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南風窗記者 向由
當代的年輕人,壓力莫名的大,這沒有人反對吧?
關于青年的壓力,最典型的樣本應該是,上著黑白顛倒的班,攢著追不上房價的錢,偶爾照一照鏡子摸摸頭頂,危機感爆棚。盡管如此,前方還有35歲被優化的“福報”等候。
生活已是如此的艱難,卻沒有謊言不被揭穿,千奇百怪的自媒體和社交媒體,時不時要撒“毒雞湯”,給青年朋友們“扎心”。
諸如,“XX正在摧毀年輕人”的標題,隔三差五的就要出現,還有“再不買房,十年工作又白干”的文風盛行,煽動著焦慮,卻叫人欲罷不能,像是一篇虐戀版的爽文。
但焦慮就是焦慮,它不會帶來動力,只會帶來“喪”。尤其是,在階層固化的今天,它讓人看不到奮斗的盡頭——
——哦不,有一個話題是例外:猝死,
“猝死”變成了青年話題,本身就很扎心了,年富力壯的青年,本不該為此考慮,但在前不久,央視新聞播了條報道,叫《猝死有這些身體信號》,看過的網友中不乏有喊,完了完了,胸悶胸痛氣短,我都完美命中。
身體出現哪些信號需警惕心源性猝死發生?(圖源:央視新聞報道截圖)
沒過多久,又是一條熱搜,“久坐真的可能導致猝死”,這是專家援引的世衛組織課題研究。學生黨和白領們,只能感嘆傷不起。
猝死這件事,真的離我們這么近嗎?
猝死事件一直都有,當它頻繁成為新聞,就證明了它的熱度,反過來,猝死的報道太多,也加重了人們的焦慮。
公眾對猝死的理解,很簡單、很粗暴,顧名思義是“突然死亡”。它本就直接翻譯自“sudden death”。
更關鍵的,猝死事件中,主人公有年輕化的趨勢,
今年年初,有互聯網大廠的員工疑似猝死,亡者是一名年輕女性。據報道,該員工在凌晨1點半回家,路上突然捂住肚子,暈厥倒地,最終“猝死”,在當時,這引起了軒然大波。
據回應,該員工倒地時,有同事在旁目睹,且將她送到了醫院,經過5個多小時,因搶救無效而死亡。
但真正意義上的猝死,沒有這么長時間。
對于猝死,世衛組織的定義是:明顯健康者在癥狀發生后1小時內、非創傷性的、意外性致死事件,如果沒有目擊者,可延長至癥狀發生后的1天之內。
具體的事件中,亡者是不是猝死,雖有商量余地,但猝死的傷害之廣,卻是不爭的事實。即便有媒體頻繁的報道,也不過揭示了冰山一角,
在大陸,2009年大陸衛生部心血管病防治研究中心發布的資訊顯示,每年心源性猝死的人數約有54.4萬人,相當于每分鐘就有1人猝死,
到現在,猝死事件更多,發表于去年2月的論文《大陸5516例尸解猝死病例流行特征分析》援引的數據顯示,大陸猝死者高達每分鐘3-4人。
央視視訊截圖
猝死有不同的類型,不能一概而論,如前文提到的《猝死有這些身體信號》表明,猝死分三大類,心源性猝死、腦源性猝死和肺源性猝死。其中,0-3歲多發肺源性猝死,3-15歲多發腦源性猝死。
那么,最常見的猝死,是指心源性猝死(以下簡稱SCD)。
同樣地,我們規范它的定義:SCD是指,在急性癥狀發生的1小時內、以意識喪失為特征的、由心臟原因導致的自然死亡,
要知道,SCD是猝死中的“頭號殺手”,有數據顯示,在大陸,SCD占到所有猝死事件的75-80%。
但令人揪心的是,對SCD患者的搶救,成功率不到1%。
心肺復蘇急救演習(圖源:中新網)
人為什么會猝死?要知道這個,我們才能有所預防,
公眾關注的猝死事件,常常和“加班”綁定一起,代表高強度、高壓力的工作節奏,似乎,快節奏生活是罪魁禍首,這話沒錯,但不全對。
“過度勞累”,不是猝死的病因,而是誘因,研究人員發現,SCD最大的兩個病因,是冠心病和心肌炎,但總的來說,冠心病、高血壓性心臟病、心肌梗死、心肌炎等,均為導致SCD的重要原因,
所以,有器質性心臟病的患者群體,是SCD的高風險人群,最常見病因是冠心病,占比高達80%,其中,約75%的患者有心肌梗死的病史,這類人群需要警惕!
按照主流觀點,非冠心病的SCD,病因多為心肌炎、惡性心律失常等一般心臟疾病,占SCD的10%~15%,
相對來說,非冠心病群體,猝死的風險小得多,而冠心病的易患年齡是35歲后。
可是,35歲以下的年輕人,不要放松了警惕。
《歡樂頌》劇照
醫學是逐步建立的學科,前文提到的《大陸5516例尸解猝死病例流行特征分析》,是較近的一篇醫學論文(2020年2月),它得出的結論有所顛覆。
該研究發現,就“青年人猝死現象”,有大量的樣本顯示為,不符合以往文獻報道所說的非冠心病,“冠心病猝死與心肌炎猝死的比較差異,沒有統計學意義”。研究表明,青年冠心病猝死的發生率并非少數。
別急,還有更扎心的。
該研究發現,青年人的猝死現象,不同于中老年人的可預警性強。這是因為,青年SCD,常常無病史、無癥狀、突然發作,冠狀動脈病理改變也比老年人輕。
那就意味著,青年人猝死預警,更加難以發出——真正的“明天和猝死,不知道哪一個先來”。
好消息是有的:合理的工作節奏,良好的生活習慣,確實可以降低猝死概率,
一般來說,猝死的發生,伴隨有病因和誘因。
“過度勞累”是最大的誘因。2019年11月,藝人高以翔猝死,此前,身高一米九的他體能強壯,作為藝人,也做著專業的身體管理,
抓著繩索爬高樓,進行著高強度運動
但在事發時,高以翔在攝制組連續排練17個小時,且都是飛檐走壁、徒手爬高等高強度動作,最終造成猝死。按照心臟學家的說法,可以叫做運動性猝死,75%的運動性猝死是SCD。
所以,不要全身心加班,適度摸魚有益健康,這不是一句玩笑話,
“過度勞累”之后,“情緒激動”是占比第二多的誘因。
原理上,情緒的激動會刺激分泌系統,導致血漿中兒茶酚胺的濃度升高,它可能導致心律失常,嚴重者發生SCD。要注意的是,情緒的劇烈波動可能會引起應激性心肌病,它是SCD的誘因之一,
也就是說,追查猝死的原因,結論并不是顯性的,猝死的發生是多原因、多結構性、多不確定性的,有數據顯示,約49%的猝死當事人,無法追查到猝死原因,更沒有辦法做出預警,
對猝死的淺談至此,預防的辦法也就明確了:“病因”靠查,“誘因”靠戒。
“查”的方面不言而喻,及時、定期的體檢,可以發現SCD的高風險人群,這是一級預警存在的前提。
“戒”的方面,是戒掉會對心肺過度施壓的事物或活動。比如戒煙、少酒(最好戒酒),戒劇烈運動,戒掉晚睡和熬夜,當然,也要戒掉久坐,它會對心臟施壓,嚴重時可能導致SCD。
醫療領域給出的建議,總是這樣簡單、正確、有理有據,但唯一的缺點是,它令人“見過則忘”,
猝死現象變多且出現年輕化趨勢,難道是因為人們不懂養生嗎?
借用脫口秀演員楊笠的話說:“你不多休息、多放松,難道是因為不喜歡嗎?”
顯然不是。
《我到點下班》劇照
天天喊著“躺平”的年輕人,可喜歡睡覺了,
年輕人對現代生活,呈現出“互相綁架”的復雜境況,一方面是加班的工作,任性的甲方,抽風的上司,還有層層加碼的KPI考核,過度勞累是難免的。
如果再看一眼房價物價、年后的基金股票,夜不安寢很正常。
有限的時間投入了無限的工作,該休息時,部分青年反而相信,“熬到就是賺到”,帶著行動電話睡覺,是當代青年最常見的迷惑操作。
但事實上,熬來的時間大多浪費,花花綠綠的軟體,用最先進的算法勾引注意力,互聯網公司致力于“全民成癮”,令人放不下行動電話,這一點倒是成功,
沉迷于網路(圖源:圖蟲創意)
然而,碎片化的時間,沒有換來碎片化的知識,更多的是碎片化的事實,以及在此之上極端的情緒,
忙碌、焦慮、激動、網癮……樣樣都在“誘因”范圍內,年輕人是有自知之明的,別說專門的疾病篩查,就是常規的體檢項目,多少年輕人喊著不敢去呢。
作者 | 南風窗記者 向由
編輯 | 何子維
大學部寫論文天天熬夜到兩三點,真的每天胸口疼,早上醒的時候還會疼的人不能動,去醫院檢查兩次都說一切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