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巴菲特致股東信,你學會投資了嗎?


小佛爺說

近日,股神巴菲特在年度致股東信中提及備受關注的股票回購操作,解釋稱此舉出于伯克希爾股價被低估。值得注意的是,即使去年伯克希爾用于回購股票的資金總額達到史無前例的247億美元,公司現金儲備仍高達1383億美元,因此巴菲特的下一步投資動作仍是市場焦點,

如今金融資本已不再是稀缺資源,社會進入資本過剩的年代。事實上,對多數公司來說,目前真正缺乏的資產,是將能夠帶來增長的創意轉化為新產品、新服務和新業務的能力,而以金融為導向的傳統戰略投資方式,只會加重前者的稀缺,在新時代做投資,需要變一下思路了。


過去50年來,金融資本是公司領導者眼中最寶貴的資源。他們努力讓每一分錢都花在最有前途的項目上,20世紀80、90年代,一代企業管理者中最流行的,就是用資本最低預期回報率(hurdle rate,又稱門檻比率)評估高額資本投入的價值,通用電氣和伯克希爾·哈撒韋等企業,因為投資有道而廣受贊譽。

但是,金融資本如今已變得充足且廉價,不再是稀缺資源。金融資本的分配能力已不再是可持續競爭優勢的來源。

多數公司目前真正缺乏的資產,是將能夠帶來增長的創意轉化為新產品、新服務和新業務的能力,而以金融為導向的傳統戰略投資方式,只會加重前者的稀缺。在決定戰略投資排序時,過去的標準方法為的是限制潛在項目領域,鼓勵公司投資符合高門檻比率的“穩妥項目”,在多數公司都急于增長的時代,這種方法擋掉了太多投資機會,也導致管理者對明顯虧本的投資仍不愿放手,最終,企業累積了大量現金,管理者發現除了贖回股票,資金并無更好的去處。

在資本過剩年代,這種傳統的長期規劃和持續投資模式已經過時。企業需要全新的投資方式:降低門檻比率,放寬資本稀缺年代的那些限制,過去,企業一般會進行幾項耗時多年的大型投資,現在要改為在不同領域、小額多次投資的方式,并做好失敗的準備,企業要學會快速識別并放棄無望的投資,積極支持成功投資,將其培養為優秀企業。所處市場發展速度快的創新企業,已經開始采用這樣的方式,資本廉價的年代,這種模式將成為各個行業的主要方式,只要資本繼續過剩,這種戰略的優勢就會持續。據我們分析,未來20多年可能都會是這種情況,本文列出了如何在新時代做投資的方法。


金錢泛濫的世界

如今許多商業領袖在職業生涯開始的時候,正處于資本相對匱乏的年代,借貸成本高,20世紀80年代早期,美國聯邦基金利率一直是兩位數,企業債券和股票交易溢價很高,盡管在20世紀80年代末,股東要求的股票和債券回報率回落到“正常”水平,但資本成本仍然居高不下。我們的研究表明,對多數大型上市公司來說,加權平均資金成本,即WACC,在20世紀80、90年代超過10%。

但在2008年末的金融危機之后,世界發生了巨變。許多國家在中央銀行的干預下,銀行匯率創下歷史新低。由于經濟增長疲軟,其后10年間情況并未發生太多改變,許多管理者認為,現在的利率環境是暫時的,未來會恢復過去的資本市場條件,但我們的研究結論卻相反,

貝恩宏觀趨勢小組利用公開數據和專有經濟模型,查看了全球資產負債表上的資產數量及規模隨時間變化的過程,我們發現,全球金融資產(基本代表了真實經濟條件下,可供投資或用于投資的資本情況)增速不斷提高,2025年之前全球金融資產將輕松超過1000萬億美元。

我們得出結論:至少到2030年,市場會一直處于資本過剩時期,過多資本追逐過少投資機會的情況會持續多年。達到歷史性低點的債券和股本成本(加上資產負債表上不斷累積的現金流)讓很多公司擁有非常低的資本成本,


戰略新法則

資本充足且廉價時,企業要重新審視帶來商業成功的潛在假設,并制定出新法則,貝恩的一些客戶在思考戰略和組織發展時,已經考慮到資本過剩的現實。它們的轉變已初見成效,總的來說依循3條法則:

1.降低門檻比率

幾乎所有大公司都會在進行新投資時,制定一個明確或模糊的門檻比率,也就是計劃投資必須達到的最低預期回報率。如果超過這一比率,就啟動投資;達不到則不予通過,在理想狀況下,門檻比率須反映出公司的加權平均資本成本(可根據需要,進行差別風險調整)。

但對于很多企業來說,門檻比率一直高于實際資本成本。結果,企業將太多投資機會拒之門外,資產負債表上現金堆積,很多公司寧愿選擇回購普通股,也不針對生產率和增長進行投資。路透社在2016年研究了3297家美國非金融上市企業,發現其中60%在2010年-2015年間贖回了股票。對那些有股票回購計劃的企業來說,在回購和股息上花的錢不僅超過了研發投資,也超出了總資本支出,

這里要指出的是,只有在公司普通股嚴重估值過低時,回購才會給購方創造價值。這種情況下的股票回購相當于低買高賣,然而,雖然管理者堅持認為公司的股票估價過低,我們的研究結果卻并非如此。即便公司有充分的金融理由進行股票回購,這一舉動也會向投資者發出信號,表明管理層的投資想法已經枯竭,相當于從經濟上放手不管,讓股東自己去尋找好的投資方向,

在新時期,領導者應該堅決支持將收益投入新產品、技術和業務的開發中。這是那些已回購股票的企業獲得新的價格乘數的唯一方式,也是所有公司助力創新和加速增長的唯一方式,

從資本稀缺年代遺留下來的做法是,企業不發展新業務和新能力,卻不斷對現有運營進行微調。在資本昂貴時期,企業更傾向于進行提高盈利率的投資,不太關注增長。過去幾十年里,多數公司都進行了流程再造,包括采用六西格瑪,“團隊和層級(spans and layers)”等工具提高效率,減少浪費,但與此同時創新率有所下降,經合組織的一項研究表明,自2010年以來,標準普爾500的非金融企業中,近1/3的公司營收增長為零甚至負數,

新時期領導者想要獲得成功,既要優化現有業務,又要對新的增長機會投入與前者相當(甚至更多)的關注,因為當資本成本這么低的時候,在促增長方面進行投資的回報遠高于提高盈利率的投資,


從上圖可以看出,企業促進增長(而不是提高盈利率)方面的投資獲益主要取決于資本成本,但現在WACC低于6%,對增長的投資明顯超過對盈利率的投資(根據價值線指數企業的平均稅前營業利潤率判斷),利潤提高1%,公司的平均價值僅會增加6%,相比之下,長期增長率提高1%,會帶動公司價值提升27%——對于投資的資本來說,后者比前者價值回報高4.5倍。

如果企業想轉換戰略,關注增長,需要重新評估組織模式。全球最大的廣告和營銷服務機構WPP就是這么做的,WPP在優化現有業務的同時,不斷尋找增長機會,在非傳統領域和新地區進行了幾十項投資和收購,結果,公司收入從2011年的161億美元增長到2015年的190億美元,營業利潤從19億美元增長到25億美元,

3.投資實驗

在資本過剩年代,領導者有機會做出更多嘗試,對表現出色的投資繼續加碼,剩下的則放棄。換言之,如果鑰匙價格很低,在決定要走哪條路之前不妨多開幾扇門。

想在新時代勝出,管理者須轉變每筆投資都是長期投資的想法。他們必須停止向自己和同事證明,他們能準確預測未來,以及某項業務5年或10年后的表現。管理者應當專注于判斷某項投資能否像實驗一樣,產生價值,若實驗沒有成功,他們可以(也應該)做出調整。如果公司將投資視做實驗,可以解脫出來進行更多投資,超過競爭對手的反應速度,在快速變化的市場中尤為如此,

人力資本:真正的力量來源

經濟學家保羅·克魯格曼(Paul Krugman)有過一個著名論斷:“生產率不能代表一切,但長期來看,它差不多就是一切,”如今企業要用更聰明的工作方法來提高生產率,而不是像過去那樣只需要更努力就可以。企業想要提高產出,需要找到將資金投入、技術創新和新商業模式結合起來的更優解決方案,

但是,所有提高生產率的方式都要由人才來實現。因此在新時代,人力資本——時間、人才、公司員工的精力,以及他們創造和執行的創意,才是超級績效的基礎,畢竟一個優秀的想法就能讓公司多年處于業內優勢地位,例如蘋果行動電話。很多日常的優秀創意雖然小,卻可以讓公司將競爭對手甩在后面,

不過,偉大創意不會憑空出現。創意來自工作高效、能力卓越、對工作有熱情和創造性的個人和團隊。企業若繼續將重點放在管理金融資本上,時間、人才和精力這些真正稀缺的資源就無法更好地發揮作用,很多公司的組織構架、流程和實踐耗去了大量時間,影響了績效,讓企業損失了近四分之一的生產力水平,即便提高雇員質量及其工作積極性,也只能彌補一小部分產出損失。

換言之,人力資本已成為競爭優勢的根本來源,在管理金融資本的基礎上,精心嚴格管理人力資本的公司績效遠超過其他公司,真正嚴格管理人力資本的企業,生產率較其他公司平均高40%。這些公司受組織阻力的影響較小,在吸引、配置和領導人才方面更有效,能更加充分地利用人才的獨特技能,最后,公司可以通過出色的領導力和任務型文化,更好地釋放員工可自由支配的能量。優秀的企業最終會擁有巨大的生產率優勢,創造出比行業平均值高約30%-50%的營業利潤率。隨著這種差距的累積,最佳公司和其他公司的價值差距也在不斷拉大,

關鍵詞:資本

邁克爾·曼金斯、卡倫·哈里斯、戴維·哈丁|文

邁克爾·曼金斯是貝恩公司舊金山辦公室合伙人、公司組織部門主管,是《時間、人才、精力:戰勝機構阻力,釋放團隊生產力》(Time, Talent, Energy: Overcome Organizational Drag and Unleash Your Team’s Productive Power ,哈佛商業評論出版社2017年出版)一書的作者之一,卡倫·哈里斯是貝恩宏觀趨勢小組總經理,在紐約工作。戴維·哈丁是貝恩波士頓辦公室顧問合伙人、全球并購部門前主管,是《影響并購成敗的四個關鍵決定》(Masteringthe Merger: Four Critical Decisions That Make or Break the Deal ,哈佛商學院出版社2004年出版)的作者之一。

牛文靜 | 譯 蔣薈蓉 | 校 鈕鍵軍| 編輯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員
    暫無討論,說說你的看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