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譯:Eremita原文:https://心理學,co/guides/how-to-make-new-friends-when-you-busy-with-grown
為什么
在這個復雜的世界里,朋友是我們不可多得的寶貴財富,他們讓我們穩定,他們是我們與外界的聯系,我們和朋友一起歡笑或哭泣,一起分享快樂,一起克服困難。愿意是友誼的特征之一,我們不是已婚伴侶,沒有血緣關系,沒有定期的付款結算。這是一種極其自由的關系,能維持下去只是因為我們希望如此,
但是,在自由的關系下,沒有正式的承諾,友情的脆弱也來源于此。我們成年人往往被各種責任包圍著,我們需要面對孩子、伴侶和親人,工作奪走了另一部分閑暇時間。牛津大學部的一項研究表明,戀愛中的年輕人比普通人有更少的社會聯系,包括朋友。對于有孩子的人來說,他們失去了更多的社會關系,他們的友誼消失了,但這不是有意的,因為隨著生活的發展,我們不得不增加許多超越自己意志的關系,就像這篇研究論文的題目總結的那樣:“愛情和生育的社會成本”,
生活的節奏和忙碌的節奏迫使成年人與朋友斷絕聯系,德國社會學家莫倫霍斯特發現,每隔七年,我們就會失去一半的朋友,而且我們中的許多人都不能很快交到新朋友,以至于失去他們,2013年的一項元分析跨越了177,635個樣本和277項研究,指出我們的友誼在過去35年里縮水了很多,例如,與生活在1980-1985年的人相比,生活在2000-2005年的人平均少了4個朋友。
如果我們無動于衷,等待時間的流逝,你愿意離開這個世界嗎?朋友不僅是快樂的源泉,也是生命的意義,沒有朋友的生活更容易抑郁。這是美國心理學家埃德迪安娜和馬丁塞利格曼在2002年的研究項目“非常快樂的人”的結論,他們發現樂觀和沮喪的人之間的一個區別體現在他們的社會關系上,那么,如果朋友能給我們帶來那么多好處,我們怎么交朋友呢?
如何做
作為一個成年人,交朋友需要自己的意志和行動,理論上,這是一個新穎的挑戰,你首先要做的是表現出足夠的自信。你可能會害羞,面對陌生人有一種天生的恐懼,然后不由自主地產生排斥心理,這種恐懼會帶來兩種回避行為,阻礙你結交新朋友的嘗試。首先,你可能表現出“過度回避”,不愿意進入你可能遇到陌生人的環境。比如你的好朋友邀請你去他家看電影,還有你不認識的人。這時,你的恐懼占了上風。你拒絕了朋友的邀請,選擇一個人在家玩電子游戲,其次,你可能會發現你會表現出一種“回避改變”的行為。你可能會出現在聚會上,但你不會和別人交流。比如你可能接受了朋友的邀請,去他家看電影,但是電影結束了,其他人都在討論劇情的時候,你卻躲在角落里,一個人劃著行動電話,
* 假定別人喜歡你
以上兩種逃避行為的原因很容易理解:我們害怕被別人拒絕,但是你知道嗎?當你出現在一群陌生人面前,他們大多會喜歡你,發現你有趣的一面,而如果你提前知道了這一點,可能更容易參與其中。事實上,這種心態具有自我實現的特點。1980年在美國進行的一項研究發現,事先被告知伴侶喜歡與自己合作的志愿者更有可能實現這一信念,他們會更多地分享自己,表現出較少的差異,并具有更積極的合作態度,也就是說,如果你以積極的態度參與社交場合,假設其他人也喜歡你,那么這個假設更有可能實現,
當然,你可能不想假設別人會喜歡你,因為你不想相信這是真的。如果你這么認為,看看下面的研究,你可以從中得到一些安慰:平均來說,陌生人愛我們的程度比我們知道的要多,康奈爾大學部的埃里卡巴斯比等人曾經召集一群陌生人互相交談,然后記下他們對伴侶的愛,并估算他們對自己的愛,這項研究是在不同的場合組織的:實驗室、大學部宿舍或研討會,
因此,當我們參與一項新的社會活動時,我們不妨假設別人也會喜歡我們自己,有了這種心態,你就可以重振恐懼主導的步伐,我們可以開始質疑這些恐懼,然后嘗試處理內心對別人反應的負面推論。通過這樣做,你會獲得一些自信,這可以幫助你參與社交場合,開始新的友誼之旅。
* 主動出擊
《我們應當聚在一起(2020)》年,作者Kat Velos講述了促使她寫這本書的動機:當時她想找個朋友出來吃飯,于是在臉書上發了一個帖子“有人愿意出來和我一起吃法國大餐,然后順便聊聊生活?”韋羅斯回憶說,在帖子下面回復的人要么離得很遠,要么訂婚了,
其實我不只是想吃蝸牛,也不只是想找人說說我最近的苦悶,我想探索新的生活,——是那種有很多朋友想見的生活,那些朋友都很期待見到你,
這次經歷讓韋羅斯意識到她需要更多的朋友,于是她制定了一個計劃,然后按照這個計劃去尋找朋友,最后,她成功地組織了兩個小組,他們定期會面
結識了一些互相欣賞的朋友。維洛斯是如何改變自己生活的?因為她果斷邁出了初始的第一步,維洛斯留出閑暇,定期約見舊日好友或是偶遇陌生路人,她為塵封友情注入新鮮活力,為新鮮友誼創造契機,她的故事告訴我們,主動邁出的第一步是發展友誼的關鍵,
為了認識到初始階段的重要性,你就得拋棄諸如“友誼是會自然發生的”這類想法,你需要為這個目標負起責任,付出努力,而不是如守株待兔一般坐等友誼降臨到你頭上,這不是作者我主觀的人生經驗,科學研究也是這么認為的。加拿大曼尼托巴省有一項面向成年人的社會研究,調查人員跟蹤觀察了那些認為“交朋友是運氣問題”的受試者以及那些認為“交朋友要付出努力”的受試者,平均來說,五年之后前者要比后者更缺乏社交活動,并且也經歷有更多的孤獨感,
你在聚會中現身,然后說句“大家好”——這遠遠不夠,主動,意味著你要向他人介紹自己,要記得索要別人的聯系方式,要在空閑的時候約他們出來玩,初始化是一個過程,我們必須一次次的嘗試這個過程,只有這樣才能結交到新的朋友,
對于那些初到一個全新環境的人來說,初始一段關系的能力就顯得尤為重要。丹佛大學部基于大一新生的研究表明,那些認為自己有更高社交能力的學生往往可以結交到更為滿意的朋友。新學期伊始,大家都是新人,“初始能力”的重要性就體現在這一時刻,而當時間流逝,友誼關系趨于穩定時,這個能力的重要性就降低了。
或許你會擔心,向陌生人主動發起的交流得不到友好的回應,害怕被人拒絕或是尷尬的沉默,你的擔憂是多余的,美國心理學家尼古拉斯·艾普利和朱莉安娜·施羅德對此作過研究,他們讓受試者主動與通勤路上的旁人搭話,你猜有多少路人拒絕交談?一個也沒有!艾普利和施羅德總結說:“通勤路上的人或許會認為,與身旁陌生人搭話會有很大風險被拒絕,但就我們所發現的來看,這個風險幾乎為零。”
* 保持露面
現在你已經有了一些初步的社交關系,下一步你的目標就是將這些關系轉變為真正的友誼。在剛搬到亞特蘭大的時候,我曾努力地希望結交新朋友,我出席各種活動,參加了許多小組,我取得了一些成果,然而這些關系卻都以失敗告終,我擅于創造一段新的關系,卻不懂如何將這種關系維持下去,
據北卡來羅納大學部的社會學家瑞貝卡說,友誼只有在不斷的互動中才可長存。所以問題就在于此:我缺少與他人持續會面的機會,當我出席一次演說、酒吧暢飲或是網路會議時,它們都只是為我提供了一種建立聯系的機會,而假如你想要獲得的是一種持續的關系,就需要參與那些定期進行的活動,比如語言培訓班、寫作課程或者閱讀小組等等,我在亞特蘭大唯一一次成功交到朋友是在一個共享空間,在那里我可以持續的遇見相同的人,
這種持續的交互機會是一種被稱為“多看效應”的體現——我們往往更喜愛熟悉的事物,這個定律同樣也適用于人,匹斯堡大學部在1990年代所作的一項研究發現,在一個課程的四位插班生中,期末時對學生的調查顯示,出席次數最多的插班生受到喜愛的程度最高,而出席次數最少的則受到最少的喜愛,也就是說,我們對某人越熟悉——即使這只體現于潛意識中,我們對他的喜愛度也越高,而這也表明,單純的出席活動本身就已具備強大的社交力量,
與此相關的研究還表明,如果我們知道自己在日后還會見到某個人,那么我們對他的喜愛程度也會更高,在這個案例中,研究人員向學生們展示了兩位新同學的照片(她們長相相似),然后告訴這些學生,其中的一位將會作為同伴加入他們的討論組,隨后,對學生詢問顯示,他們更喜歡那位即將成為搭檔的同學,當我們知道自己有機會再次見到某人時,我們會希望讓彼此間的交往更加和睦,于是就傾向于從現在開始就喜歡他多一些,
所以學到了嗎,要想結交朋友,你需要在一段時間內頻繁的與他人會面。假如你參與一次活動,但是感覺不太好,于是后續就再也沒出席,這是不對的,你這樣是在做空自己的價值,反之,假如你堅持下去,出現在后續的活動之中,你的感受可能就會改變,你會適應這種氛圍,對他人有更多了解,并且,隨時間增長——這要歸功于“多看效應”——他人對你的印象也會變得更好。你需要克服最初的尷尬,保持嘗試,這種尷尬的感受不會持久的,
* 分享感受
我還記得與一位同事轉變為真心朋友的瞬間,而這也為我們提供了一種如何加深友誼的方法,當時我們正喝著咖啡,我突然決定向她訴說最近在工作中遇到的煩心事,事先我不知道她會如何回應,聽我講完后,她承認自己也有遇到和我相似的煩惱——于是我們有了一段共通的經歷,這使我們的關系更近了一步,雖然這本像是我作的一個脆弱舉動,但它卻取得了回報,而這也提醒我,分享自己脆弱的一面對深化友誼的幫助,
你已經了解如何初始一段關系,接下來,讓這份友誼更進一步的關鍵就是分享自身的感受,我以為,所謂熟人,就是你知道他是誰,而所謂朋友,就是你了解他是怎樣的一個人,要發展真摯的友誼,你就需要分享自身,然后從對方那里獲得同樣的東西,你不必分享內心的一切(比如深藏的秘密或是某些黑暗角落),但你至少要分享點什么,你可以談論自己生活動力、閑暇消遣或是未來期望,我的這個建議源于一項社會研究:科學家們發現在大一新生中,那些樂于和室友交流內心感受的人更有可能獲得深厚的友誼,最近的一些的研究也表明,當陌生人希望彼此了解時,他們會傾向于分享自身,而后他們間的喜愛程度也隨之加深,所以,如果你還在考慮應當如何加深與朋友間的關系,那就敞開心扉,與他們一同分享內心,特別是其中脆弱的一面,這是得到回應與共情的良好方法,
總而言之,作為一個成年人,想要結交朋友,你就需要保持嘗試,你要到場,要記得留下聯系方式,然后不時的和他們見面,定期出席活動,最重要的是堅持,也許和不認識的人在一起你會感到害怕,但我希望你能從前文的案例中取得一些安慰,或許事實沒有你想的那么可怕。這一切都始于你的一句“大家好”,然后隨時間流逝,每一次的見面與互動逐漸建立起一種聯系,并使這種聯系慢慢的穩固下來。你或許認為那些無意間的舉止,比如見面時的問候,它們都是微不足道的,但事實正相反,它們是友誼的敲門磚,它使我們感到親近,如果沒有這些微小的點滴,我們就難以達成親密的聯系,
關鍵點
■ 在生命的某個階段后,友誼似乎不再是自然發生的東西了,因為相比童年,你不再的處于那些持續的活動之中,也更少與陌生人交流分享,所以,為了結識新的朋友,你需要主動創造機會,去認識新的面孔,而不是守株待兔、坐地求全。
■ 假定別人會喜歡你,這樣你就有可能獲得更多的喜愛,這也可以作為你出席社交活動,與他人交流的動力,
■ 當你參與到某個社交場合,要記得向別人介紹自己,然后可以約其中的一些人有空的時候出來玩——即使你對他們還不是很熟悉,
■ 記住“多看效應”——別人見你次數越多,就越容易對你產生好感——參加一些定期舉行的活動,比如培訓課程或是俱樂部活動,記得堅持下去。
■ 為了將熟人轉變為好友,你需要分享感受,特別是分享脆弱的一面,然后向對方提一些問題,嘗試讓他們也向你分享些什么,
了解更多
你也許生性害羞,又或是缺乏實踐,結交朋友的開頭幾步總是最令你感覺尷尬,假如你畏懼不前,那就繼續往下讀吧,下面的步驟可以讓你快速調整心態,然后有計劃的開啟與陌生人的交談,
尋找一項活動:找一項感興趣的活動,最好是定期舉行的活動,比如閱讀小組或是登山俱樂部。提前報名,取得活動的時間與地點,然后把它放到提醒事項里,
做好交互準備:在會面之前,有幾個步驟可以提高你在與他人交流時的自信心,首先,在會面前的幾小時,你需要做一些能夠使自己心情愉快的事,你可以和老友聊一會天,或者聽聽音樂,或者做會運動,研究表明,當我們有個好心情時,我們與他人的互動效果也更好,然后,在會面開始前,回想一下為什么自己能夠結交到之前的那些朋友——這或許是因為你的有趣靈魂,對事物的深刻看法,或是機靈的性格等等,無論你的長處是什么,都要把它記在心里。最后,在邁入會場時,告訴自己,別人也在期待這次會面,他們會喜歡上你——重復幾次,讓這種信念充滿你的身體,這時你會注意到自己的肩膀不再繃緊,緊張感也消退了,
與陌生人搭訕:現在你已經處于活動之中了,仍在煩惱如何與陌生人打開話匣嗎?試一試戴維·霍菲爾德發明的“觀察提問法”吧,這個方法是這樣的:觀察周圍,然后發表對某個事物的評論,接著向同伴詢問他對此的看法,比如假設你出席了一個閱讀小組,你可以說“我喜歡這本書的XXX這章,你喜歡哪個部分呢?”,又或者你們在一個餐廳,“我喜歡這兒的裝修風格,你覺得呢?”人們喜歡分享自己的意見(甚至有個研究顯示,當我們在表達自己的意見時,大腦會激活與獎勵回饋相關的區域),所以,和你交談的人是很樂意你給他們這么一個機會的,
交換聯系方式:如果你遇到了感興趣的人,記得在活動結束前要到他的聯系方式,這很簡單,你只需要問他:“你真的很有趣,希望以后還能見到你,我可以記一下你的電話號碼嗎?”如果你覺得這可能太快了,你也可以詢問他的社交賬號,然后在網路上跟進這段關系。
跟進:記得通過短信或是社交媒體狀態來持續跟進,你可以詢問他是否愿意出來玩,你可以這樣說:“嗨,你想在下次讀書小組開始前先和我去喝杯咖啡嗎?”
這些步驟起初或許令人生畏,但你實踐越多,它們也就越容易施行,當你主動伸出自己的手,或許對方也正等著這個機會呢,而這很可能就是一段長久友誼的起始篇章。
支付寶打賞 [x]
綜上所述,我覺得目前可以多談判,不要付之武力。
我談談我對伊拉克和敘利亞最近局勢的看法。
只有空虛的人才指望幸福快樂來源于朋友
感覺還是有道理的,正反饋夠多就能逐漸建立自信
太復雜了, 我還是一個人好了。
我抱著不一樣的期待點進來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