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曾經盛極一時的吐蕃王朝王陵

自從西元627年,唐太宗李世民登基以來,唐王朝政通人和,國勢強盛。與此同時,在青藏高原上,也興起了一個強大的地方性政權——吐蕃王朝,開國君主便是大名鼎鼎的松贊干布。在父親被毒害的情況下,年僅13歲的松贊干布卻在政治上,表現得非常老辣,很快平定了叛亂,

經過創立法制、設立職官、發展生產、遷都拉薩,松贊干布完成了青藏高原的統一,還通過迎請文成公主入藏,與唐王朝建立密切的關系。太宗時期,松贊干布先后被冊封為駙馬都尉、西海郡王;到了高宗,又被冊封為“賨王”。松贊干布死后,其陵墓的情況一直是歷史之謎,更多依靠文獻記載、歷史傳說來加以推測。


(文成公主入藏)

1961年,國務院公布為建國后第一批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中,包括了藏王陵區,其位于雅魯藏布江中游南岸的瓊結河流域,地勢西高東低,西、南、北三面群山環抱,東面為狹窄的谷底,平均海拔約為3900米。

當時率先發現的是,位于頓卡達溝之西的陵區,此后被稱為西陵區(木惹山陵區),根據敦煌古藏文文獻等的記載,自吐蕃的第二十九代贊普(即國王)赤聶松贊起,歷代王室成員的陵墓,是營建在一個叫做“頓卡達”的山谷平原內。

由此,西陵區被便被認為是藏王陵區,殊不知,這不是藏王陵區的全部,隔著一條山溝還有東陵區(又稱東噶陵區)。西陵區葬的許多都是吐蕃王朝建立之后國君,故一部分陵墓封土形制都更為高大;而東陵區修建時期要早于西陵區,該陵區所葬主要有兩類,一類是吐蕃王朝建立之前的先王,另一類是吐蕃王朝建立之后,夭折的王子和非正常死亡的贊普。就因此下結論說,東、西兩個陵區之間存在著等級差異,也是不嚴謹的:


(俯視西陵區)


(西陵區)

  1. 盡管吐蕃王朝建立后的大部分贊普都葬于西陵區,但東陵區同樣也葬了吐蕃王朝的赤祖德贊、貢松貢贊等贊普。值得一提的是,赤祖德贊在位期間勵精圖治,吐蕃國力強盛,其地位可比肩松贊干布;
  2. 西陵區除了松贊干布、芒松芒贊、赤德祖贊、赤松德贊、赤德松贊等五位贊普,陵墓封土規模超大以外,也存在一些封土規模較小的陵墓,如都松芒布支、牟尼贊普等贊普陵墓規模,反而比東陵區一些陵墓小;
  3. 東陵區葬了貢松貢贊、牟底贊普、赤祖德贊三位非正常死亡或早年夭折的贊普,而西陵區同樣葬了相同原因的牟尼贊普、絳察拉本王子、赤德松贊、朗達瑪、沃松等贊普或宗室,

與中原王朝歷代王陵一樣,藏王陵區也存在不同程度的被盜。吐蕃末代贊普,達瑪贊普被殺后,吐蕃分裂成沃松和云丹兩個政權,雙方進行了長達半個多世紀的內戰,最終,云丹陣營取得了勝利,

但云丹政權并沒有持續太久,云丹于西元787年去世后,中央政權失去了對地方的控制,吐蕃境內相繼發生了多起民眾叛亂,各地方有勢力的趁機做大,從而逐漸形成了沒廬氏、娘和囊氏、庫和納氏、蔡和許氏、尼和許氏五大地方性政權。為了擺脫財政上的窘境,這些政權開始對吐蕃王陵進行了瓜分和盜掘。


(吐蕃疆域圖)

經過學者嚴謹的論證,被認定松贊干布陵的西陵區1號陵,并沒有被盜。之所以松贊干布陵躲過一劫,有人認為沒廬、覺二氏忠于吐蕃王朝;還有人認為,與松贊干布陵封土內部安置佛殿有關,

如果說忠于吐蕃王朝,那又為何在民眾叛亂之時,沒廬、覺二氏自立門戶,建立割據勢力呢?至于第二種說法,也是不符合事實的,松贊干布執政時期,佛教剛剛興起,傳播和影響還相當有限,王陵內部安置有佛殿存疑。

綜合目前的考古成果,西陵區1號陵即松贊干布陵未被盜,而2號陵頂部存在直徑23米、深2.2米的大盜坑,可見該陵曾經被盜,只是不知道出于什么原因,并未完全盜完。由此或許可推斷,松贊干布陵未被盜,不是內部安置佛殿,也不是沒廬、覺二氏良心發現,可能是可能是因為沒廬、覺二氏族勢力遠離陵區,沒來得及動手,因此躲過一劫。


(松贊干布陵墻壁的遺跡)

1948年,義大利藏學家G·杜齊曾對藏王陵區進行過考察,在其所著《藏王墓考》一書中這樣描述松贊干布陵:“四方墓冢分成格,絲紙拌于泥土中,以此塑成英主像,載上木車踏歌舞,安放圣像于墓中,奇珍異寶充于格,此風從此盛于世,”

而藏族近代史家讓窮多結的描述,則頗具佛教色彩:“其大小有一箭之遙,其占地約擲石之遠,內中有五座神殿,此墓以其絢麗的裝飾而聞名,它的秘稱是穆日穆波,它的珍寶是分三次從全世界奉獻出來的:五種神圣的供品、五種林中的珍奇、五種人間的瑰寶。世界的真如創造生命,并給予眾生幸福…在它的內室,陳列著五種供物,在中央,鬼域被金剛頂鎮伏著,頂部是個各由十八腕尺長的柱子搭成的柱廊,它是由叫做白旃檀的檀香木料做成的。正中央是國王的御衣、各種不同的珍寶和無數珍貴的王冠。”

至于說松贊干布陵的“廬山真面目”,只能等待藏王陵考古工作的不斷深入了。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員
    暫無討論,說說你的看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