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以史為鑒,
要介紹大陸就不能不說瓷器,中華文明從誕生時期就以陶器著稱于世;
圖注:龍山文化蛋殼黑陶高腳杯 館藏于國博
馬家窯文化的彩陶,龍山文化的蛋殼黑陶都代表了當時最先進的制陶技藝;到了唐宋之后,唐三彩、秘色瓷等中華瓷器更是成為中華文化的瑰寶,甚至許多瓷器都隨著絲綢之路及海上絲綢之路走遍全球,
于是我們看到,現代英文中的China大寫就是大陸,小寫china則是瓷器;
在宋朝時期,大陸瓷器再次迎來一波大的發展潮流,中華瓷器的五大名窯:“汝、官、哥、鈞、定。”都是宋朝時期著稱于世的,
圖注:五大名窯代表性瓷器
而其中鈞窯瓷器在民間則有“家財萬貫,不如鈞瓷一片”的說法,本期我們簡單介紹一下鈞窯的歷史以及鈞窯瓷器的特點,
一、鈞窯的歷史
鈞窯瓷器始于唐代,興盛于宋朝,最早是在今天的河南禹州一帶燒制,禹州傳說是大禹治水后因功被封到此地,所以稱之為禹州,
夏啟建立夏朝后,這里就長期是夏朝的都城所在,《竹書紀年》中記載夏啟在這里修建了一座鈞臺,在這里宣布建立夏朝。所以此地也被稱為鈞州、鈞度。
圖注:鈞瓷發源地河南禹州神垕(hou)鎮
“夏禹之子夏啟,即位夏邑,大享諸侯于鈞臺,諸侯從之,”——《竹書紀年》
到了宋朝,宋徽宗對于禹州古鈞臺附近生產的瓷器非常喜愛,于是在此地設置官窯專門燒制御用瓷,宋徽宗如果論治國,那肯定是歷朝歷代皇帝中倒數的存在;但是要論藝術審美,絕對超過一百個乾隆。
所以,自從宋徽宗之后,鈞瓷美名就傳遍天下,宋元明清不論官方還是民間,都將鈞瓷當作瑰寶收藏,直到如今鈞瓷依然是國家對外贈送的國禮的存在,
那么如此寶貴的鈞窯瓷器都有哪些特色呢?
圖注:鈞瓷
二、鈞窯的特點
1、窯變
窯變就是在燒制瓷器時瓷器的釉色或者器型發生了變化,這種變化是創作者無法預知的,在古代文獻《稗史匯編》中提到窯變這個概念是:
“瓷有同是一質,遂成異質,同是一色,遂成異色者。水土所合,非人力之巧所能加,是之謂窯變,”
而鈞瓷的窯變則更加神奇,民間對于鈞瓷窯變的評價是“鈞瓷無對,窯變無雙!”意思是每一件鈞瓷的釉色都是唯一的,全世界都找不出兩個相同的窯變鈞瓷。
圖注:清道光時期仿鈞窯變釉石榴尊 故宮博物院藏
哪怕是同一個工匠用同樣的工藝制造的同一對瓷器,在經過鈞窯特殊燒制后也呈現出不同的色彩。更有“入窯一色,出窯萬彩。”的說法,
2、色彩
鈞瓷以釉色多變著稱,一器一色,絕無雷同。
能叫上名字的鈞瓷釉色就有:玫瑰紫、茄皮紫、葡萄紫、丁香紫、海棠紅、朱砂紅、雞血紅、玫瑰紅、胭脂紅、火焰紅、天青、蛋青、梅子青、天藍、海藍、月白、魚肚白等等……
圖注:鈞窯玫瑰紫釉鼓釘三足洗 館藏于故宮博物院
這么多種顏色之中,以紅色最為珍貴。明代學者張應文在《清秘藏》中寫道:
“均州窯,紅若臙脂者為最,青若蔥翠色、紫若墨色者次之。色純而底有一二數目字號者佳,其雜色者無足取……”
乾隆皇帝對于鈞瓷也是非常喜愛,寫下了御筆詩《賞鈞紅》:
《賞鈞紅》
乾隆
暈如雨后霽霞紅,出火還加微炙工。世上朱砂非所擬,西方寶石致難同,
3、蚯蚓走泥紋
圖注:鈞窯天藍釉三足筒式爐 注意釉面上的蚯蚓走泥紋 故宮博物院藏
鈞瓷的另外一個著名特色就是“蚯蚓走泥紋”。
近代國學大師許之衡在其著作《飲流齋說瓷》中曾提到了鈞瓷的“蚯蚓走泥紋”,大概意思是鈞瓷摸起來很平滑,但是釉色里面卻形成了各種紋路,直上直下的紋路稱之為淚痕,蜿蜒曲折的紋路稱之為蚯蚓走泥紋,
“鈞窯之釉,捫之甚平,而內現粗紋垂垂而直下者謂之淚痕,屈曲蟠折者謂之蚯蚓走泥印。”——《飲流齋說瓷》
4、開片
圖注:鈞窯天藍釉紫紅斑雙系罐 注意釉面上的開片 故宮博物院藏
開片是瓷器釉面在燒制過程中一種自然開裂的現象。因為其在瓷器表面形成開片花紋的不可預知性,是瓷器鑒賞的一大魅力之一。
鈞瓷也不例外,鈞瓷釉面的開片紋路有大有小,有長有短,有疏有密,有粗有細,有深有淺,有曲有直,不一而足。
常見的開片紋路有:冰裂紋、百極碎、蟹爪紋、魚子紋、蜘蛛網紋、葉脈紋等等多種形態,
而且瓷器出窯開片時經常會伴有清脆的響聲,
古人對此寫詩贊曰:“展卷當受益,賞鈞眼更新,夜深人靜時,開片亦驚心,”
以上就是鈞窯的幾個特色了,但是要學會鑒賞、識別真正的鈞窯,還需要多看、多學才行哦,
本文為以史為鑒原創,全網各大平臺皆有以史為鑒原創賬號,請抄襲者先了解一下新版物權法,如有侵權,將直接追究侵權主體及個人,請自重,
文/以史為鑒
圖/網路
參考資料/
大陸鈞瓷走向世界——人民網
禹州鈞瓷的歷史——北京陶瓷商會
《飲流齋說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