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元1279年,蒙元水陸軍在崖山大戰中獲得全勝,成功將南宋的殘余勢力徹底殲滅。然而,作為志在成為世界級霸主的忽必烈來說,以上成就不過是漫漫征程中的階段性成果,那些散布在東亞大陸的周邊區域,都將是其繼續開啟征伐的潛在對象,只是讓人沒有想到,居然是與帝國沒有陸上邊界的占城,淪為第一個攻擊目標。
占城自古就與整個南洋地區保持著緊密聯系
作為典型古代東南亞國家,占城雖與北方安南直接相連,卻在語言、文化、習俗和社會制度方面都存在巨大差異,由于正好位于中南半島的東南端,所以長期從海路受大印度文化區浸染,并順理成章的以婆羅門教為核心信仰,自然也對中原式的儒家治國理念缺乏興趣,只是在接納佛教時表現的較為趨同。這種比較關鍵的地理位置,也讓他們經常淪為四方勢力的染指對象,不僅曾先后被兩漢和隋唐帝國短暫征服,也時刻需要堤防西面的高棉、南方的爪哇海盜,以及近在遲只的越南鄰居,
婆羅門教與印度文化 是占城王國的人文核心
不過,正是四戰之地的尷尬境遇,讓占城的內部比較團結。數次在遭遇外部勢力的鯨吞后,還能隱忍到關鍵時刻再強勢復興。唯有在秉持中原帝國視角的記錄者看來,才是比較兵弱畏戰且缺乏戰略縱深的典型弱雞。非常不巧的是,這種思維也很快被攻滅南宋的忽必烈所采納。后者出于多種目的,最終決定對這個隔海相望的南方小邦展開軍事行動。
乘坐4頭并排大象出行的忽必烈
事實上,早在降服臨安宮廷之前,忽必烈就有多次對東南亞地區的用兵記錄。西元1244年,蒙古軍隊首先進攻云南境內的大理國,以便在戰略層面對南宋實施整體性包圍,最后以保留大理國王和土司權益為條件,成功讓對方變為自己的藩屬國。到了1257年,第二支南征軍又將目光對準越南,并順利攻克王都升龍城。雖然最后因補給困難而不得要領,還是震懾了一貫樂于接納宋朝流亡者的陳朝君主,最后在1277年,第三支部隊以大理為基地,擊敗了同自己爭奪土司管轄權的緬甸蒲甘王朝。
占城的軍事力量在區域都不算出色
相比上述三國來說,占城的人口與軍事實力無疑要更為薄弱。由于秉持古印度式治國理念,所以在最高君主之下還有能統御基層的地方大諸侯存在。他們既可以在危難中選擇退避三舍,也容易集體逼迫國王奉行強硬政策。因此,任何外敵都在理論上存有輕易獲勝的可能。也就是將征伐目標限制為中央宮廷本身,從而瓦解掉全國性的集體抵抗意愿,加之占城內部的反元派扣留了兩位蒙古使節,徹底給帝國的大舉興兵提供了充足口實。
元朝時期的大型海船
西元1282年夏季,忽必烈正式下令組建遠征艦隊,意圖從海上直取占城王國,因為前一年的對日遠征失敗,讓帝國損耗了大量船只和水軍力量,就不得不將此次行動的規模壓到最低,他們將以珠江口的廣州為基地,一次性出動5000名來自浙江、福建、廣東與淮河流域的新丁,并用100艘運輸戰船和250艘登陸小艇負責承載。指揮官則由經略過閩越和潮州的大將札剌亦兒-唆都擔任,他過往的履歷也讓大汗相信其非常適于執行這項行動。
曾在福建和廣東地區有豐富作戰經驗的 札剌亦兒-唆都
到了1283年2月,蒙元艦隊抵達占城港附近,在位于今日越南中部的歸仁展開登陸行動,由于當地存在一處有半島拱衛的半封閉水域,所以是商船在南北兩頭來往途中的理想避風港,占城方面也為抵御海盜或北方威脅,修建了周長約10公里的大型木質堡壘。不僅能在里面部署大批士兵,還不乏有掌握先進機械技術的穆斯林僑民。由這些人制造的300門輕型投石機,足以為守軍提供非常可觀的支援火力。但船只和騎兵領域的缺失,也容易讓自己在沿岸的戰斗中陷于被動。
位于今日越南中部的 占城港
當月15日凌晨,蒙元士兵開始悄悄乘小艇摸上海灘。一支300人的小分隊將從東面實施佯攻,吸引木城中的守軍注意。接著是北面的第二支分隊,數量同樣只有較少的1600人規模,真正的強攻發起者,還是迂回到南側的3000名士兵,唆都也會到現場親自率領他們作戰。這樣的計劃雖然看似合理,卻苦于整體規模的不夠龐大,很快就被主場作戰的占城人給徹底識破。他們利用投石機提供的強大火力,讓對方的兩路偏師都停滯不前。隨后又在5點左右打開城門,出動約萬人反擊從南面完成迂回的真正主力,
在海岸邊準備防御的占城人
眼看占城軍隊的傾巢出動,唆都的手下也立刻擺出標準的步兵戰陣,由于蒙元軍隊有大量任用招降吸納來的南宋士兵,所以在很多方面也繼承了前朝軍隊的部署策略。主要以弩和少量的盾矛手維持陣線,后方才是人數更少的蒙古-色目精英壓陣。至于蒙古人賴以成名的強勢騎兵,卻因跨海運輸馬匹的不便而無法被搬遷到東南亞戰場上展示。對面的占城人同樣缺乏騎手傳統,轉而將普通步兵、戰象和小型投石機組成前后三線縱深,但面對早有對抗戰象經驗的蒙元部隊,這樣較為簡單機械的策略并無太大作用,交鋒也很快轉變為中遠距離內對射消耗,
大象與步兵是占城軍隊的重要組成部分
此后的一天時間里,占城方面不斷將生力軍從木質堡壘中拉出,替換因不習慣高強度作戰而瀕臨崩潰的前敵部隊。結果也讓大部分人的注意力都被集中在南面,反而對其他兩翼的襲擊有些疏忽大意,但正是這些被守軍忽略的小分隊,突然在次日凌晨的1點發難,攻入守軍兵力已遭嚴重稀釋的占城港。原本尚能堅持的前方主力,在收到消息后也意識到抵抗失去了意義。他們紛紛追隨君主逃往內陸,把大批軍糧和整座城市都拱手讓給對方,臨行前還不忘將滯留在城中的2位蒙古使節處死,彰顯出自己會抵抗到底的堅決意志。
蒙古軍隊在進入內陸后 不斷遭受占城人襲擊
事已至此,占城人的投降或滅亡似乎都不再遙遠,但當時的國王因陀羅跋摩五世仍不愿意放棄敵對,不斷領兵向內陸地區撤退。為徹底將之擊潰,蒙元部隊只得繼續沿河流向腹地發起追趕。只是無論在正面交鋒中取得如何成績,都沒能將神出鬼沒的敵酋綁到大都。后勤補給上的困難,也迫使遠征軍必須暫時撤回海岸邊的木質堡壘,依靠就地屯田維持日常所需,
最終 蒙古人未能征服占城 又向北陷入越南戰場
最后在1284年,忽必烈為順利搞定占城問題,準備直接從陸上派出大規模部隊進行增援。但越南的陳朝卻拒絕任何借道要求,進而引發了蒙古帝國對越南北部的第二次大規模進攻,已經在占城征戰一整年的唆都,也授命率部北上,作為鉗制敵手的弱側偏師。因陀羅跋摩五世則得以同大都方面達成妥協,繼續以屬國的形式換得內部自治,這場蒙古人對東南亞地區的試探性征伐也就此宣告結束,
蒙古人最敗家。打完打完了也不怎么會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