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源:時代周報 作者:蘭怡瀟
臺北時間4日凌晨,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最新版的星艦SN10在德克薩斯州發射臺發射。
凌晨3點,SN10 的首次發射嘗試失敗,在發射倒計時僅剩十分之一秒時,發射人員終止了該任務。隨后,SN10的發射工作準備工作再次開始進行。
發射倒計時僅剩10分之一秒
凌晨4點39分,馬斯克在推特上寫道:推力限制導致發射終止,在增加推力和回收推進劑后,將嘗試另一次發射,
早上6點左右,SN10的第二次發射終于成功了。在進行了高空飛行測試后,SN10成功著陸,成為SN系列首部成功著陸的飛行器。但在著陸幾分鐘后,SN10發生了爆炸,
目前尚不清楚爆炸的原因,也不清楚是否是故意的,
飛行中的SN10
但無論如何,SN10終于完成了SN系列“成功著陸”這一預定目標,
火星殖民系統
Space X的初創目的是降低空間運輸成本,實現馬斯克的火星移民計劃。旗下產品有諸如星艦系列,獵鷹系列以及星鏈系列,
星艦的前身有個野心勃勃的名字——火星殖民系統。目前試飛的是星艦SN10,SN 是英文序列號(serial number)的縮寫。如同工業設計品都要做原型(prototype),SpaceX計劃用一系列的原型測試來逐步改進星艦,在規劃中,SN系列至少要做19個原型。
這次的SN10是緊急改進版本,在經歷上次靜態點火后,SpaceX更換了其中一個猛禽發動機,
SN10的前輩SN9于今年2月2日墜毀,而SN9的前一原型SN8也于去年12月墜毀,這次SN10的預定目標是飛行10公里,并實現受控降落,避免像前輩們一樣的爆炸命運,
已經爆炸的前輩SN9
據公開報道,SN10的下一版本SN11已吊裝完畢,預計很快就會被轉運至發射臺。
宇宙飛行一般都用多級火箭,目前最常見的是兩級火箭,燃料燒完后火箭會逐步丟棄用完的燃料箱,從而減輕自重,速度越來越快,最終達到進入宇宙空間所需的速度。
SpaceX旗下的星艦,是可重復使用的運輸系統,其第一級助推器名為超級重型(Superheavy),攜帶三臺猛禽發動機。第二級目前名為星艦,但后期理論上可以被替換成任何航天器,比如衛星運載航天器。
一部猛禽發動機有著數倍于SpaceX旗下獵鷹系列使用的默林發動機的推力。該款發動機高約3米,大約是一層樓的高度,直徑1.3米。
三個引擎將在試飛最高點(離地約10公里)關停,直到火箭嘗試翻轉后,于著陸前重新點火。不銹鋼的廉價及易加工,成為星艦原型建造材料的最佳選擇,SpaceX的第二級星艦大部分結構采用不銹鋼合金制造。
核心動力來源:三臺猛禽發動機
星艦作為一套運輸系統,可以以比獵鷹系列還低廉的成本發射衛星,比如SpaceX自家旗下的星鏈衛星,
綜合SpaceX官網上星艦的2020年版《用戶使用指南》文件,星艦的最終版將是一種穩定可靠、成本低廉、能重復使用的火箭系統,可承載超過100噸的貨物,前往月球、火星甚至更遙遠的宇宙目的地,
這些特性使得未來的星艦將更類似于宇宙中的商用飛機,為為馬斯克的火星移民計劃提供運輸能力,
此前,購買了將由星艦執行的“親愛的月亮”任務的日本億萬富豪前澤友作,已開啟了去月球的組隊邀約,希望從全世界選出8個“富有創造力的人才”,和他一起乘坐星艦前往月球。
預計前澤友作將成為星艦系列的第一名乘客。馬斯克也信誓旦旦的表示:“到2023年,星際飛船將足夠安全,適合人類運輸。”
馬斯克的太空夢有多貴
2015年以前,SpaceX融資規模還不大,
2008年8月, 它的首次融資僅獲得了創始人基金的2000萬美元投資,此后的融資數字都沒有超過五千萬美元,少的時候甚至僅有1503萬美元,
直到2015年,SpaceX得到了谷歌和富達投資的10億美元投資,才第一次募集到破億的資金,
根據CNBC今年2月中旬的報道,SpaceX 于2月初又完成了8.5億美元的股權融資,投資方包括紅杉資本和谷歌母公司Alphabet,SpaceX現估值已高達740億美元左右。
雖然目前星鏈現金流不穩定,但是馬斯克曾發推表示,他認為雖然過程很艱辛,但星鏈的財務狀況每年都會改進,
SpaceX的首席運營官肖特維爾(Gwynne Shotwell)透露,等到星鏈計劃的現金流更加穩定后,將其從SpaceX里剝離再單獨IPO上市。
根據CNBC于2020年6月的報道,SpaceX的員工人數大約有8千人,
其中,SpaceX的衛星和火箭研發工程師大約占17%和26.5%,技術工占了接近45%,工程師與技術工占據的總員工比重接近90%。
太空掘金計劃
目前,太空市場的主要商機集中在火箭發射市場以及衛星通信市場,SpaceX在這兩個市場上都有明顯優勢,
通常一次性運載火箭的發射成本里,操作成本和硬件是兩大重要成本,硬件成本更是占了大頭。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開發的SLS火箭發射成本預估為20億美元。而獵鷹9號因為一級助推器可重復使用,它的發射成本僅在6200萬美元上下,
獵鷹9號已經顯著地將商業航空成本拉低,而星艦系列則更勝一籌
而兩級火箭都可以回收的星艦系列可以實現只需要200多萬美元的發射成本,這樣的成本優勢能夠幫助SpaceX迅速占領商用航天市場,甚至拿下NASA的訂單。
去年5月底,獵鷹 9號已經成功地把兩名NASA宇航員送向國際空間站,完成世界上首次商業載人發射,
今年2月4日,NASA官宣了與SpaceX為期兩年的合作,包括價值近1億美元的近紅外空間天文臺SPHEREx項目的發射任務,該天文臺將全天候測量大約4.5億個星系的近紅外光譜。
在商用火箭領域,盡管仍存在技術壁壘,但仍然吸引了大批資本跑步入場。
今年2月剛剛宣布“退休”的亞馬遜創始人杰夫·貝索斯就宣布要將精力投入太空探索企業藍色起源公司,開發商業重型火箭。
杰夫·貝索斯和他的藍色起源會后來居上嗎?
在接受采訪時,貝索斯表示,自己每年都會拋售亞馬遜10億美元的股票投入藍色起源項目。
隨著資本的入場和各國政府的重金研發,未來如何守住技術優勢成為了SpaceX的重要課題。目前,SpaceX的重要技術關卡在于如何解決火箭從火星等太空點返程的燃料問題,
SpaceX公司的工程師們已提出了利用火星上的甲烷制造火箭燃料的大膽想法,如果這一想法獲得突破,也許SpaceX能在商用火箭競賽中保持身位,
除去商用火箭項目外,星鏈項目是SpaceX旗下的另一重要計劃,星鏈項目計劃通過星艦或者別的航天器發射衛星并組成互聯網,讓用戶能突破地域限制,享受到覆蓋全球的高速互聯網接入服務,
據了解,星鏈的內測目前已結束,已經進入公測階段,部分在服務區范圍的人們只需99美元/月,就能體驗星鏈的互聯網業務。
根據美國聯邦通信委員會(FCC)披露的文件,自公測以來僅三個月,星鏈用戶已經超過10000個,
此前SpaceX估計Starlink的建造成本約為100億美元。在SpaceX的規劃中,衛星發射成本可以隨著技術升級持續走低,而網路每年可帶來300億美元收入,約為現有火箭業務年收入的10倍以上,
悲劇變喜劇,美茍的腦回路真是清奇[大笑]
真有錢,一個竄天猴得10來萬吧
對于航天來說,這都是小錢!
離成功又近一步
跟貼被火星網友帶走啦~
二轉三轉四五六七八轉,原來這次爆炸是偷工減料造成的!
我發現擁有美茍世界觀的人基本上都瘋了,比川普金毛還瘋狂[大笑][大笑]
10來萬肯定不止啊,這些鋼材加上燃料場地租用起碼要20來萬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