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你的基金還好嗎?
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公眾號界流行一款「年輕人××了」的句式,比如「00后已經禿了」「90后開始棄養愛情了」「80后開始愁葬禮上放什么歌了」,在這兩天,年輕人句式又多了一個選項——「年輕人又雙叒被割韭菜了」。
回想起年前的投資熱,似乎所有軟體都在討論基金。點開朋友圈和微博,一群人在聊今日收益,就連平時習慣性買買買的小紅書,首頁居然也堆滿了怎么用基金搞錢的帖子,
看似一切向好的行情,加上鼓動人心的話術,讓平日里用消費改善生活的人跟著野生基金導師們的指導,把提升生活質量的資本投入了基金當中。
后來的故事我們都知道,春節返工后,原本承載了致富希望的基金頁面,如今就是一份日更的賬單,生活品質打了水漂,年輕人只能戴著痛苦面具度過本就難熬的上班時間,
雖然現在說這些有馬后炮的嫌疑,但小紅書上的基金熱不僅是投資狂歡時期的縮影,也像是一臺時光機,能讓我們穿越回行情不斷上漲的那一段時間,
今天,我們趁著回調之際,回過頭來看看一些早已出現的端倪,看看當時都發生了什么。
小紅書上有多少「野生投資學家」
在行情一般的時候,專業社區之外的理財氣氛并不濃厚,年輕社區里的討論度也不高。比如小紅書上的基金帖就一直沒熱度,
截至2021年2月25日,在小紅書上搜索關鍵字「基金」,一共有超過27萬條帖子,我們將其按「最熱」排序,選取了其中1875條熱門帖子。
這些基金熱帖有兩個明顯的特點。
最明顯的特點是,這些基金科普帖一看就不像科普。在小紅書上,基金原PO們挺喜歡把自己的照片作為封面,一張親切可人的笑臉上還要打一些emoji和小貼紙,似乎在強調一種「我的樣子很親民,我介紹的基金其實也很親民哦!」的感覺,
第二個特點在于他們的網路延遲似乎有些高。
2020年前,小紅書上關于基金理財的帖子幾乎沒有什么熱度,考慮到這個社區一以貫之的「只聊用錢買來的大logo,不聊錢」主題,其實也在意料之中。直到2020年7月,上證指數開始有明顯的抬升跡象,高熱度帖子才有比較明顯的增加,
當理財熱在非專業平臺蔓延,2021年初,理財也正式成為了小紅書的重要議題之一,基金相關高熱度帖子陡然增加。僅這2個月的發帖數量就占總熱帖數的72.9%,這個社區里的人和社區的管理者,似乎和市場上的理財大潮有些時差,
社會的毒打可能會遲到,但從來不缺席,只是這份毒打對于年輕人來說可能光臨得太早了些,在小紅書基金內容大熱的2月,上證指數開始動蕩,年輕人手頭持有的熱門基金大多給了小白們迎頭一擊。
野生「投資學原PO」們不僅存在網路延時比較嚴重的缺點,還有另一個問題——輸出觀點的專業性存疑,
比如小紅書上輸出高熱度基金內容最多的5位用戶中,有4位的創號初衷并非分享基金資訊,他們分別是母嬰原PO、勵志原PO和美妝原PO,雖然部分原PO自稱擁有相關背景或基金市場從業經驗,但一位原PO輸出觀點時仍然遭到了網友的質疑。
(圖注:似乎部分原PO都在說著類似的話)
當你點開這位原PO的首頁,你會發現他前期的視訊主題都是「普通人掙100萬要花幾年」「學歷不高也能做的高薪職業」這類速食類的勵志視訊,點贊數也在幾十到幾百不等,但當他調轉方向講基金時,點贊數突然就上漲到7.1萬,
所以,到底是什么讓年輕人們愿意相信野生基金原PO們說的話?
如何快速在小紅書宇宙
成為一名基金原PO
年輕人急著學理財,大概是因為窮怕了,但從小觀看移動餐車廣告而通曉「投資有風險,入市需謹慎」的90后小白們,又對投資二字又愛又怕。愛的是基金界面上「連續上漲××日」的標簽,怕的是自己一通瞎操作讓本就不富裕的生活雪上加霜。
所以相比專業社區里上天入地的板塊分析、打法解剖,謹慎的初學用戶更希望找到屬于自己的新手村,當小白瞄準了基金,瞄準了小白的「基金原PO」們也準備好了,
在他們看來,想做好科普,話術、戰績和顏值,一個也不能少。
作為基金文化的傳教士,他們的科普起點通常不會太高,先教大家「到底什么是基金」,在小紅書上,基礎的布道方式是手寫封面、出錄屏教程,手把手地從打開支付寶開始教大家怎么投資基金——像極了幼稚園老師教小寶寶們怎么用勺子吃飯,
足夠優質的內容也需要精良的包裝,原PO們還在標題上下足了功夫,有的人用 「保姆級教程」「3分鐘學會」「一圖看懂」等一系列讓人放心的辭藻;有的人堆砌了「讓你悄悄變有錢」和「賺錢大法后悔沒早看」等悶聲大發財的說法,把握了大陸人的心態。
細微的用詞差異顯示出了新媒體原PO們強大的文字功底,單單將他們歸為「基金原PO」簡直就是抹殺了他們身上的斜杠,應該用「懂基金/懂投資的潮流新媒體人」稱呼他們才對,
小紅書上的原PO們甚至把基金教程的門檻做到了「極致低」,逐漸獲得了來自于四面八方的點贊,這難免讓媒體人們連連感嘆有差距,
除了標題,足智多謀的新媒體人還要讓封面足夠吸睛。在小紅書這個社交語境下,吸睛的封面當然是自己精雕細琢的顏值。
除了科普硬實力之外,各類非專業平臺的原PO還有軟實力,因為他們大多自帶粉絲,比如上面我們提到的母嬰原PO、美妝原PO們,這些原PO早已通過早期視訊與受眾建立了信任感。
曾經幫你避雷「不適合戀愛的男生」的原PO現在轉頭為你推薦「適合新手的基金」,暗中建立的信任感難免讓你快速地照著錄屏教程,完成支付。
(圖源:小紅書)
專業領域的原PO只能靠收益率博取你的信任,但小紅書原PO早就和存量用戶們建立了信任,他們能夠更快地接近用戶,更快地向小白傳遞理財知識,
這樣的現象不僅出現在小紅書,也出現在其他社區。只不過與小紅書傳統的社區氛圍相比,「努力搞錢」的另類感在這里更為明顯而已。
當投資小白按圖索驥,看到原PO們推薦的基金的確大有所為,難免對這些野生基金導師產生了更深層次的信任感。
但他們似乎沒有考慮清楚一點——到底是原PO的推薦讓大家發現了明星產品,還是明星產品太過耀眼以至于讓原PO們看見了它們?
年輕人固然有顧慮,但當同齡人甚至年紀比自己更小的人已經用零花錢理財,并已經獲得了一定收益時,這種現象已經無暇讓人糾結于「買」和「不買」,而是「買多少」。
就這樣,年輕人半推半就地上了車,
窮怕了的年輕人
會在這場狂歡里輸掉什么
來了來了,年輕人懷揣工資、獎金和壓歲錢進場了,
如果2020年進場的年輕人要學會如何止盈,那么2021年春節前進場的小伙子小姑娘們要思考的問題更加嚴峻——到底是現在跑還是再等等?
年輕投資者哪里見過這么護眼的場面,自己跟著投的白酒、醫療和新能源不都是明星經理+優秀業績的優質搭配嗎,怎么就今天-7.79%明天-5.52%,自己精選的基金甚至還被貼上了「估值大跌」的標簽了。要知道,他們進場時可是沖著超高收益率來的,
騰訊財經發布的《2020年大陸股民行為年度報告》(后稱<報告>)顯示,去年的大漲讓市場上的年輕人對行情充滿了期待。各年齡段中,90后最希望自己的投資能夠「實現資產大幅增長」,但填寫問卷時的行情也許讓他們忽略了選項的后半句,「愿意承擔很大風險」,
當新聞不斷報道「比特幣突破5萬美元」「××市樓盤均價突破×萬元」時,總算靠打工賺到一點小錢的年輕人,也急于讓錢生錢的事情在自己的身上發生,
他們想趁著行情來到基金市場,通過理財實現財富自由,告別自己的韭菜命運。但結果,我們已經知道了,
普通人意圖翻身卻一步步加深了自己韭菜命運的矛盾,在這場理財大作戰中凸顯無疑,但賺了錢的人覺得賺到的錢還沒虧完,有繼續玩下去的資本;虧損本金的人又想搏一搏。
于是,憑運氣賺錢的人和憑本事虧錢的人,都在這場博弈中越陷越深。
年輕人對基金投資報以高期待的另一個原因,在于對自己本職工作的失望,當基金的日收益超過辛苦上班帶來的回報,躺著也能賺錢,大家「躺著賺錢」的夢想似乎也近在咫尺。以至于當年輕人們「躺著虧錢」的日子里,他們吐槽得比誰都厲害。
基金產品諾安成長的經理蔡嵩松對此應該深有體會,不然也不會說出那么有哲理的段子——「不要賺了錢就叫蔡總,虧了錢就叫菜狗」。
(蔡經理在1小時內就能體驗到完全不同的生活 圖源:知乎)
盡管投資者追捧明星經理是正常現象,某位基金經理后援會的負責人也在一次采訪中稱「基金飯圈化是個誤會」,但當年輕人在未來的投資過程中習慣性地盲從明星經理人,也就給了機構更多操作的空間——尤其當熱搜充斥著各種投資資訊時,或許就是收割的好機會,
除了機構能夠得利,其實還有另一撥人正在暗暗受益,他們才是真正穿越牛熊,不管怎么樣都能賺到流量、名聲和財富的贏家。他們就是在各個平臺上教別人投資的原PO們,
我們看到的原PO總是在慫恿大家「跟著基金經理買」「認準這幾個產品買」,但他們卻很少提及風險,行情下滑時他們就告訴大家「基金需要長期持有」,
當大家投入的真金白銀,對方只要在視訊前加一句「視訊內容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就能免責,再順勢賣賣基金理財課,穩賺不虧。反正用戶虧損的錢都是責任自負,
當年輕人意識到這些問題以后,其實就該重新審視一下自己的投資策略了。并不是所有人都適合基金,不是所有人都適合長期持有基金,或者說,不是所有人都適合投資,
前一天還在向ofo追討199元押金的你,轉頭就在投資市場上「呼風喚雨」。
這好像,有點不對勁,
作 者 | 阿 米
編 輯 | 王朝靖
設 計 | 宋丹琳
數 據 | 龔大東
基金下跌停止收取管理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