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大陸成立之前,山東省流傳著“老山東有九州十府一百單八縣”的說法,是說在某一個時期的行政區劃,有9個“州”、10個“府”、108個“縣”。按照清朝時的行政管理架構,在中央以下的地方層級,有省、府(直隸州)、縣(州)三級。在這里最容易讓人混淆的是直隸州和州,直隸州顧名思義是直隸于省,不受府管轄,并且它可以管轄若干個縣,直隸州知州是正五品,比知府低兩階;州,也稱為散州,它和一般縣是一樣的,無非是經濟比縣稍發達一些,人口多一些,主官知州為從五品,而一般的知縣則為正七品。
清朝嘉慶二十五年時山東省地圖
其實民間傳說的“九州十府一百單八縣”并不算準確,因為到了清末時,全省領10府,3直隸州、8州,96縣,除了“府”是10個正確之外,直隸州和州加在一起則有11個,而縣則比“一百單八縣”少了8個,
其實大陸各省的行政區劃在不同的朝代和歷史時期也是在不斷變動的,沒有哪句俗語能夠準確概括整體情況。比如清末時山東3直隸州和8州的格局出現僅七年時間,在那之前是2直隸州和9州,在光緒三十年(1904年)的時候,有一個“州”升格成了“直隸州”,
膠州升直隸州前后對比
這個州就是“膠州”,膠州本來是萊州府所屬的散州,并不管縣。在光緒三十年之后,管轄高密、即墨兩縣,但是“好景不長”,僅僅七年之后清朝就結束了,民國初年又“撤府州存縣”,膠州直隸州不僅被撤銷,甚至連膠州之名也沒留下,直接變成了膠縣。
那么為什么清政府在它的統治已經搖搖欲墜情況下,還要處理一樁把散州升為直隸州這樣的“小事”呢?
因為這個“小事”并不小,涉及著外交、政務、商業等方面。
清光緒三十一年地圖上的膠濟鐵路
膠州緊鄰青島,青島那時候被稱為膠澳,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11月14日,德國以“巨野教案”為借口“租借”了青島,隨后德國人為了實現“以路圈地”,加速向內陸侵略的目的,在1899年至1904年修建了東起青島,西到濟南的膠濟鐵路,由于鐵路的暢通,帶動了兩地之間、沿海和內陸的經濟發展,“華洋行李絡繹于途”。
《膠澳志》上的膠澳租借條約十款
而作為相鄰的膠州,原本是一個政務較少的地方,但是當膠澳“租借”給德國之后,膠濟鐵路又建設完成,膠州成為膠濟鐵路向西途經的第一個車站,除了外交人員往來之外,還有商人和貨物的往來,“沖要繁難倍于往昔”,另外,膠州的上級主管是萊州府,距離遙遠,處理公文時“文報往還每多遲滯,辦事易于隔聞”公文遲滯、辦事易發生遺漏,所以,為了改變這種狀況,山東巡撫周馥向皇帝上了折子,請改膠州為直隸州。
清朝膠州城圖
他建議,膠州為鐵路西來首站,州東為即墨縣、西為高密縣,都是鐵路所經之地,應該把膠州的管轄權限提升一下,讓膠州具備自行處置各項事務的能力,“遇有中外交涉及地方一切事宜,統由膠州直隸州承轉,無庸再歸萊州府兼轄”,減輕公文流轉環節,增加辦事效率,膠州應升為直隸州,管轄即墨、高密兩縣。
經過這樣處理的話,能夠實現“應聲息易通,事機較順,實于內治外交兩有裨益”的目標,
皇帝準了周馥的建議,在光緒三十年四月,將膠州由普通的散州升為了直隸州,管轄即墨和高密兩縣。
1938年地圖上的膠縣
可惜清朝的壽命沒剩下幾年,僅7年后便“改朝換代”了,膠州直隸州也很快變成了縣,直到1987年2月12日,國務院批準撤銷膠縣,設立膠州市,“膠州”之名在消失了70多年后,又出現在世人面前,
您了解的情況是這樣嗎,歡迎在文章底部討論,
神多了蓋廟
主要是他不知道艱苦的八年抗戰開始了
題外話:褲襠里藏雷,這地方只屬于你。小日本怎么受得了這八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