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亞博物館(Australian Museum)最近重新裝修完畢,再次對公眾開放,而且門票免費,于是我決定去瞅瞅,到了一樓的Wespac Long 主展廳,里面陳列展覽著100件精選出來的博物館“鎮館之寶”。其中有一具2米多長的古生物化石尤其引人注目。博物館的介紹牌上親切地昵稱它為“埃里克(Eric)”,它是一具完整的永生龍化石,
埃里克本龍 | 土澳生態君
“寶石”構成的“龍”
埃里克雖然中文名字叫永生龍,其實它并不是恐龍,而是一種鰭龍類的海洋古生物,埃里克最為與眾不同的地方是,它是一具完全由“寶石”構成的化石。
澳寶(又叫歐泊)是一種主要產于澳大利亞的獨特寶石,光線通過其內的二氧化硅顆粒,會產生衍射現象,產生豐富多彩的美麗光澤,永生龍原本的骨骼埋在地下,被酸性的地下水溶解后,澳寶礦代替其位置,填充了遺留下來的空位。這就形成了寶石構成的埃里克骨架,
擁有美麗光澤的澳寶 | Dpulitzer / Wikimedia Commons
能夠挖掘到澳寶化的古生物化石本已是很稀罕的事情了,埃里克則更為珍貴,因為它是全球已知澳寶化最完全的脊椎動物化石,同時它的澳寶色澤又很美麗,綻放著乳白色光暈,不僅埃里克自己澳寶化了,它身體內用來研磨食物的胃石,以及它吞到腹內的小魚也一同澳寶化了。億萬年前被永生龍捕食的小硬骨魚因禍得福,也獲得了自己的名字,叫做旺達(Wanda),
另一件“寶石化石”,與現生的鴨嘴獸有關的Steropodon galmani顎骨,成分已經被蛋白石所替代 | Christian Voiculescu-Holvad / The Opalised Fossils from the Cretaceous of Australia (2018)
集資買下來的國寶
埃里克是在1987年于澳洲內陸的一個挖礦小鎮Coober Pety被發現的,一同“重見天日”的還有30多具其它生物的化石,
不幸的是,發現化石的礦工決定自己過一把古生物學家的癮,他自己動手把埃里克挖掘了出來。畢竟不是專業人士,在挖掘過程中,遺失了一些小塊的骨頭,包括埃里克鰭腳的末端以及大部分的脖子。礦工把化石賣給了一個雪梨的房地產開發商,開發商又交給了澳大利亞博物館,進行研究和重組,由于挖掘工作并非由專業古生物學家執行的,各塊骨頭的位置缺乏記錄,七零八碎的骨頭錯綜復雜,難以拼湊。
埃里克的部分化石 | Benjamin P. Kear et al. / Biology Letters (2007)
好在一個叫威利斯(Paul Willis)的古生物在讀博士生,肩負起了這項難度爆炸的“拼圖”任務,在花費450個小時后終于把骨架全部組裝在了一起,超過90%的骨骼被辨識與重組,這位功臣很喜歡一首滑稽歌《半只小蜜蜂ERIC》,埃里克因此得名,
但是天有不測風云,當年花錢買下埃里克的房地產商破產了,它作為價值連城的財產也要遭到清算拍賣,有可能會被私人收藏家獲得,也有可能會被賣到海外“背井離鄉”,而澳大利亞任何一個公立博物館都沒有足夠的資金買下這個國寶級藏品,最后是通過公眾籌款,由3萬多名澳洲群眾出資,合力買下了埃里克,至此之后,埃里克收藏在澳大利亞博物館中展出。
埃里克的復原圖 | Nobu Tamura / Wikipedia
永生龍的完整學名是Umoonasaurus demoscyllus,Umoona是其挖掘地Coober Pedy的土著語名稱,而Saurus則源自希臘語中蜥蜴的意思,而 demoscyllus則由demo和Scyllus兩個單詞組成,demo的意思是人民,Scyllus則是海怪。因為埃里克是由澳洲的老百姓們一起捐錢購買的,命名者為了紀念這件善舉,就取了“人民的海怪”這個名稱。但Umoonasaurus demoscyllus太長太拗口了,澳大利亞群眾通常還是用“埃里克”這個愛稱來稱呼它,
土澳曾是一片冰海
埃里克并非永生龍唯一的化石標本,除了它之外發現過三具永生龍,但都遠不如它完整,其中最大個體有2.5米長,體型跟埃里克差不多,而最小的則不到一米長,還是個寶寶,
它屬于蛇頸龍目,上龍亞目(現在一般認為它是蛇頸龍亞目),菱龍科,永生龍屬。盡管是蛇頸龍目的,但是永生龍與大家印象中脖子長長如尼斯湖水怪一般的蛇頸龍不同,它所屬的上龍亞目,大部分物種脖子都不長。它的四肢都是鰭狀肢,像船槳一樣,方便其在海洋中四處游弋,捕食身形更小的魚類。這種蛇頸龍最顯著的特征,是眼睛和鼻子附近一共有三個突起冠狀物,有些復原圖會將其畫得特別帥氣。
蛇頸龍的演化樹 | Roger B.J. Benson et al. / Journal of Systematic Palaeontology (2013)
研究永生龍的古生物學家基爾(Benjamin Kear)博士形象地概括了其外形:“敦實的身子上長著四個鰭腳,不長不短的脖子,小小的腦袋搭配上短短的尾巴。這個外形和身材比例,簡直就像只海豹一樣,只不過是爬行類的。”
永生龍棲息在寒冷的高緯度海洋中,它的故鄉叫做Eromanga海,是白堊紀早期時覆蓋于澳洲大陸中的一片內陸海。根據地質學的研究,永生龍棲息的這片海域相當的寒冷,在冬季時海里會充滿浮冰,真是滄海桑田,如今炎熱荒蕪的澳洲內陸,當年卻是冰冷的海域。
埃里克的復原圖 | N. Tamura
如今在這般寒冷的水域,爬行類動物是難以生存的;所以科學家推測永生龍及其它生活在這片海域的古代爬行動物,必定演化出了特殊的身體機能以應對嚴寒氣候,例如永生龍有可能是溫血的(endothermy),具備更快的新陳代謝,或者依賴季節性遷徙避開嚴寒,
研究發現,永生龍是菱龍科中最原始的成員之一,其家譜可以追溯到三疊紀晚期。盡管原始,但永生龍也是滅絕時間最晚的一批菱龍,大部分菱龍科在侏羅紀就滅絕了,而永生龍延續到了白堊紀。這意味著永生龍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與其它菱龍科相隔絕,同時說明當時的澳大利亞海域與世隔絕,與其它地區可能有較大氣候差異,同時期澳洲出土的海洋和陸地古生物都相當獨特,不愧是養蠱擁有各種古怪生物的土澳啊!
(責任編輯:王倩楠_NBJS12706)
旺達被幻視吃了?
圖二是歐泊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