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8日又要到了,
電商網站早早做起營銷,微博上一年一度的“女生節”“婦女節”之爭也再次開始了,
看多了也吵累了,今年突發奇想,想探究一下女生節是從什么時候開始的。
一搜索才發現,原來多年前,“三七女生節”在高校中誕生,伴隨著針對年輕女性的商家優惠活動,近幾年已經頗為流行。
節日一年一年過,在喜慶祥和的表象背后,出現了越來越多來自男性的調侃,也有一大批焦慮的女性浮出水面,
想過女生節,只因不想被稱作婦女。標榜自己是獨立女性,依然被外界的標簽左右,好像一和婦女聯系在一起,就是莫大的侮辱,
婦女節不禁要問,愛過不過,我招你惹你了?
01.
三八婦女節的由來,每個人多少都有所耳聞,
全稱“聯合國婦女權益和國際和平日”的國際婦女節,起源于20世紀初期一系列的女性運動。為了爭奪和男性同等的權利,大量女性在壓迫中前赴后繼,婦女節正是一個階段性抗爭的成果,用以紀念女性在經濟、政治和社會等諸多領域取得的成就,
和眾多節日相似,婦女節擁有建立的目的和初衷。同樣,它也逐漸成為商家營銷的契機,好像除了清明節,每個節日都能拿來促銷,
商家營銷也就罷了,高校也來湊熱鬧,各種女生節、女神節、女王節的話術不絕于耳,只為取代“婦女節”,好像婦女是多么扎心的字眼,
所謂“年輕女性不是婦女”的言論,辭書解釋的很清楚:14歲以上的女性稱為婦女。
婦女兩字并不帶有貶義,但不知道從何時開始,婦女就天然和年老、身材走樣、婚驢這樣的詞匯聯系在一起。
明明是人賦予了詞匯不同的理解,現在卻要用它去捆綁其他群體。
在女性有更多渠道為自己發聲,更有能力主宰自己命運的當下,以污名“婦女”的方式傳播偏見,實在是可悲可嘆的事。
02.
女生節的出現,或許并不是一個偶然。
它是關于性別的刻板印象,在一個階段的集中爆發,
為什么要單獨設立女生節?何必找一天專門為年輕女性慶祝?是為了身體力行告訴她們衰老的可怕嗎?
在關于女生節、女王節、女神節的商業氣息和吊詭氛圍背后,隱藏著大量潛在偏見。
女性需要單獨被賦予一個節日
女性比男性更喜歡消費和購物
年輕的女生就比年長的女性更討人喜歡
區別對待,本來也是性別歧視的一種。
這讓我想到前段時間,李誕代言某女性內衣品牌,微博文案寫道:“一個讓女性輕松躺贏職場的裝備。”
文案翻車,收獲一片罵聲,
內衣能讓女性在職場躺贏?這分明是在忽略女性的工作能力,認定她們需要借助外貌身材或者一些工具走上成功的捷徑。但在公司里,男性和女性的能力和價值,從來不應該用這樣的方式來評判,
消費女性、物化女性,打著各種擦邊球開辟市場背后,對女性的刻板印象或許早已潛移默化到不自知的程度。
那是因為女性被歧視的現象,存在了不止一天兩天,即便李誕的廣告文案存活不到半天就被刪除了,但社會對女性的偏見仍未消失。
它藏匿在早已變味的女生節橫幅中,或是表露在玩笑背后的調侃里,無聲無息,卻如影隨形,飄蕩在每一位女性身邊,
倒是羅翔老師說過一個很推己及人的話,平實卻充滿尊重:“如果一個玩笑,你不會說給你媽媽和女兒聽,那你也不應該說給你的女同事和女同學聽。”
比起贊美和特殊待遇,女性更需要的只是簡簡單單的尊重和平等,
男女平權,任重道遠,
03.
只要女性在社會現實中要進行各種資源的競爭,就難免會面臨上述質問和懷疑,
性別是命中注定,從出生那一刻,很多女性就背負著世界和社會對性別的偏見。為了爭取和男性平等的權利,女性,也包括部分男性,也在且仍要付出大量的努力。
更重要的是,在指責一些男性之前,女性必須建立對自己的尊重。
不接受婦女這樣的稱謂,本身就包含著潛在的歧視,
在今天,我們認可每個人對未來的自由選擇,抵制“生育機器”的綁架,但同時,我們也應該尊重那些自愿選擇婚姻和生育的女性,應該明白成長乃至衰老是自然規律,成為婦女并不會使女性貶值,
我們可以贊美每天捷運公交上匆忙趕路,為夢想奮斗的職場女性,也不能把家庭主婦的付出貶得一文不值。我們可以鼓勵那些選擇獨身且勇敢追求自我實現的女性,但也不要粗暴地用刻薄的字眼苛責那些循規蹈矩相夫教子的女性,
世界不是非黑即白的,生而為人,各有差異,但沒有誰比誰更高貴,
每個女人都是獨立的個體,每個階段都有特定的魅力,無關職業、無關財產、無關年齡。
美麗和年輕,女生和女神,可以追求,但不應該成為單一的標準,更不能成為制約另一些女性的貶義詞。
過婦女節不丟人,成為婦女不可恥,當女性一味追逐年輕美貌,有沒有想過,這背后有多少來自異性的凝視,又有多少來自商家的誘導?
愿每個女性,和每個男性,都能夠擺脫束縛,過真正獨立自由的人生,
婦女節快樂。
我不同意!
這個標題咋感覺有些熟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