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居生活,冷暖自知,
一天晚上,你進浴室洗完澡后,發現浴室門怎么也打不開,被困在浴室的你沒帶行動電話,而你又是獨居,家人在千里之外,你有辦法讓自己逃出浴室嗎?
這不是密室逃脫的游戲背景,而是發生在北漂獨居女孩樂樂(化名)身上的真實故事,除夕夜本該是闔家團圓的日子,一個人就地過年的樂樂卻被困在浴室整整30個小時。
如果不是樓下同是北漂的鄰居聽到了樂樂的求救并伸出援手,樂樂想,大概要到初七上班曠工,單位才會發現她失蹤了,而她很可能早已經餓死在這不到兩平米的浴室里,
被鑿破的浴室門鎖。/《大陸新聞周刊》
在這孤立無援的“絕境”中,樂樂堅信自己能得救,沒有慌亂無措,而是冷靜思考如何求援,最后她獲救了,她將這個故事分享到朋友圈,希望獨居者都能從中獲得提醒,及早防備,別再遭遇同樣的“絕望30小時”,
然而,迎接她的不全是溫暖的關懷和問候,還有各種質疑和嘲諷。
在這個引發熱議的事件中,讓人覺得可怕的,不僅僅是獨居者的人身安全難以保障,大眾對女性獨居者的惡意、對陌生人求助的冷漠,真正地刺痛了每一個人。
幸好,質疑和嘲諷的聲音只占少數,更多網友表達出了關懷。
不是每一個獨居者,都懂得自救
被困浴室后,樂樂的求救措施,可謂獨居者都該學習的優秀范本,
發現浴室門打不開后,她先找出刮眉刀,沿著門的縫隙刮擦鎖舌,因為鎖舌相對來說比較脆弱,有較大的幾率能撬開,但門鎖還是紋絲不動。
緊接著,她拆下花灑,用花灑砸門,砸碎了玻璃后,她試圖通過門上的洞,擰動插在另一側鎖孔上的鑰匙。但她依然無法打開這扇門,
后來,她想到了智能音箱天貓精靈,只可惜這么智能的音箱,暫時還沒有報警求救的功能;她想到了路過門前的鄰居、隔三差五就來送快遞的小哥,但他們都不信任這位自稱身處險境、素未謀面的陌生人,轉身離去。
這位被困女孩的操作,和救援隊組長科普的自救方法如出一轍,
求救不成,她只能選擇“騷擾”,“畢竟人都是利己的,只有他們的生活被打擾,才會意識到要上來看看。”
她是四川人,學校在汶川地震后專門安排了防震減災的相關科普課程。她想起了課堂上學到的求生自救知識,拆下花灑,并用花灑敲擊浴室里的水管。
不堪噪聲騷擾的樓下鄰居,決定上樓看看,才解救了被困浴室30小時的樂樂。
敲擊下水管道,傳聲效果較好。
然而,就是這么冷靜、機智、教科書般的操作,依然引發了網友的質疑:“不就是一個門鎖,踹開不就行了,”“洗澡為什么不帶上行動電話?活該!”“早點結婚,找個伴就不會遇到這種事了,”
這次事件上熱搜后,樂樂甚至收到一個騷擾快遞,里面的一個紙條寫著:“我在看著你。”
獨居者進浴室洗澡,難道就不配鎖門嗎?樂樂有了男朋友、老公,就不會被反鎖在浴室了嗎?
遇到生命危險的時候,除了行動電話,獨居者就沒有別的求救方式了嗎?
被質疑的,不該是這個女孩的性格人緣、生活方式、婚戀狀況,而是千萬獨居者的人身安全保障是否到位。該檢討的,不是獨居者所選擇的生活方式,而是面對陌生人的求助,為何我們總是毫不猶豫地冷漠拒絕?
獨居者的生活,冷暖自知
獨居者的故事,沒少登上社會新聞的版面。
2021年2月,日本福島發生7.3級地震,首名遇難者為一名50多歲的長年獨居男性,因家人無法與他取得聯系,在地震發生10天后去該男子家中確認情況,才發現他被埋在家具下方,后被確認已因窒息死亡,
2020年9月,知名藝人黃鴻升被發現在家中死亡,據警方調查,黃鴻升的死因或是在浴室不慎滑倒后撞到頭部、從而引發突發性心肌梗塞,因為是獨居,所以他出現意外的時候,并沒有親友在身邊,錯過了最佳搶救時間,
豆瓣的“收尸互助”小組,為“孤寡人士”提供互助渠道。群組成員每日打卡,如有“缺勤”,則會到他們家中查看情況。
獨居意外死亡無人發現固然是極端情況,但獨居引發的許多難與人語、無法獨自克服的困難卻是真實存在的。
在《獨居女孩浴室求生三十小時》的文章留言里,很多獨居者也分享了自己曾經遭遇的孤立無援的“絕境”:
“我在洗澡時血壓驟降,直接體力不支倒在浴室,已經失去喊話的能力,行動電話在房里,不知道暈了幾個小時后才醒來,”
“想起有一次半夜急性腸胃炎,疼到幾乎暈厥了,我的貓舔我的臉,我掙扎著爬起來燒熱水,家里沒有藥。當時是凌晨3點,現在想起來都覺得那一夜就像一年。”
“自己一個人在家洗澡,洗完澡后發現門打不開了,行動電話也沒帶,最后一氣之下用腳踹開了門下方的百葉窗,從下面鉆了出來,萬幸自己瘦。”
不少獨居者會養貓作伴,只可惜喵星人無法拯救垂危的人類。/圖蟲創意
30年前,獨居者在大陸可能并不常見,但現在,隨著城市化的高速發展,獨自離開家鄉來到大城市尋找機會的年輕人越來越多,獨居者不再是“少數派”,
據民政部數據顯示,2018年大陸的單身成年人口高達2.4億人,其中超過7700萬成年人是獨居狀態。預計到2021年,這一數字會上升到9200萬人,
大陸即將迎來近 1 億的獨居者,他們的生命安全難道只能靠不離身的行動電話來保障嗎?
作為獨居者,除了沉浸在獨居的自由自在中,也要在人身安全問題上打醒十二分精神,防患于未然,
比如,學習相關求生自救知識,不至于在意外來臨時獨自手足無措;每天固定時間給父母或朋友報平安,一旦發生失聯情況,他們可以及時伸出援手;家中常備隨身報警器、防狼噴霧、抵門器等防身自救工具;與鄰里搞好關系,遇險時不至于孤立無援,
防撞擊門禁。防護自救工具有很多,但獨居者會不會提前做好準備?
對獨居的污名化,何時方休?
當然,沒有一種生活方式是毫無風險的,獨居不是意外發生的原因,也不該成為大眾隨意指摘、詆毀的緣由。
“一個人住,肯定是性格不好,和別人相處不來,”
“三十幾歲的老姑娘了,還一個人住,注定孤獨終老了。”
“總是一個人,也沒人說說話,不寂寞嗎?”
讓人感到意外的是,在獨居人口即將突破 1 億的今天,類似的聲音依然不絕于耳。
城市GDP與獨居數量圖,可見大城市的獨居者并不鮮見。/貝殼找房
事實上,絕大部分的獨居都是主動選擇,他們不僅不孤獨、不寂寞,甚至感到無比的自由、快樂;他們不僅不自閉、不抑郁,甚至比已婚人士更熱衷社交、身心也更為健康。
2020年9月,貝殼研究所聯合珍愛網發布了《90后獨居青年生活真相》,調查顯示:近八成90后有過獨居經歷,平均獨居時長2.2年。
其中,四成90后獨居青年(42.75%)表示自己“經常感到幸福”,而認為自己“經常感到孤獨”的獨居青年僅占兩成(26.15%),
整體而言,90后獨居生活的幸福感高于孤獨感,而且女性的獨居質量高于男性,“更加享受一個人獨居的狀態”,
將來有了購房能力,年輕人還是更希望購房獨居,
獨居生活自由自在、不受干擾,不用照顧、配合旁人的生活習慣,還享有獨立隱私和空間,不比伴侶生活中的柴米油鹽、雞飛狗跳省心嗎?不比父母親友滔滔不絕的“為你好”清凈嗎?
紐約大學部社會學教授艾里克·克里南伯格曾在其著作《單身社會》中明確地指出:“獨自生活的人更容易拜訪朋友或加入社會團體,他們更容易聚集或創建有生氣的、充滿活力的城市。”
絕大部分獨居者沒有性格缺陷、生活充實,他們不是找不到伴兒,只是更喜歡一個人待著,享受獨居的時光。
十七世紀的英國詩人約翰·堂恩曾寫道:“沒有誰能像一座孤島,在大海里獨居。”幸運的是,獨居者依然能在這個紛擾的世界里,擁有屬于自己的小小角落,
獨享生活閑逸的趣志,不應成為大眾對他們指指點點的理由。不把獨居和孤獨、危險劃上等號,是一個社會對獨居者最基本的尊重。
理解,從尊重不同開始,
[1]獨居女孩浴室求生三十小時丨極晝工作室
[2]《單身社會》丨艾里克·克里南伯格
要不要再版《魯賓遜漂流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