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黑色小房間,一塊綠色草坪,精神矍鑠的庫克與自信大方的何同學展開了一次對話,這場跨越大洋的采訪視訊在微博上收獲了 2.5 億的討論以及超過 3000 萬的播放。事后,蘋果 CEO 庫克的微博也轉發并評論到—— “There ’ s no challenge young people can ’ t solve and no limit to the creativity a fresh perspective can bring. “(沒有年輕人解決不了的挑戰,新鮮視角能帶來無窮的創造力,)
很多人好奇為什么是何同學?眾所周知,蘋果重視客戶的產品體驗,但更重視如何有效、直觀地傳達這一價值給消費者的過程。當一個會講故事、同時還是果粉的評測原PO躍然于網路之上時,邀請何同學親密交談不過是蘋果順勢而為,這一舉動不僅抓住了年輕人滲透率達到 50% 的 B 站社群,還進一步加強了蘋果對于大陸 Z 世代的價值觀營銷。
不難發現蘋果今年來一直在加大對中文社區的營銷投放力度,對于這樣一家出身于硅谷的科技巨頭來說,運用借力思維主動接觸本土 KOL 來促成更深入人心的產品宣發不過是小事一樁。
但顯然并不是所有領域蘋果都能水到渠成,比如資本密集型的汽車業,蘋果在研發路上頻頻受挫,截止 2 月 27 日,其代工的合作伙伴也一直懸而未決,
提起蘋果造車一事,最早可追溯到 2008 年,喬布斯曾與內部高層討論過造車,此前他還聲稱汽車和行動電話是在設計上最為糟糕的產品,六年后,也就是 2014 年,蘋果宣布開始進入造車領域,并成立 ” 泰坦造車項目 “,
這個項目幾經風雨,隨著原特斯拉負責研發和制造的高級副總裁 Doug Field 在 2018 年 8 月重返蘋果,意味著該公司智能電動車技術路線基本上塵埃落定,并進入了沖刺階段。
去年 12 月 21 日,相關消息稱蘋果近期已開始向和大、貿聯 -KY、和勤、富田等臺灣汽車零部件廠商提出備貨要求,將相關廠商納入首波供應鏈,對此,Apple關鍵供應鏈廠商也證實:蘋果計劃在明年 9 月發布首款 Apple Car,
關于蘋果造車,外界無疑是期待的,其在軟體與算法等智能汽車的核心領域都可以移植智能行動電話中的部分成果。談到這家科技公司,還可以羅列出一大堆傳統車企所不具備的優勢,比如超強芯片開發能力,不僅是座艙芯片,也包括 AI 芯片;再比如超強的操作系統開發能力、超強的 AI 能力以及超強的應用生態,
這里值得一提的是,蘋果的 Titan 項目內部曾出現過嚴重分歧,彼時出現了兩種截然不同的發展路徑,一種看重整車制造,一種看重軟體研發,
而將生產制造外包已經成為目前汽車行業的一個趨勢,因為整個行業的評判標準已經以軟體和電子技術為中心,沒必要在制造上浪費人力財力,
從目前所曝出的跟蘋果有關的新聞來看,尋找合作伙伴代工順其自然成了蘋果的造車路徑,正如富士康代工 iPhone 一樣,
從今年的 1 月到 3 月份,代工蘋果的廠商一波接著一波,從早期的現代、起亞換到了日產、雷諾,現如今又跟寶馬傳出了緋聞。每個可以代工生產的廠家都有各自不同的優勢,像現代一方面有著成熟的電動平臺,另一方面生產基地也更加靠近大陸市場,
再比如雷諾,之所以也在蘋果選擇代工的名單里,很重要的一點是雷諾在歐洲有 100 萬輛的過剩產能,并且雷諾在合同制造和工業合作方面有著良好的記錄。
看得出來蘋果造車就像一個大蛋糕,誰都想來分一杯羹,只是流言過后從未有進一步的發展,蘋果輾轉多家依舊孑然一身。雖然與蘋果談判破裂的汽車廠商都將失敗原因歸結為擔心淪為 ” 汽車行業的富士康 “,但只要接觸過Apple的人都知道,這段 ” 姻緣 ” 沒有促成的主要原因還是在于一方過于 ” 強勢 “。
不難推測出,根據蘋果以往的行事風格,通過代工的方式,蘋果一定會在品控以及供應鏈的管理上具備極強的掌控欲。畢竟在行動電話領域,蘋果的供應鏈管理一直被當成跨國供應鏈管理的標桿,
《福布斯》曾贈予庫克 ” 供應鏈宗師 ” 之稱,全球著名顧問機構 Gartner,每年會選出全球 25 家供應鏈管理最優秀的企業,蘋果連續 10 年蟬聯 ” 供應鏈大師 “,對于蘋果來說,對于供應鏈的管理絕非一朝一夕的搭建,經過長年累月的積攢蘋果已經將其鍛煉為在市場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的搏殺技能,
另外在產品設計上,也不難看出蘋果有著一種強烈而執著的作者意志,當然這種傳奇般的控制欲也是喬布斯給公司留下的遺產,
所以即便是跨界來到汽車行業,蘋果仍將牢牢掌握產品的設計、架構、系統,甚至核心供應鏈。有人會問,蘋果如此傲嬌不怕找不到 ” 組裝者 ” 嗎?
筆者認為大概率不會,道理很簡單,具備軟體、算法以及芯片研發能力集于一體優勢的公司僅蘋果一家(當然華為可與之媲美),而擁有制造能力、電動化平臺的整車公司并不少,這樣一對比,蘋果自身的 “ 虹吸效應 “ 一定還會促使更多車企與之進行談判合作,
即便沒有廠商再來 ” 搭訕 “,蘋果也留有后手,此前,素有 ” 蘋果分析師 ” 之稱的郭明琪就曾爆料:蘋果仍在研究整車技術,可能在 2023 到 2025 年推出蘋果汽車,它將是蘋果的 ” 下一個明星產品 “。
事實上,蘋果再邊與汽車廠商談判合作時,一邊尋找供應商。此前據知情人士透露,Apple正在與多家激光雷達供應商進行談判。過去一年,蘋果官網在 SPG 項目組(特殊項目團隊)開放了至少 25 個崗位,其中有 19 個崗位涉及硬件方面,5 個涉及軟體與服務方面,1 個涉及機器學習與 AI 方面,
親自打造一流智能硬件,這似乎是繼承喬幫主意志下的Apple的基因和宿命。雖說從此以后,這讓Apple必須在造車這條不歸路上長期投入下去,但讓這位優質選手最終以更充裕的準備來延緩這一 ” 智能新物種 ” 的面世也沒啥不好,蘋果不論什么時候入局市場都是一位強勢玩家。
這么說吧,蘋果一旦獲取車輛工程和機械制造的經驗,幾乎是一個無敵的存在。而縱觀蘋果近十年發展過程中的合作伙伴,也都是蘋果占據主動權,廠家并不是不知道這點,當然想要在這場汽車智能化浪潮中穩步居上,廠家不是沒有親自下場研發芯片的權利,比如上汽便已經宣布進軍芯片領域。
但只要一對比即可知,傳統廠商在軟體、算法研發上的鴻溝遠遠大于蘋果自造智能工廠所要逾越的阻礙,而且并不是所有廠家都能像上汽那樣財大氣粗的給研發擲錢。更何況汽車是關乎人身安全的重資產,需要嚴苛的供應鏈把控和技術的充分融合,已具有豐富供應鏈把控能力的蘋果或許可以發揮一條鯰魚的作用,推動整個新能源汽車生態的重塑,
說到這里,你可能已經明白面對如此苛刻的蘋果,為何廠商們依然接二連三的排隊與之洽談。既然成為代工廠是一件無法避免的事,那干脆不如在合作初期去攫取更多符合自身的利益,
所以看似蘋果是在擇友造車,其實它是在釋放一個訊號:未來智能電動汽車的競爭門檻只會拔高,合不合作,現在的主動權在你,未來的主動權在我。
文 | 孟俊陶
圖 | 來源于網路
期待另個能改變世界的產品
一個系統都仿制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