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閱讀第一(ID:Readfirst),作者:Danny
《小王子》的作者圣埃里克蘇佩里曾說:“如果你想讓人們造一艘船,不要雇傭人去收集木頭,也不要發號施令,更不要分配任務,而是激發他們對海洋的渴望,”
真正能推動孩子前行的,是源于內心的自驅力。
前不久,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部發布公告,決定對6位博士研究所進行退學處理。
圖片: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部
自2020年12月以來,北航已發布多則決定,清退404名在讀博士、碩士,專業學位研究所,主要原因是在讀時間超過了最長學習年限。
其中,一名博士生已經在讀10年之久,多次遭遇延畢,苦不堪言。
這次學校的無聲鞭策,讓他經歷了寒冬。
大規模清退正面“剛”學術輕慢
近年來,全國高校陸續清退碩士和博士屢見不鮮,
時間撥回到2019年,很多高校發出零星警示信號,全年至少有500名研究所遭到清退。
這次北航在短短兩個月內,集中清退404名研究所和博士,力度之大,實屬罕見,
能考入北航就讀,意味著學生的學習能力及綜合素質已達到培養標準,畢業后,被稱羨為“別人家的孩子”,馬上能擁有高薪體面的工作,這是學歷增加的人生厚度。
然而,這種直線思維忽略了學生必須達到的硬性標準,具有從事科學研究工作或獨立擔負專門技術工作的能力,也就是學術科研能力。
奈何一些上岸學子的考研內在驅動力并非起于內在的興趣,而是外界環境所迫,選擇延遲就業,或是聽信于“沒有畢不了業的研究所”。
董季同(化名)是一名被清退的肄業研究所,與其他肄業學生不滿學校簡單粗暴清退方式而采取上訴維權不同,他更愿意承擔自己因輕慢學術生涯而帶來的后果。
得知自己被清退,他松了一口氣,在微博上寫道:“一切都是自己造成的,自己承擔。”
圖片來源網路
董季同選擇考研究所,除了因高學歷更有含金量,最重要的還是受圈內術語影響:沒有畢不了業的碩士,沒有考不上的博士,
本以為碩士和本科階段一樣,每門課做好日常簽到、期末成績及格就能萬事大吉。不曾料想,研究所導師很嚴格負責,會定期布置科研學習任務,實踐課題組每周都會開例會,匯報項目程度。
董季同覺得科研對職場助力不大,鉆故紙堆、守冷板凳是浪費時間。于是他從研二開始就將心思放在實習打工上。當實習與導師課題安排有沖突,權衡過后,他選擇請假推脫。
研究所階段,課題無進展,他也沒有發表過任何學術論文。導師沒有在其畢業論文答辯申請表上簽字,董季同被延期畢業,直至被退學。
回想起當時攢著錄取通知書入學,自己自信滿懷,意氣風發,如今三年過去一無所獲,悻悻而歸。
除了像董季同一樣因精力不夠,選擇犧牲學習時間來實習打工,還有的學生是玩樂疏學,
圖片來源網路
當研究所漫不經心跑學術馬拉松,無法在規定時間內完成科研作品,裁判員不再等待這些”遲到的人”。
你浪費的充電時光是貧窮孩子的渴望
鉆故紙堆、坐冷板凳需要耐力、持久力,特別是這個漫長的學術生涯更需跨出舒適區,去提升學術能力,過程是煎熬苦澀的。
但相比于熬過艱澀的學術關卡,生活的絕望、外界的壓力更加苦澀。
紀錄片《出路》
曾經在教育界轟動一時的紀錄片《出路》講述了無法選擇自己出身的孩子,如何尋找出路,
《出路》中的主人公馬白娟12歲,家在甘肅會寧農村,父親年紀大,母親有智力缺陷,一家人像是螞蟻一樣討生活。
對這個從小因干農活滿手是繭的農村女孩來講,上學時光是最快樂且短暫的,她夢想去北京讀大學部,畢業后能找到月薪1000元的工作。
奈何貧困屏障是“巨幕”,身邊人都告訴她,上不上學都逃不過打工的命運,何必浪費錢,
掙扎過后,她選擇聽從家里的安排,16歲輟學,嫁給在陶瓷廠打工的表哥,再也沒有走出過大山,
同樣出生在山村的徐佳屬于一代留守兒童,
徐佳父母都是城市工廠流水線底層工人。從小目睹父母因知識短缺而受困于底層的天花板,他告訴自己一定要考上大學部,
聯考兩次都以失敗而告終,他曾被壓力折磨得想輕生。為了走出大山,他還是埋頭在高高堆起的復習資料里,沒日沒夜刷題刷分,三戰聯考來改變命運,
考上了理想的大學部后,徐佳更加珍惜來之不易的讀書機會,提升綜合能力,畢業后經過幾年打拼,他終于在武漢安家落戶,
而另外一邊,馬白娟的人生開始慢放。多年后,馬百娟為了讓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來到陶瓷廠工作,日復一日吸著灰塵,循環著父母的生存軌跡。
徐佳和馬百娟的人生呈現了涇渭分明的圖景。相比于受困于無法改變的階層,無力轉變的貧困,徐佳那些個沒日沒夜的努力、投入,拼命讀書的苦,不算什么。
在美國工人階層中,教育也是寒門子弟的出路,美國作家萬斯曾寫作暢銷書《鄉下的悲歌》,他講述自身奮斗歷程。
書中關于藍領工人生活在貧困線以下的糟糕現狀觸目驚心,物質匱乏、家庭關系緊張、暴力頻發、毒品蔓延成為白人藍領的生活代名詞。
生活在這樣一個逼仄暗淡的環境中,萬斯叛逆、不讀書,自我放棄,
當媽媽被強制帶入戒毒所戒毒三年,萬斯不得不與祖母生活。這三年的溫暖和向上的教育力量徹底讓他爬出黑暗的泥沼,
祖母鼓勵萬斯努力讀書,通過讀書改變命運,在扎實的苦讀和錘煉后,萬斯獲得了耶魯大學部法學院的錄取通知書,他娶了漂亮妻子,當上了《耶魯法學雜志》的編輯,更是律師協會會員,有了體面高薪的工作,實現了階層躍升。
如果我們都有一個好的學習環境,可以實現階層跨越的鑰匙,請牢牢把握住,不要虛度最應該充電的時光。
我們天生是玩家,而非學習的機器人
話題轉回到肄業并落寞回歸職場的董季同,深思他讀研的內在原因有兩個,一是延遲畢業,逃避職場壓力;二是碩士學歷本身的含金量,端上“鐵飯碗”,在職場晉升時會多一些機會。
但這些無非是外界競爭壓力引發的讀研行為,與內在驅動力毫不相干。
董季同順利考上研后,失去了目標,對枯燥的科研和做學問沒有任何興趣,生活迷茫空虛,才會助長拿到畢業證就萬事大吉的僥幸心理,
圖片來源:網路
如果從小在培養孩子時,避開簡單粗暴的外界競爭壓力引導,如減少將孩子和同齡人做比較,也不再是掄起大棒呵責“差生”,而是先讓孩子成為自己:我做什么我決定,找到屬于自己的“掌控感”,
作家平克曾在《驅動力》談到:這個時代不需要更好的管理,而需要自我管理的復興,我們天生是玩家,而不是小兵;我們天生就是自主的個體,而不是機器人,
讓孩子學會自主學習,就要先放手,讓他們有權利進行自我管理,
圖片來源網路
全球新首富埃隆 · 馬斯克從白手起家,到橫跨七個高精尖行業創業,直到送兩位宇航員上太空,每一項創造人類新文明的突破都讓他成為全球矚目的焦點,
他的成功得益于在成長階段獲得的自我清晰認知和足夠的自我管理權利,
母親梅耶是模特兼營養師,父親埃羅爾是電氣工程師。小時候起,埃隆 · 馬斯克整日與書籍為伴,學會了認知自我和洞察世界,
或許是天賦加持,他從小對科技就有很強的興趣和領悟力。
埃隆· 馬斯克小時候
那時候電腦剛問世不久,價格昂貴,為了滿足兒子的好奇心,父親還是為9歲的馬斯克買了第一臺電腦,開啟自主琢磨高科技模式,
知道兒子想系統學習計算機編程,父親便東奔西跑托關系,為他購得一個成人編程課,他僅用三天便熟練學透了別人用6個月才能習得的系統知識,因為擅長編程,他做了一款“宇宙爆炸”的游戲,賣給一家在線雜志,賺得了人生第一桶金——500美元,他對鉆研科技的興趣越來越濃厚。
高中畢業后,馬斯克想要前往離科技更近的歐美學習,母親便帶著馬斯克返回故鄉加拿大,接受更好的教育。
在取得了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部物理與經濟學雙學位后, 馬斯克開啟了艱難的創業之旅,
1995年,硅谷流行著創業者的淘金神話。當時人們總想從互聯網產業里分得一杯羹,馬斯克也不例外,
馬斯克觀察到互聯網+產業將是大趨勢,便創辦Zip2公司,一家結合地圖與點評的資訊網站,
圖片來源網路
創業時兩手空空,為了節約成本,他在青年旅社蹭熱水澡,每周工作七天,還和弟弟共用一臺電腦修改程式代碼,甚至每天湊合在沙發上休息,
看到兒子全身心奔跑在既定的目標軌道上,盡管條件艱苦,但他依然堅持著,父親很動容,便放心地給他資助了2.8萬美元,讓他大膽創業,
在父親的資助下,他大力購買設備、雇傭人員組成營銷團隊打入市場,
四年后,28歲的馬斯克以2200萬美元賣掉第一家公司,實現財務自由,成為硅谷最年輕的千萬富豪,
我想,埃隆 · 馬斯克從小養成的獨立、洞見和極度的刻苦源于自己有清晰的目標感,而大膽的選擇、超常規的跨越背后,得益于父母對埃隆· 馬斯克的信任與尊重。
和埃隆父母一樣會尊重孩子選擇的有很多,但放手之后,又如何在孩子認知模糊時,調動孩子的積極性去造一艘船,其中一個秘訣是正向肯定他的能力,目送他朝這個方向前進。
在當老師時,我曾教過一個成績排名墊底的學生,他媽媽被叫到辦公室時談話時說:“我每次檢查他書包,翻開他潦草馬虎的作業,氣不打一處來,批評他’我怎么會有你這么差勁的孩子?’,但這話等于耳旁風,他依然我行我素,”
我勸這個家長和孩子交流時,更多要肯定,這樣會讓親子之間多一份信任感,如,“在媽媽眼里,你一直都是認真、專注的孩子,這可不是你的水平。”
圖片來源網路
對孩子進行肯定,能讓他快速建立起自信。
教育史上有一個著名的“羅森塔爾效應”,證明了正向暗示在孩子的成長中多么重要,
哈佛大學部心理學教授羅森塔爾曾和助手在一所國小做過一個實驗,他們在6個年紀中選擇了18個班,并稱對班里學生進行了未來發展趨勢測驗,實驗完畢后,他將在18個班挑選出的“最有發展前途者”名單交給老師,贊賞有加,半年過后,教授再次回到國小時發現,上榜單的學生成績有了很大的進步,自信滿滿,積極向上,學科短板也在縮小差距。
原來,羅森塔爾只是隨機挑選了那些“具有發展潛力”的學生。但被反復傳達的肯定會鼓勵孩子,讓他們真正突破自己,相信自己是前途可期的潛力股,
結語:
回歸到本文開頭高校“嚴進嚴出”的清退政策,于高校而言,類似于“揮淚斬馬謖”的教育懲戒,學生只能被動接受,沒有回旋的余地。
有效,但這種鞭策不應該成為常態。
教育學者熊丙奇總結:“要去適應現代大學部制度,其實就是16個字,”自主辦學、學術自治、教授治學、學生自治”,
何況,當我們或者我們的孩子占據教育資源,卻選擇懶散、消極地應付時,我們應該看到,還有無數像馬白娟這樣的孩子,她們對讀書的機會“求而不得”,找到讀書的內驅力重要,而擁有讀書的機會同樣重要,
一個學生豈是說開除就開除的,開除學生至少要拿出開除的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