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作為東亞文化圈的帶頭大哥,對文化圈內的小兄弟們有很強的影響,而科舉這一大陸文化的瑰寶,也被東亞文化圈內的各國積極引入,
越南、韓國、日本,都曾經實施過科舉選材的制度。韓國在清朝末年還依然在實施科舉考試,
而日本卻比較奇怪,他們雖然引進了科舉制,但科舉卻在不到百年的發展過程中漸漸在日本消亡了。
為什么在中韓都發育良好的科舉制,卻在日本汲取不到營養,無法壯大發展呢?這總不可能是日本人都不熱愛學習吧?
一、 科舉在日本
關于日本科舉制,其實大陸的學者一向有所關注。對日本科舉制的興亡的認識也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
20年前,是對日本科舉制研究的開始,2000年左右的學者甚至還在糾結日本到底有沒有實行過科舉制,比如說蕭瑞峰先生的《日本有沒有實行過科舉制度——讀日本漢詩獻疑》。
而20年后的今天,對日本科舉歷史的研究已經較為清晰明了,站在各位前輩的肩上,才有了本文的呈現,
1. 奈良時代:貢舉建立
630年起,日本政府選拔了一批學識才行過人的人才派往大唐學習,吸收律令、制度、文化等多方面的知識,這些人就叫做“遣唐使”,
隨著遣唐使的歸國,日本開始全面以唐朝為范本進行改革,科舉制也這樣回到了日本,
701年,文武天皇頒布《大寶律令》,明確的將科舉制確定了下來,照搬他國的經驗和制度,極有可能會“水土不服”,因此,日本人在科舉制實施之后對科舉進行了進一步的改造,這種改造的成功就是《養老律令》的頒布。
日本的科舉制,叫做“貢舉”。
由式部省負責組織貢舉,考試內容與唐朝科舉相似,有秀才科、明經科、進士科、明法科等等。
2.平安時代:貢舉末路
平安時代日本依然實行著貢舉制,而且尤為重視秀才、進士兩科,尤其是秀才這一科,被日本士人所傾慕。不過,此時的日本貴族漸漸走向興盛。講究一律平等量才取士的科舉制和貴族勢力對世襲權利的要求格格不入,
因此貢舉就這樣漸漸走向下坡路,貢舉很大程度上被貴族勢力所把持,甚至選材標準也不是才學,而是貴族資歷,名為貢舉之制,實為九品中正制。
甚至出現了所有考生都能夠及第,不及第者也可以改判及第的荒唐場面,
1177,日本大學部寮火起毀壞,貢舉制度也正式被廢除。
3.江戶時代:學問吟味
貢舉制雖然被廢除,但在江戶時代卻出現了一種和科舉較為相似的考核人才之制度,叫做“學問吟味”,
學問吟味的考察內容是朱子學,對象是幕府的旗本、御家人子弟,
但學問吟味和任官并沒有直接關系,更像是一種對優秀才人的褒獎。
二、 探究科舉在日本的發展衰落
從表面來看,科舉在日本衰落的直接原因是科舉制度的異化,失去了其人人平等、量才取士的精神內核,反而走向了以出身門第高下取才。
“唯以歷名推士,曾不問才之高下、人之勞逸”
這一套本質上其實就是大陸漢末魏晉從察舉制到九品中正制那一套選材辦法,結果就是“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官位被世家大族所壟斷,平民上升通道被堵死。
這就會導致貴族和平民之間的矛盾激化,甚至對立,
為了緩和這種情況,拉扯一把平民,并且抑制貴族發展,這才實行了科舉制。
而日本卻直接開了歷史的倒車,選人制度倒退兩百年。
乍一看,這種情況確實令人費解。
但深入的了解日本的社會狀況,就能在一定程度上了解這種情況的出現。
日本貴族的發展
大和時代
在彌生時代,日本從原始走向文明,王國誕生,但這種轉變是一種突然的轉變,是受到了漢朝文明的影響。
因此,原有的部落氏族的勢力并沒有被瓦解或者分化,此時,日本的王國就是各個部落的松散聯合,
其中一個部落發展較快,東征西討,聲勢浩大,這就是后來的天皇家,此時的天皇也不過是“大君”而已,其他部落的首領也是“君”。
這些部落在日本進入文明之后被稱為“豪族”,也就是最早的貴族勢力,其中強大的豪族足以比肩皇族,譬如“蘇我家”。
律令時代
大化革新之后,貴族勢力得到了一定的打擊,但也不過是小打小鬧,并沒有傷筋動骨,此后貴族勢力有所分化,新貴族取代舊貴族,在之前提到的《大寶令》和《養老令》中,貴族身份被明確的確定下來,有自己的禮服、特權,并且世襲蔭替。
貴族之間的相互斗爭,讓權力更加集中,漸漸的集中到某幾家貴族手中,貴族對日本社會的控制也漸漸增強,
平安時代,權力已經集中在源氏、平氏、藤原氏和橘氏四大豪族手中。
最終,藤原氏獨大。甚至掌控天皇,天皇淪為傀儡。
科舉與貴族
日本引入科舉,是大化改新之后,此時日本的貴族勢力剛剛被打擊,對國家的控制力較弱。
因此,科舉剛剛進入日本的時候,運行還算順暢。
但隨著貴族勢力的發展,貴族手中的權利越發膨脹,甚至壓過天皇,
本意就是為了打擊貴族的科舉制,自然和日本的貴族勢力格格不入,
日本的貴族勢力強盛之后就開始著手修改科舉制度。科舉走向了“貴族的科舉”,也走向了科舉的末路。
其他原因
貴族勢力在日本的膨脹毫無疑問是科舉衰落的主要原因,但也能找出很多其他的次要原因
1. 貢舉設計
日本貢舉制度的設計雖然沒有將平民排除在外,但給平民的機會也少得可憐,唐朝的科舉理論上來說只要有才學,人人皆可參加,但日本的貢舉卻設置了“準入門檻”。僅限大學部和國學的學生,而平民子弟要進入大學部和國學進行學習,無異于癡人說夢,其概率接近天方夜譚,
因此,從制度設計上來說,貢舉就已經幾乎將平民排除在外。
2. 文化局面
人想要學習,“教材”是不可或缺的,日本一向面臨“無書可讀”的情況,直到引入先秦諸子百家典籍,各家如獲至寶。把《孫子兵法》等典籍當做家族傳家之寶的不在少數,
而此時在日本,有資格讀書的也不過是各家貴族而已,只有貴族才有書可讀,有學可習,
至于平民百姓,即使想要學習,也沒有人教導,更沒有教材可看,
因此,日本貢舉將平民排除在外也情有可原,
三、 結語
中日科舉命運截然不同的走向,歸根到底是兩國社會情況截然不同,
有的日本學者認為,科舉制傳入后,日本力求在制度上與唐朝一致,但社會發展情況卻 不能相提并論。日本當時的社會情況大致相當于漢朝。因此隨后的選官制度就走向了漢魏的察舉制和九品中正制,
這種看法其實也不無道理,但韓國的科舉能興盛發達,日本卻不能,無疑是一個值得研究的問題,
作者:未定君 校正/編輯:莉莉絲
參考資料:
[1] 李卓,張暮輝. 科舉制度與日本[J]. 古代文明, 2007, 1(4).
[2] 劉海峰. 大陸對日、韓、越三國科舉的影響[J]. 學術月刊, 2006, 38(12).
[3] 吳光輝. 日本科舉制的興亡[J]. 廈門大學部學報, 2003, (159).
[4] 吳光輝. 科舉考試與日本[J]. 東南學術, 2005, (4).
文字由歷史大學部堂團隊創作,配圖源于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這正是日本人的聰明之處,不一味的照搬,而是去粗取精,去偽存真,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這樣的例子還有日本沒有引入太監,婦女沒有裹小腳,他們崇拜的是古代大陸文化,具體是宋朝以前的文化,而不是元朝以后的,因為對于漢人還說,元朝就是殖民侵略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