足夠能拯救我,我想,陸老師和她的母親,也是這樣,其實她們彼此照護,女兒給母親生的力量,母親給女兒告別的勇氣。
又到了新年,歲月又流逝了一年,回家看看自己的媽媽,抱抱她。
陸曉婭的媽媽在iPad上畫的畫
04
“書寫是記憶的一種儀式,
而閱讀,給了我們觀照自我的機會。”
毛不易曾在《一葷一素》里輕吟淺唱:
日出又日落 深處再深處
一張小方桌 有一葷一素
一個身影從容地忙忙碌碌
一雙手讓這時光有了溫度
太年輕的人 他總是不滿足
固執地不愿停下 遠行的腳步
望著高高的天走了長長的路
忘了回頭看 她有沒有哭
我是 編輯米又 。
人不應當在失去之時、甚而之后,才懂得珍惜。但往往,在直面失去之前,我們并不曾真正清楚,自己所擁有的,究竟意味著什么。母親和家一樣,在點滴生活中不留聲息地給我們帶來溫暖,自小習慣了母親的呵護與陪伴,她的存在變得像空氣般理所當然,直到……
堅固的親情紐帶突遇變故,已經足以讓人措手不及,而在《給媽媽當媽媽》的故事中,橫亙在母女間最大的屏障,竟是二人并“不熟”。
“我”小時候被寄養在別處,母女關系冷淡,記憶里母親甚至不曾主動擁抱過“我”。隨著母親病情加重,“我”逐漸深入母親的日常生活:幫她洗澡讓“我”開始觸摸媽媽的身體,看著歲月在皮膚之上留下痕跡,“我”回憶起以為被遺忘的親情,而母親對我在情感與肢體上的依賴也日漸加深。在試著摸索給媽媽當媽媽的過程中,親人間的血脈相連,與日夜的溫情陪伴,逐漸讓母女關系回暖,母親的身體機能日漸衰退,心魂也漸漸飄然遠去,與女兒緊緊相牽的那雙手,成了維系她與這個世界的重要紐帶,最終,母親優雅安詳地告別人世,而“我”也在陪護母親的過程中,得到了心靈的療愈,為余生留下了許多美好的親情回憶。
在作者陸曉婭受邀做客播客“隨機波動StochasticVolatility”時,曉婭老師說,自己不是一個信命的人,然而,在這場無奈之下的母女角色互換中,她重新認識了母親,從生疏變得親密無間;也讓作為初代獨立女性,親情淡薄的媽媽于退行的暮年里,被一直以來缺失的幸福感所包圍。她相信了,這或許是老天設下的一場試煉,是命運安排給她們母女一次親近彼此的機會。她也因此感激著當初邁出這一步、并記錄下這一切的自己,
播客“隨機波動StochasticVolatility”節目下聽眾留言
然而她又說,如果有一天,她得了同樣的病,比起擔心自己,更擔心作為家里獨女的孩子,“她的壓力太大了”。她說,自己完全接受住養老院,會趁意識清醒,早早把自己送去養老院……很難言說聽到這樣的話,同樣身為女兒的我,內心是何般滋味。即便是用堅韌、偉大、無私等等這些最美好的詞,都不足以形容母愛之深沉,時光如流沙,當已經長大諸事纏身的我們,甚至都不能“多”陪陪她的時候,那么不妨借用曉婭老師提到的“陪伴質量”一詞,至少在和媽媽有限的交集里,多傾聽母親、多感受母愛吧,
書寫是記憶的一種儀式,而閱讀,給了我們觀照自我的機會。我愿全天下所有的母親身體健康,但更希望,終有一天,當她不再康健之時,依然老有所依。曉婭老師的《給媽媽當媽媽》,是這個清冷蕭瑟的冬日里,能照進人心房的一束暖陽,
看了,沒感覺太感動,搞笑是有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