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約 4700 字
閱 讀 需 要 13 min
@該音頻系AI合成
大陸近代民諺中有“南甜北咸”的說法,
說到“南甜”,究竟南方的哪里最能吃甜?
在我們的印象中,位于蘇南的無錫、蘇州及附近的杭州、上海等區域,都有著愛吃甜食的習慣。有研究也印證了這一點,大陸菜肴的甜度分布格局逐步形成了三個層次——東南重度食甜區、北方中度食甜區和長江中上游輕度食甜區。其中,平均甜度值排在前面的江浙滬連成一片,向西還可以囊括安徽省,區域集中在長江中下游平原地區,組成了大陸的重度食甜區,
有趣的是,這些食甜區恰好以太湖為中心,形成了一個名副其實的“太湖吃糖圈”,
請橫屏觀看
環太湖地區地圖,來 源/天地圖
“太湖吃糖圈”的甜食代言人
若問到誰最能吃甜,這在蘇南一帶老饕們眼里簡直是送分題。蘇菜中,蘇錫菜素以甜為特色,蘇南人吃起甜來可是一個賽一個的厲害,
松鼠鱖魚、櫻桃肉、醬方等蘇幫名菜味道或是酸甜適口、或是咸中帶甜,總之離不開一個“甜”字。蘇式月餅、松仁糖、芝麻糖、豬油年糕等甜味小吃更是捕獲了無數吃貨粉絲。而提到蘇味一絕,當屬桂花糖藕。
桂花糖藕。來源/網路
蘇州多出產塘藕,藕與桂花一相逢,更是勝卻人間甜品無數。蘇州的煨熟藕,拿整只的藕塞糯米,文火煮熟,澆桂花糖漿,這便是軟糯又清香的桂花糖藕,桂花糖藕讓整個江南發甜,舊時玄妙觀內的藕粉圓子,是蘇州城里獨一份精心制作的名點。要拿瓜子核桃等各式果仁碾粉,用桂花豬油等粘合團成圓子,再裹上一層藕粉,不用油炸,只是滾幾道沸水,便足以滋發出它柔軟香甜的味道了,
若論吃糖的厲害程度,無錫人對甜的執念可能連蘇州人都無法企及,在講究“甜出頭,咸收口,濃油赤醬”的錫幫菜里,糖是多少無錫人心中的白月光——他們炒青菜要放糖、煮粥要放糖;正宗的無錫拌餛飩是用剛出鍋的餛飩伴著醬油和白糖吃的;無錫三大特產之一的“三鳳橋醬排骨”,白糖用量比精鹽用量足足多了二十多倍。
無錫醬排骨,來源/網路
和無錫醬排一同被游客們視為“齁甜齁甜”的,還有無錫小籠,1981年出版的《家常點心》老菜譜上就記錄著,普通鮮肉小籠配“一兩二錢”白糖,而無錫小籠則是“白糖一斤”,也就是16兩……單是白糖用量這一項,就足夠讓人信服。
無錫小籠。來源/網路
說完蘇南,沿太湖以東,來到上海,與蘇州菜同出一脈的上海菜,也為了顯示本地飲食特色,自立門戶成為“本幫菜”。本幫菜以油多、味濃、糖重、色艷為特色,呈現出來的特點離不開一句“濃油赤醬,無甜不歡”。
紅燒肉幾乎是聽到上海菜就會想起的菜名。肉要用肥瘦相間的豬五花,燒的時候一定要多放糖,用上海人的話講就是把油“逼冊來”!
紅燒肉,來源/網路
說起來,早期的上海點心也是源于蘇式糕點。
比方說青團,用糯米粉混合艾草做成綠色的外皮,里頭裹上細膩香甜的紅豆沙,咬上一口,細糯松軟,唇齒回甘,是老上海人的獨家記憶。傳統的青團糯米皮里可以包甜口豆沙餡兒,也有咸口包著剁碎的毛筍、腌菜、腌肉、豆腐等餡料。而上海的青團則講究推陳出新,新口味層出不窮,如近年來火爆的咸蛋黃肉松餡兒、腌篤鮮餡兒和馬蘭頭餡兒……其他點心諸如條頭糕、桂花糕、橘紅糕之類,也都是以糯米為皮,以細軟豆沙、蜜棗、蓮子等為餡兒,哪一樣都是上海人心里最甜美的念想。
蛋黃肉松餡青團。來源/網路
當然不止中式糕點。在20世紀,上海作為近代大陸對外貿易的口岸之一,西方飲食也影響其間。
哈爾濱食品廠的蝴蝶酥、申申面包房的拿破侖常常引得老上海們排隊購買,被張愛玲拿來當下午茶,喜歡與女朋友一起“點一塊蛋糕,一杯熱朱古力,再加一份奶油”的西式糕點,如今不僅依舊被“老克勒”們鐘愛,也受年輕人的追捧。
上海老牌西點。來源/網路
中西飲食文化交流促成了海派飲食的誕生,如今的上海人吃甜點,享受的是有腔調的海派風情,
繼續往南走,便到了杭嘉湖平原。
與上海相似,杭州一帶吃糖戰斗力雖不及蘇南,但由于杭州菜最早傳于寧紹平原和蘇南地區,從蘇州、無錫等地傳入的食俗,很早就成了杭州味道。因此,杭州人對于吃糖也有種特別的情愫。
堪稱杭州人“生命之光”的油燜筍,這道菜的靈魂除了食材講究,還要炒出糖色,直到油光發亮方可出鍋,頗有“濃油赤醬”風范,代表性的甜食還有東坡肉,相傳是蘇軾在杭州任上所做,明清時已經成為浙菜的代表,正宗的東坡肉講究用紹興花雕和冰糖熬汁,以別于一般的紅燒豬肉,
東坡肉。來源/網路
杭州的吃糖一絕更多體現在甜點上,早在宋人周密的《武林舊事》中, 就收錄了南宋臨安(杭州)市場上出售的“糖糕”“蜜糕”“糍糕”“雪糕”“花糕”“乳糕”“重陽糕”等近19個品種。如今,杭州的特色甜點諸如定勝糕、麻球王、小雞酥、荷花酥、龍井茶酥……同樣見證著杭州的富庶與繁華,
定勝糕是浙江傳統特色名點,色呈淡紅,松軟清香,入口甜糯,做法是將配置好的米粉放進特制的印版里,中間再放入紅豆沙,蒸少許時間就可以。相傳是在南宋時百姓為韓家軍出征鼓舞將士而特制的,糕上有”定勝”二字,寓意出征定能大獲全勝,”定勝糕”便夾帶著這一份美好寓意流傳至今,
定勝糕,來源/網路
更近于太湖的嘉興與湖州。對于甜點的鐘愛程度絕不遜于杭州,
湖州的震遠同酥糖是歷史傳統食品,相傳在清咸豐年間 (1851-1861) ,歸安縣菱湖人沈震遠開辦震遠茶食作坊,后遷入湖州。所制的酥糖,品種多,有玫瑰酥糖、芝麻酥糖、椒鹽酥糖、豆沙酥糖、葷油酥糖等,以香氣濃郁、食不粘牙等特色,名列湖州“四大名點”之冠而馳名海內外。
在嘉興,方為糕、圓為團、扁為餅、尖為粽。嘉興人有多愛吃糖?他們的甜點可以從年頭吃到年尾:除夕有年糕、清明有青團、中秋有月餅,孩子滿月有誕生糕、出嫁有坐底糕、婚后有喜糕、造房上梁有元寶糕。
烏鎮甜點,來源/網路
可以說,蘇南、上海以及杭、嘉、湖在全國來講都是赫赫有名的食甜區。 然而,北宋沈括在《夢溪筆談》中寫到:“大抵南人嗜咸,北人嗜甘,”江浙一帶的飲食,在北宋時期被稱為“南食”,也就是說,早在北宋時期,江南一帶的食糖風尚并未普及。那么,“太湖吃糖圈”是如何形成的?
制糖技術進步創造有利條件
古時候,因為糖長期供給不足,甜味堪稱“富貴的味道”,甜食經歷了從奢侈品到街邊小食的身份轉變,首先得益于制糖技術的進步,
根據現有材料來看,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記載:“甘蔗遠近皆有……取汁始飴餳,名之曰糖,益復珍也,又煎而曝之,即凝而冰,”可見,早期人們是通過日曬或者熬煮的辦法把甘蔗汁做成糖漿,再進一步冷凝、固化得到糖塊,因為形狀和石頭相似,味甜如蜜,古人稱之為“石蜜”。不過,當時采用的傳統煎煮曝曬法所能去除的水分畢竟有限,因此這種粗制糖塊所含水分比較大,易溶解,看似“堅強似石”,實則“入口即化”。
軋蔗取漿,來源/明 宋應星 《天工開物》
唐朝貞觀時期,唐太宗發現西域的“西極石蜜”不但容易保存,而且滋味品質都優于石蜜。于是就向印度摩揭陀國派出使團去學習制糖技術,待他們學成歸來,將印度的制糖技術加以改進與完善,最終掌握了榨制蔗糖的工藝,蔗糖供應也才逐漸多了起來,
到了南宋末期,王灼編撰的甘蔗煉糖術《糖霜譜》出現后,糖霜的制作方法廣泛傳播,制作糖霜的糖水需要二次熬制才能最大限度地排除水分,然后,在糖水中插入竹片,使其自然結晶而生長出糖霜。如果糖水所含的水分超標就很難形成霜,糖霜的制作就會失敗,由此可見,糖霜相比沙糖水分更少,更純凈,因此重量較輕,儲存時間更長,
澄結糖霜瓦器,來源/明 宋應星 《天工開物》
隨著糖霜的出現,蔗糖業的發展日益走向分工化和規范化,逐步進入工業化發展階段。在此之前,糖對很多普通百姓來說是一種奢侈品,但這時的糖已經產業化,產量大大提高,價格隨之下降,人們吃糖的成本相對降低,所以糖在聰明的大陸人手中也有了更多的花樣,制作成的各種糕點和零食廣泛出現在街頭巷尾,這在客觀上對江南地區吃甜習慣的養成創造了有利條件,
江南經濟區普及食糖風尚
單有技術還不夠,甜食作為一種享受型食品,吃糖還需要相當經濟基礎的支撐,所以一般來說,經濟繁榮地區比較能吃甜。
北宋都城開封經濟發達,嗜甜不足為奇,從電視劇《清平樂》就可見一斑。宋仁宗趙禎幼時最愛吃皇妃李順榮親手制作的蜜餞果子,不但富裕階層留下了嗜糖如命的文獻記載,像北宋開封州橋夜市這樣的場所也有大量甜品糖水販賣,平民百姓也可一享甜食之快,
蜜餞果子,來源/電視劇《清平樂》截圖
這種富貴口味又是如何轉移到江南地區的?
兩宋之交,中原被金國攻陷。宋室南渡,北方嗜甜的風習也帶到江南,新政權在臨安獲得了偏安一隅的安定,當時的王公貴胄好吃甜食,街中賣糖商販數量激增,他們為了迎合中原人的口味可謂絞盡腦汁,
《夢粱錄》卷18《民俗》中有記載“杭城風俗,凡百貨賣飲食之人……蓋效學汴京氣象,及因高宗南渡后,常宣喚買市,所以不敢茍簡,食味亦不敢草率也,”習慣于東京飲食的宋高宗,到臨安后常派人去購買市場上的食品,當地的商人為了使自己的產品走進皇宮,便模仿東京風格。連賣零食糖果的走街小販也精明地追逐時尚起來“有標竿十樣賣糖,效學京師古本十般糖。”那些曾被皇帝品嘗過食品的商人更是洋洋自得,連在叫賣聲上也變成了東京口音,以表示對高宗的親近,“更有瑜石車子賣糖糜乳糕澆,亦俱曾經宣喚,皆效京師叫聲”(《夢粱錄》卷13《夜市》),在此之前,“飯稻魚羹”始終江浙一帶的飲食特色,也正是由于北人南渡,南方甜食才有了廣泛的售賣市場。
糖品,來源/網路
中原人不但把自己的飲食習慣帶到江南,他們帶來的充足勞動力及先進的生產技術,更讓江南地區的經濟發展突飛猛進,其中受到北方移民影響最大的太湖平原更是富庶豐足,
在南北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江浙地區水稻種植面積擴大,產量大幅提高,“蘇湖熟,天下足”的諺語形象地反映了太湖流域地區生產在全國所占的重要地位。
到了明清時期,資本主義萌芽先后在手工業和農業中產生和發展,蘇州成為吳地最大的商貿中心,清乾隆時的蘇州畫家徐揚所繪《盛世滋生圖》 (又稱《姑蘇繁華圖》) 清晰描繪了當時吳地商業都會的繁華勝景。太湖明珠無錫更是在漕運鼎盛時期,成為太湖流域和江浙漕糧集中地及江南著名糧食市場,名列“江南四大米市”之首,
清 徐楊《姑蘇繁華圖》局部
食甜重心往往與經濟文化重心相重合。南宋以后,隨著經濟重心向江南轉移,富裕起來的江南人也吃起甜食,太湖吃糖圈逐漸成型——如果穿越回南宋臨安都城的夜市,你會聞到這里的空氣都是香甜的,夜市沿街到處是賣糖小販,叫賣著“麻糖、鎚子糖、鼓兒餳、鐵麻糖、芝麻糖、小麻糖……”食店也在售賣“蜜金橘、蜜木瓜、蜜林檎、蜜金桃、瓏纏茶果”。糖蜜小食琳瑯滿目,各色糖果應有盡有。到了清代,為滿足蘇南人的口腹之欲,每年廣東、福建兩省要發數百艘“糖船”北上,向蘇南運去上百萬擔的白糖,張岱在總結地方特產時提到“蘇州則帶骨鮑螺、山查丁、山查糕、松子糖、白圓、橄欖脯”,放眼望去,盡是甜食,蘇州人對于甜食的執念可見一斑。
“甜味”傳達一種生活特色,也見證了環太湖地域的富庶與繁華。如今,無錫醬排、東坡肉、青團、桂花糕、定勝糕等菜肴和甜品成為“太湖吃糖圈”的甜蜜名片,吸引著各地食客前來感受那股沁入食物和空氣中的清透鮮香。
糖點,來源/網路
參考文獻:
季羨林:《糖史》
吳自牧:《夢粱錄》
程民生.汴京文明對南宋杭州的影響[J].河南大學部學報(社會科學版),1992(04):15-19
胡艷紅. 百種宋人筆記所見飲食文化史料輯考[D].華東師范大學部,2006.
藍勇,陳姝.歷史時期大陸甜食的空間格局及其成因研究[J].云南大學部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18(06):57-67
趙常興,安魯.六朝移民與江南經濟區的形成[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部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12(04):144-148.
網文:
《纏纏綿綿甜甜,在蘇州,吃出“仙”氣~》
https: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xMjU2NzUyMA==&mid=2656838888&idx=1&sn=08c901e6e881fada7d81acab5d5ddd87&chksm=80075267b770db71a031babecf634c0c0618bc033985f03630623a51fe44de22fa18b623ce6f&mpshare=1&scene=1&srcid=0222T3MAk4iKHITXpTxj9Rb6&sharer_sharetime=1613930957687&sharer_shareid=c15b6e677d34ed2b7ba31c1c2bf0c8f1&exportkey=AQrq/hSPf2aF83h4ein5f7I%3D&pass_ticket=56VH6dFE9KMEK8hXBlR0tZCgEC/pdeu43c4REO6lZ37KSJZFgBpUaRXMaWVh/8S2&wx_header=0#rd
《上海,到底有多“油膩”?》
https:http://mp.weixin.qq.com/s?subscene=19&__biz=MzAxMjU2NzUyMA==&mid=2656894006&idx=1&sn=36df4c94904d4f282777718d7d2679b6&chksm=80078ab9b77003af3a0c74bb9a048bb666b3596be460e2c594bab837c4c5e1a710f70503c58e&scene=7&ascene=65&devicetype=android-29&version=28000159&nettype=cmnet&abtest_cookie=AAACAA%3D%3D&lang=zh_CN&exportkey=Adig%2B77QcdEkIAMfSjLCB%2Bc%3D&pass_ticket=56VH6dFE9KMEK8hXBlR0tZCgEC/pdeu43c4REO6lZ37KSJZFgBpUaRXMaWVh/8S2&wx_header=0
作
者丨牛腩
編輯 | 詹茜卉
校對 | 張斌
排版 | 孫蔚
封面 | 圖蟲·創意
*本文系“國家人文歷史”獨家稿件,歡迎讀者轉發朋友圈,
因為東北的口味和無錫的口味差不多,都蠻喜歡吃酸甜咸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