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龍為什么說,法國準備脫離北約呢?

關于法國可能會“脫離北約”的問題,馬克龍并非僅僅是說說而已。以法國的秉性以及曾經的“退出北約軍事一體化組織”的經歷,完全存在著“歷史重演”的可能。

2月19日,慕尼黑年度安全會議召開,新任美國總統拜登在會議演講中宣布:美國回來了!北大西洋聯盟回來了!顯然是在宣告:美國仍然對北約有著不容置疑的領導力和控制力。然而,從法國總統馬克龍會后的講話中不難聽出,法國與美國唱起了“反調”。馬克龍聲稱,法國繼續留在北約的意義已經不大,法國可能會考慮脫離北約。

其實,法國早有脫離北約之意,這從馬克龍此前的講話中就已露端倪。2018年11月,一戰結束百年的紀念活動在巴黎舉行,在紀念活動之前及活動中,馬克龍曾正式提及組建歐洲軍的事宜,但遭到了美國的嚴厲批評,導致美法關系一度緊張。去年,癡心不改的馬克龍又提出了“北約腦死亡”論。建立歐洲軍就會削弱北約,北約已經“腦死亡”的說法則是在政治上宣判北約已經是“植物人”。盡管這只是法國認為,但顯而易見,法國已經有了拆散北約或脫離北約之意。

從提出“組建歐洲軍”,到拋出“北約腦死亡”論,再到明確表態“可能會脫離北約”,這顯然不是馬克龍的一時心血來潮,也不僅僅是對美國發泄不滿,而是法國基于世界格局變化的趨勢早已擬定的戰略選擇,其實質就是“戴高樂主義”的回歸。所謂的“戴高樂主義”,有兩個基本內涵:一是獨立的防務。二是歐洲是歐洲人的歐洲之理念。顯而易見,馬克龍是想恢復法國的大國榮耀,并將歐盟打造成世界一極。而法國之所以曾離開北約長達四十年,就是基于此原因。

北約的全稱是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是“歐洲和北美國家”為實現防衛協作而建立的一個國際軍事集團組織,是西方國家聯盟中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一支軍事力量,當時成立的最主要原因就是為了遏制蘇聯。北約成立于1949年8月25日,法國是創始國之一。而法國之所以在美國的鼓動性參與創建北約,也有兩個目的。一是擔心蘇聯從東歐向西歐滲透會危及法國。二是為了獲得美國的經濟援助。所以說,法國加入北約也并非完全“心甘情愿”,這也為法國此后的脫離北約埋下了伏筆。

二戰中,法國死亡人數達到150萬人以上,其工業生產下降了近60%。二戰結束時,法國可以說是一片廢墟,顯然急需重建。而那時,美國意識到僅憑自己的力量無法對付蘇聯。所以,美國想充分利用歐洲國家來對抗蘇聯。為此,美國決定實施“歐洲復興計劃”,即“馬歇爾計劃”。其原理就是幫助歐洲重建,使歐洲有能力抵消蘇聯的部分壓力,從而減輕美國的負擔。而法國恰恰也需要這些重建資金。于是,法國也就“入套了”。

1950年后,法國和其他西歐國家一樣,在美國的資金扶持下,重建工作進展順利,漸漸恢復了元氣,也就重新有了恢復大國情懷的想法,加之蘇伊士運河戰爭使法國意識到美國的“自私”,也就更加有了不能完全依靠美國的想法。及至在阿爾及利亞解放戰爭中的受挫,更使一直都有大國情懷的法大陸生了擺脫美國的心理,在戴高樂將軍重歸法國政壇后,終于推動了法國與美國的“決裂”,使法國脫離北約,實行了獨立的外交政策。

近現代以來,決定歐洲大陸命運的歐洲國家其實只有四個。即英國,德國,俄羅斯和法國。由于俄羅斯始終未被歐洲大陸國家認可,起主導作用的其實就是英,法,德三國。有歷史學家曾對英國,法國和德國這三大歐洲歷史強國之于歐洲的作用做過剖析,并闡述了各自的戰略特點。

一些歷史學家認為,英國實行的是“離岸戰略”,即,作為島國的英國,且又是個全球性思維的國家,英國對歐洲大陸事務是根據需要介入。戰略目的是既不能讓歐洲有完全主宰歐洲事務的國家存在,也不能看著歐洲國家整體過弱而被其他區域勢力左右。所以,英國有時會強力介入歐洲大陸事務。比如受法國之邀參加了克里米亞戰爭,遏制了沙俄對歐洲大陸的擴張。英國也會選擇離開歐洲,比如現在的“脫歐”,盡管有受美國挑唆之因,但亦有英國不愿讓法,德主導的歐盟過于強大之意。畢竟,英國不是歐洲大陸國家。

德國一直都有“歐洲大一統”夢想,這也是它的戰略目標。德國同時又是個極為現實的國家,它對歐洲之外的國際事務其實并不是特別關心,它最在意的只是歐洲大陸事務。所以,對于世界政治議題,德國并不是很熱心,尤其是在意識形態上,德國總有自己的思維和考量,而不是亦步亦趨于美國。所以,基于利益,德國能夠與俄羅斯合作,也能與東方重要國家保持經貿合作關系。盡管在做強歐洲的目標上與德國一致,但顯然,法國的戰略思維與德國還是有區別的。

法國有兩個標簽。一是“高傲的高盧雄雞”。另一個是“浪漫的法蘭西”。“高傲”既是源于法國人的性格,也有著歷史成因。十七世紀時,路易十四奠定了法國成為歐洲霸主的基礎。法國通過“遺產戰爭”戰勝了西班牙,通過法荷戰爭戰勝了荷蘭。而那時的德意志仍然是一盤散沙。所以,法國自此成為了歐洲強國,及至拿破侖時代一度達到了巔峰。盡管在普魯士統一德國后,特別是普法戰爭的戰敗使法國遜色了,但在英國的“離岸戰略”扶持下,法國依然是歐洲的強國之一。

法國的戰略重點并不僅僅是歐洲,它其實也是具有世界性思維的國家。尤其是在非洲,法國的勢力范圍一度在世界上無出其右。直到現在,仍然有2億6千萬人說法語這個事實,足以說明法國當年的影響力。從某種程度來說,當年的法國確實也有“高傲”的資本。不過,一場二戰卻使法國顏面盡失,自此后,曾經的“高盧雄雞”不得不低下了高傲的頭顱,“浪漫的法蘭西”也被賦予了另類意義。法國自此陷入了“糾結”之中。

人所共知,二戰打響后,面對老對手德國,在極短的時間里,法國就舉起了雙手。無須別人嘲笑,浪漫的法國人自己都覺得抬不起頭。所幸的是戴高樂將軍的及時站出和不放棄抵抗,給法蘭西民族留下了最后的顏面。二戰結束后,憑借戴高樂將軍的抵抗事實及英國的力挺,法國得以成為了孕育于二戰而成立的聯合國五常之一,保留了大國地位和顏面。

二戰結束后不久,法國人的浪漫基因又起作用了。就像英國拋棄丘吉爾一樣,具有革命精神的法國人也拋棄了戴高樂將軍。盡管在美國的扶持下經濟有了起色,但在1950年代后,法國又遭到了兩次重創。一場是阿爾及利亞解放戰爭標志著法國在殖民地國家中的影響力大降。二是蘇伊士運河爭奪戰的失利使法國人意識到自己的國際地位已經不在。

1956年,曾經的兩個世界性大國英國和法國聯合發起了爭奪蘇伊士運河的戰爭。然而,在美國和蘇聯的嚴厲斥責及巨大壓力下,英法兩國不得不在“停戰協議”上簽了字。這使英國和法國同時意識到,它們的實力已經與大國名頭不符,曾經的世界一極身份已經成為過去。不過,英國和法國卻有了兩種截然不同的應對方式。英國人自此以后鐵了心跟定美國。而法國則產生了重建歐洲大陸國家聯盟,并成為獨立于美蘇之外的世界另一極的想法。因為,蘇伊士運河戰爭使法國意識到美國為了自己的利益并不會為了法國而拼命的事實。畢竟,法國不是英語系國家。

1958年,戴高樂將軍重返法國政壇,并成為了法蘭西第五共和國總統。此后,戴高樂將軍也就開始了他的使歐洲成為世界另一極的戰略轉型及操作。1952年,英國有了自己的核武器,這深深地刺激了法國人的神經。因為,英美兩國不愿與法國分享核技術。于是,法國人也開始了賭氣式的核武器研發。1960年,法國的第一顆核子彈爆炸成功。自此,法國膽壯了,也就開啟了脫離北約,重建世界一極的行動。

在1965年的北約部長級會議上,法國闡述了戴高樂主義的原則,即歐洲的防衛理應由歐洲人領導。實際上就要美國交出北約的歐洲防務指揮權,并移交給法國。然而,美國不僅拒絕了法國的要求,而且進一步加強了對北約軍事指揮權的控制。一怒之下的法國于1966年單方面宣布退出“北約軍事一體化組織”,并要求美軍撤出法國。1967年,美軍全部撤出法國。

在法國猶豫是否退出北約的那段時間里,世界格局正發生著微妙變化。當時,由于美國深陷越戰泥潭,在與蘇聯的冷戰中,美國一度處于了守勢,這令法國很焦慮。因為,如果蘇聯從東德方向突破的話,法國就會是首當其沖者,而遠在北美的美國卻并沒有多大危險。所以,法國有必要通過行動來減少蘇聯的敵意。于是,戴高樂將軍于1966年訪問了莫斯科,并簽署了旨在促進歐洲各國關系正常化的《法蘇宣言》。不可否認,目前的世界格局又一次發生了微妙變化,所以,法國也就又一次將“脫離北約”戰略提上議事日程。

法國脫離北約以及加強歐共體建設,明顯有著擺脫美國控制的意味,但也不是要倒向俄羅斯。它的目的就是要在歐洲防務上成為主導者,并在政治上與德國一起領導歐盟,并成為世界多極化中的一極。在1966年脫離北約后,法國隨即于1967年聯合義大利,聯邦德國,荷蘭,盧森堡和比利時這五國成立了歐共體。法國的心思是顯而易見的。從歷史,行為方式以及“高傲和浪漫”基因來說,法國確實是個特立獨行的國家,它不愿受人指揮,所以,它一直想將美國和俄羅斯排擠在歐洲之外。所以,才會根據世界格局的變化調整戰略方向。但是,由于二戰帶給法國的陰影及糾結,法國的行為似乎又總是留有“后手”,比如在脫離北約問題上,法國就是如此。

之所以使用了“脫離北約”而不是“退出北約”,這是有講究的。原因就在于法國1966年并不是退出北約這個組織,而僅僅是“退出北約軍事一體化組織”,并非是完全的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直白的話,法國只是使軍事指揮權獨立于北約的指揮系統之外。而事實上,在法國退出“北約軍事一體化組織”后,法國仍然要支付北約15%的會費,這個數字只是低于美英兩國。所以,2009年薩克齊執政時期,法國又重返了北約軍事一體化組織。而現在馬克龍口中的退出北約其實還是指“退出北約軍事一體化組織”,而不是要徹底與北約決裂。

馬克龍之所以要執意脫離北約,其實就是要回歸“戴高樂主義”,根本目的是要“強調法國在國際上的大國地位,以及在國際機構中的領導權。”所體現的其實就是“歐洲人之歐洲”理念,這個“歐洲人之歐洲”的理念中自然不包括美國,當然也不包括俄羅斯。說白了,就是法德兩國領導下的歐洲。那么,法國脫離北約的可能性有多大呢?客觀的話,概率很大。一是因為年輕的馬克龍顯然有著很大的抱負,所以他要使“戴高樂主義”回歸。二是法國的脫離雖然會削弱北約的實力,但卻不會影響北約的軍事指揮系統及機制。因為,目前的北約指揮系統與法國并無明顯交集。也就是說,法國如果參加北約軍事行動的話,它自己指揮自己的軍隊。所以說,美國不會太過阻攔。三是因為法國和土耳其都是北約中的另類國家,而法國已經有過脫離北約的經歷。俗話說“強扭的瓜不甜”,既然法國決意那樣做的話,以法國人的“高傲及浪漫”秉性,脫離北約應該是大概率事件。

其實,法國一直都不愿被美國指揮,而從骨子里,美國也同樣“看不起”法國。俗話說“打人不打臉,罵人不揭短”。法國人一直對二戰中的那段經歷“糾結”,一直都想證明自己仍然是世界性大國。但是,美國卻時不時的刺激法國。比如,在馬克龍提出組建歐洲軍時,川普曾說過類似“當美國到歐洲時,法國人已經在說德語了”這樣的嘲諷之言,顯然是在揭法國人的瘡疤。而拜登在本次慕尼黑安全會議上的“美國又回來了”之言,無疑是宣誓美國仍然將領導北約,領導歐洲,這樣的話,法國仍然沒有出頭之日,仍然是美國的小弟。與其這樣繼續被美國領導,還不如索性做個“游俠”,而這樣的思維也恰恰符合法國人的秉性。

5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員
  1. 法國🇫🇷在北約里進進出出,出出進進,無非是想在世界上撈取大國形象,在北約里說話不算數時就想退出…

  2. 話好說,事難諧。

  3. 文章不錯,分析的很透徹!

  4. 法國人心中也有對拿破侖的崇拜, 借著歷史轉折之際,脫離北約,重新崛起,馬克龍的野心不小

  5. 說的有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