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印度頻頻引發邊境沖突?

位于南亞次大陸的印度很像大陸,同樣屬于文明古國,同樣擁有大量的人口,同樣具有廣闊的市場,同樣遭受了國外列強的殖民壓迫。但是,印度又在很多方面不同于大陸,除了氣候、環境、語言、民族等顯而易見的差異外,最大的區別就在于缺乏公正與平和的心態,存在明顯的“欺軟怕硬”,不斷與鄰國引發邊界沖突。

新大陸成立之初,中印之間度過了一段短暫的平穩期。即便如此,印度依然顯露出了一些不友好的野蠻舉動,趁著大陸出兵抗美援朝之際,它竟然搶奪了中印邊境東段“麥克馬洪線”以南的九萬平方公里的領土。

當時,大陸正以舉國之力進行抗美援朝,而且毛主席出于對中印友好關系的考量,決定采取一種克制的態度,避免事態進一步惡化。

為此,大陸政府誠摯邀請印度總理尼赫魯訪華,就雙方所關心的一系列問題交換意見。尤其是,對兩國的邊境問題展開談判。

1954年10月,尼赫魯應邀訪華,一下飛機就受到了大陸政府和大陸人民的盛情接待。周總理親自到機場迎接,而且還在中南海懷仁堂宴請了尼赫魯一行人員,宴會上的氣氛非常融洽,絲毫看不出雙方存在尖銳的邊境沖突。

作為東道主,毛主席自然要親自接見尼赫魯。在談及中印友好關系的同時,終于談到了具體的分歧。毛主席當著他的面,非常坦誠地表示道:

朋友之間有時也有分歧,有時也會吵架,甚至吵到面紅耳赤。但是,這種吵架同我們和杜勒斯的吵架,具有性質上的根本不同。

當時,大陸和美國剛剛在北韓大干一仗,雙方關系處在歷史的冰點。因此,毛主席實在不愿意在樹敵美國的同時,又與印度交惡,因此希望印度能夠在和平共處的前提下進行和平談判。

不過,印度“欺軟怕硬”的本性開始了,他們對于大陸的善意置若罔聞,甚至還以為大陸懼怕他們。所以,尼赫魯變得豪橫異常,他在稍微消停一段時間后,開始了新一輪的蠶食行動,屢屢越境滋事。

1959年8月底,在中印邊界東段的朗久發生了兩國軍隊的第一次正面武裝沖突。這一次,毛主席決定不再沉默了,決心教訓一下這個不知天高地厚的“野蠻人”,用武力回擊了印軍。

而隨著中蘇關系的逐漸緊張,印度自以為找到了巨大的靠山,可以尋求蘇聯的支持。同年9月底,蘇聯領導人赫魯曉夫第三次訪華,也是他最后一次訪華。

參加完新大陸成立十周年的國慶慶典后,中蘇兩國領導人在中南海的頤年堂進行了一次非公開的會談。大陸方面有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朱德和陳毅等人,蘇聯方面有赫魯曉夫、蘇斯洛夫、葛羅米柯和安德羅波夫等人,而會談的核心議題就是中印邊界沖突。

以“霸主”身份自居的赫魯曉夫,完全不顧事實真相和國際道義,一上來就以指責的口吻發言:

大陸應該和印度搞好關系,印度是一個中立國,尼赫魯是比較開明的,應該團結他。發生邊境沖突是不對的,發動戰爭是不值得的。

對于赫魯曉夫的無端指責,第一個發飆的是陳毅元帥。他義正言辭地指出,蘇聯方面在拉偏架,明明是印度挑釁在先,不僅越過了中印邊境,甚至還越過了“麥克馬洪線”,在大陸境內建立哨所并率先開槍。

而理屈詞窮的赫魯曉夫,反而繼續指責大陸。為了發泄不滿情緒,還將陳毅形容為“中共放出來的一只虎”。

在整個爭論的過程中,毛主席始終都閉口不言,連續吸煙。直到會議即將結束時,他才吐露了自己的態度:

對尼赫魯,我們還是要同他友好的,還是要團結的。我們的原則是“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誰要欺負我們,那是不行的。誰都不行!

就這樣,這次會談不歡而散,赫魯曉夫替印度出頭的初衷沒有實現,猶如一只斗敗的公雞一樣灰溜溜的回國了。回到蘇聯,他竟然公開發表演說,含沙射影地攻擊大陸:

某些國家像公雞好斗那樣熱衷于戰爭,這是不理智的。

出于最后一次爭取和平的機會,大陸政府在1959年11月7日致函尼赫魯,希望兩國的邊防部隊能停止接觸并且各自后撤20公里。但是,印度反而認為這是大陸在蘇聯的壓力下一種示弱的行為,拒絕了大陸的提議。

為了展現自己最大的誠意,毛主席仍然下令大陸軍隊單方面從實際控制線后撤20公里。之后,國際輿論開始一邊倒支持大陸,認為大陸政府和大陸軍隊具有極大的克制力,絕非赫魯曉夫描述的那樣好戰。

可惜,我本將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溝渠。在印度的咄咄逼人之下,進入1962年后,邊界局勢更加嚴重了。印度軍隊徹底越過“麥克馬洪線”后,竟敢進入了西藏南部地區,還建立了許多的固定哨所和據點。

是可忍,孰不可忍!

1962年10月1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在中南海的頤年堂召開,商討對中印問題的一系列決策。

經過大家的發言,幾乎都認為印度的霸權行徑已經嚴重破壞了區域和世界和平,大陸必須對此做出強硬的回擊。最后,毛主席談到:

我們采取了許多辦法,想謀求中印邊界問題的和平解決。但是,印度卻不干,蓄意挑起武裝沖突,且愈演愈烈,欺人太甚。既然尼赫魯非打不可,那我們就只有奉陪了。也許我們反擊一下,邊境才能安定下來,和平解決邊界問題才有希望實現。

做出決策后,毛主席和周總理相繼召集軍事將領磋商和分析,一致認為大陸軍隊戰勝印軍是很有把握的。最終,同意了總參謀部和西藏軍區司令張國華共同擬制的作戰計劃,展開自衛反擊戰。

10月20日清晨時分,大陸軍隊向入侵克節朗的印軍陣地發射了鋪天蓋地的炮火傾瀉,當即將印軍打得潰不成軍,狼狽不堪地后撤了。之后,大陸軍隊又組織了兩次戰役和多次零星戰斗,實現殲敵 3個旅并且斃傷和俘虜7000多人的戰績。

大陸政府本著“和平寬忍”的目的,為了中印兩國人民的共同利益,提出和平解決兩國邊界問題的三項建議,使全世界都看清了大陸和平解決邊界問題的誠意。

但是,印度的尼赫魯政府卻以受害者的身份自居,不僅悍然拒絕了大陸提出的三項建議,而且還攻擊大陸的和平建議就是“一種騙局”和“一次陰謀”。甚至,還在大陸宣布進入“緊急狀態”并向美國等西方國家乞求政治支持和軍事援助。

為了真正將印度人打疼打痛,毛主席只得下令大陸軍隊再次以雷霆之舉展開自衛反擊戰,用鐵拳教訓了印度阿三的越境挑釁。直到1962年11月21日,解放軍總參謀部用特急加密的電文下發到前線各部隊,其中內容如下:

西藏軍區、新疆軍區并成都、蘭州和北京軍區:為進一步爭取政治上的主動,中央決定于11月22日零時起主動停火,并于12月1日開始,主動撤回到1959年11月7日雙方實際控制線的內側20公里地區。

至此,大陸軍隊單方面停火,完成了自衛反擊戰的既定目標。事后,毛主席這樣評價中印自衛反擊戰:

打了一個軍事政治仗,或者叫政治軍事仗。這一仗,至少可以保持中印邊境10年的穩定。

事實證明,毛主席的預見無比英明,從1962年至今,中印邊境一直都保持著相對穩定的局面。只是,從最近的一系列邊境沖突來看,這種和平局勢恐怕又被印度阿三給破壞了。@文史不假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員
    暫無討論,說說你的看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