鱈魚如何引發英國與冰島的三次戰爭?


說起鱈魚,大家都不陌生。它肉質肥美、營養豐富,家常可以做成清蒸鱈魚、香煎鱈魚、麻辣鱈魚、紅燒鱈魚等多種菜肴,讓人一想起來便食指大動,


▲鱈魚及其常見烹飪方式

這種上等食材主要有大西洋鱈魚、太平洋鱈魚和格陵蘭鱈魚三類,分布海域分別對應大西洋北部、太平洋北部以及格陵蘭島海岸線,

而冰島,作為北大西洋的高緯度天然漁場,自然也是鱈魚的重要產地之一。這里出產的大西洋鱈魚深受歐洲,特別是英國消費者的喜愛,


▲藍色部分為盛產大西洋鱈魚海域

在許多英國人看來,鱈魚不僅是日常飲食中的必備食材,而且還具有一定的藥用價值——19世紀時,鱈魚肝油被證明能夠緩解肺結核、風濕病、營養不良等病痛。因此,英國一直以來都是冰島鱈魚的最大出口國。


▲鱈魚肝油的營養成分

按理說,一個供應商,一個消費者,一個有魚,一個想吃,英冰之間的合作應該是互利共贏、天衣無縫的才對,但事實卻并非如此,20世紀50至70年代,為了這些美味的鱈魚,英國與冰島之間共爆發了三次戰爭,史稱“鱈魚戰爭”,

因為英國人不僅想買來吃,還想撈來吃。


▲常見的鱈魚品種

一直以來,英國對包括鱈魚在內的各種魚類,需求量都非常巨大。

這并不僅僅是因為魚真的非常好吃,雖然就口腹之欲而言,營養美味又不易致胖的優勢,已經足以讓魚躋身為英國居民的永久性食譜。但英國人對魚的偏愛顯然不止于此——從精神信仰的角度來看,魚還擁有著一種特別的意義,


▲耶穌魚的標志。在希臘語中,魚這個單詞所包含的字母,可以被翻譯為“耶穌基督是神的兒子,是我們的救主”

圣經與西方的宗教作品中,曾出現過許多與魚有關的內容,比如“五餅二魚”的記述等等,這是因為魚在基督教的文化中,是很重要的象征物——耶穌被稱作漁夫,他的信徒則是魚,因此魚可以代表門徒信念,預表救恩,

基督教徒們相信,食魚能夠體現對耶穌的效仿和崇敬,也意味著他們將被耶穌及其使徒拯救,于是在基督世界中,食魚漸漸演變成了帶有宗教意味的飲食習慣。


▲在許多版本的畫作《最后的晚餐》中,都有魚這道菜肴

同時,魚也是基督教齋戒的官方指定合作肉類,它作為一種低脂肪的冷血動物,能夠很好地順應忍耐、克制、自律、反思的需要,在長達數月的齋戒期間,所有可能會刺激“欲”的肉類都不能被食用,只有魚是受到認可的替代品。

等到西元16世紀,英國議會甚至推出了“食魚日”,規定四旬齋和每周的周三、周五、周六都不能吃肉,必須吃魚,否則將會被處罰金3磅或者監禁3個月,

雖然這條法令推出后,貴族和平民多有抗議和違反,但執法者始終剛正不阿,于是在政府的高度重視下,英國總體還是形成了一種全民吃魚的氛圍。


▲關于星期五魚的宣傳圖,因為耶穌在星期五受難,所以基督教徒們認為星期五是一個重要的贖罪日,需要齋戒,其實許多國家都有禮拜五晚餐吃魚的習慣

當然,英國政府如此鼓勵食魚,可不單純是為了把魚吃成自己的代表性美食。

1563年推出的關于“食魚日”的法規中明確寫道,之所以命令吃魚,是為了增加漁民和水手、恢復港口城市和航海政治,也就是說,魚已經從信仰魚進化成工具魚,被用來刺激漁業發展,進而帶動航海業進步,最終提升海上軍事力量,

事實證明,這類措施是有效的,居高不下的魚類消費需求,加上人口增長的刺激和自然資源的支持,都不斷推動著英國海洋漁業的興盛,以及海洋經濟的繁榮,


▲1555年,漁民們用木船捕魚的場景

以英國西南部的康沃爾郡,以及大雅茅斯地區為例:

前者擁有“上天恩賜”的優越地理位置,曾是英國最大的魚類加工處理基地,在漁業貿易中扮演著不可替代的角色。后者則是中世紀最重要的漁業中心之一,那里的漁民每年都會出海兩次,前往冰島附近的海域捕撈鱈魚,生產的魚制品遍銷歐洲。


▲停泊、吞吐著許多漁船的大雅茅斯港口

大約在中世紀前后,英國便已經成長為西歐著名的漁業強國,

漁業貿易不僅為英國創造了非常可觀的商業利潤,也帶動著整個造船業的水漲船高,據說在都鐸時期的英國,想要買到一艘排水量超過80噸的漁船,經常需要等上三年的時間,

而與此同時,造船業的發展又推動了技術的革新,使越來越多的造船廠能夠造出優質的戰艦,從而為海軍提供了有力的保證…

看到如此多的好處,也就不難理解為什么英國會“沖冠一怒為了魚”了,只要有人想斷它的財路,沖突就是難以避免的,不為了鱈魚,也會為了扇貝。


▲英國漁民船艙中儲存大量鱈魚干,直接到歐洲大陸沿海販賣

對于遙遠在大陸之外的冰島來說,魚幾乎就是它的全部。

冰島,國如其名,是一個位于北大西洋中部的、非常寒冷的島國。這片神秘的土地上充斥著大面積的礫石與砂原,另外還有約12%的面積是冰川,約10%的面積是新生的熔巖,只分別有1%的面積是樺樹林區和可耕作的土地。


▲冰島,擁有著異常美麗的風景,以及難以耕耘的土地

這里的資源很是貧瘠,雖然畜牧業還比較發達,但是糧食完全不能自給,絕大多數工業品也都依賴進口。因此在較長的一段時間內,冰島都在溫飽線上掙扎,

不過幸運的是,上帝關上了農業的門,又為冰島打開了另一扇漁業的窗。


▲十九世紀的冰島漁船


▲十九世紀冰島漁夫的小屋

冰島附近的海域,是北大西洋暖流和東格陵蘭寒流的交匯之處,自然環境非常適合海洋浮游生物的繁衍和生長,因此帶來了豐富的漁業資源。


▲冰島附近海域的洋流示意圖。在寒暖流交匯的地方,密度的差異會使海水發生垂直方向的攪動,從而把營養物質帶到海水表面,實現營養物質→浮游生物→魚類的食物供應

據20世紀的數據顯示,國土面積只有10萬平方公里的冰島,擁有著超過75萬平方公里的漁場。這些漁場每年都可以提供100多萬噸的漁獲量,以進行加工和貿易,最終為冰島換回50%以上的外匯收入以及70%左右的商品出口額,

靠海吃海,當把目光轉向海洋后,冰島很快依靠著豐富的漁業資源,從落后的農業國轉變為生活水平極高的發達國家,甚至一度成為世界上最富裕的國家之一,

▲冰島主要的漁(魚)業(蝦)資(蟹)源(螺)圖例

所以,如果說魚對英國來說是財路,那么對冰島來說就是生路。不管是誰想動冰島的魚、想動冰島的未來之王,不管對方有多強大,冰島都絕對不會坐以待斃。

而鱈魚,正是冰島最重要的捕撈魚種之一。

生活在北大西洋大陸架海域的鱈魚,以其他魚類和無脊椎動物為食。它們食量大、生長快,還喜歡集群性洄游,因此易于捕撈。


▲鱈魚的產卵地,以及幼、成年魚的行動軌跡圖

與此同時,鱈魚的市場也十分廣闊,一方面,鱈魚刺少,肉質又細嫩,很適合用來腌制鱈魚干,在冰柜還沒有誕生的年代,不易腐敗的特性為鱈魚的長途販運創造了有利條件。

另一方面,鱈魚不僅便宜,還擁有著非常高的蛋白質含量,能夠為中世紀時處在饑餓和貧困中的歐洲人,提供必要的營養和活下去的希望,

另外,像英國那樣因為口腹之欲、精神信仰甚至政策規定,而特別偏愛吃魚的國家,對鱈魚的需求量也是尤為巨大的,比如英國那道不是國菜,卻勝似國菜的著名大眾美食炸魚薯條,就大多是用各類鱈魚做成的。


▲炸魚薯條配豌豆泥及塔塔醬

因此在很長一段時間里,鱈魚甚至被許多歐洲國家視為戰略資源,稱作中世紀的石油,當時英文里的“fish”這個詞,如果不作特別說明的話,就用來指代鱈魚;而在冰島,鱈魚這個詞就代表財富和金錢,魚的腥氣也被描述為“錢的香氣”。


▲剛剛背井離鄉、港口上岸的各種新鮮魚類

大約從中世紀末開始,越來越多的歐洲國家加入到了捕撈鱈魚的行列中,并逐漸把它發展成了一種產業。但不管是鱈魚還是別的魚,蛋糕都只有有限大的一塊,其他國家的進入必然會引起對資源和特權的爭搶,

到了近代,隨著捕撈技術的進步和捕撈能力的提升,數以億計的鱈魚、鯡魚、鯖魚被做成了魚干、魚糜、魚罐頭,雖然盤中餐很好吃,但過度捕撈帶來的不良影響也更加凸顯,各國之間關于漁業資源的矛盾進一步激化了,


▲英國漁民在船上就開始腌制鱈魚干

其實鱈魚也不是一開始就成為戰爭的導火索的,在很久以前,它也曾是滅火器。

16世紀時有一個有趣的故事,瓦洛阿家族和哈布斯堡家族發生了戰爭,雙方正打得如火如荼的時候,鱈魚的漁汛期到了,于是雙方一致決定罷戰,各自回家捕魚去了,

那時魚量還綽綽有余,不像漁業資源漸漸枯竭以后,就算雙方愿意停止戰爭、回家捕魚,也會在捕魚過程中為了搶奪更多的漁獲而重新開戰,

轉折發生在二戰結束后的20世紀中期。那時歐洲各國的傳統漁業已經恢復,集捕魚、加工、提煉和處理為一體的現代化捕魚船也開始普及和大量使用,于是捕撈作業越來越密集,鱈魚的數量也隨之迅速減少。


▲20世紀后半葉的木質拖網漁船模型


▲20世紀的拖網漁船

1950年,為了保衛鱈魚資源,冰島宣布將距離海岸線4海里以內的海域為禁漁性領海,所有外國船只不得擅入,英國的漁船也被趕出了傳統捕魚區。

這比較像是一次試探,盡管英國人很快對此表示了不滿和抗議,并關閉了冰島漁產品的進口通道,但由于冰島政府采取充耳不聞策略,再加上歐洲經合組織的介入,英國人很快偃旗息鼓,被迫接受了作為“開端”的四海里,

而有了4海里,自然就會有12海里、50海里甚至200海里。


▲冰島逐漸擴大的專屬捕魚區

當焦慮的冰島人發現4海里的禁漁性領海并沒有解決問題,鱈魚的捕撈量仍然在持續下滑時,他們決定繼續擴大這個距離,并拒絕所有的磋商方案,

1958年提出的12海里專屬海域對應著第一次鱈魚戰爭。當時首先作出反應的是英國的漁業利益集團,他們很快向英國政府施壓,督促政府派出37艘戰艦以保護本國的漁船,英冰之間的漁業爭端自此升級為武裝沖突。



▲鱈魚引發的英冰戰爭

雖然當時的英國較冰島強大許多,但由于冰島目標明確、立場堅定,英國的艦隊反而在炮火中落于下風、損失慘重。


▲冰島雷神海岸警衛隊的船只

在冰島船只的橫沖直撞下,幾乎無法實現漁船保護的英國政府不得不決定撤軍,并申請談判。最終,英國收回了所有的反對意見,但被允許在三年內分期撤出12海里的專屬漁區。

事情到這里才剛剛開始,在接下來的1971年,冰島再次將專屬漁區的范圍擴大到了50海里,并為此準備了特殊武器——一種專門用來破壞拖網漁船的拖網的刀具,

他們為所有的海岸警衛隊船都配備了這種“尖銳爪子”,只要靠近拖網漁船,就可以通過割斷釣線來實現船網分離,打擊侵入禁漁區的他國漁船。


▲冰島在鱈魚戰爭中使用的特殊武器


▲特殊武器的工作原理

其實這算是一種無差別攻擊,并沒有專門針對英國的意思,但在所有面臨“失網危機”的漁船中,英國的反應又是最強烈的。據統計,在長達一年的斗爭中,冰島共截獲了漁網84張,其中69張都屬于英國。

英國人當然咽不下這口氣,第二次鱈魚戰爭隨之爆發,

在這一次沖突中,雙方依然盡可能避免出現真正的人員傷亡,于是海域上就出現了有趣的一幕:曾經參與過二戰的英國皇家海軍護衛艦,以及維京海盜的后人、一切為了命根魚的冰島船只開起了“碰碰船”,雖然撞擊一直在發生,但總會有空歇的時間讓雙方的“傷船”回母港接受修理,


▲英國皇家海軍護衛艦與冰島海岸警衛隊的奧丁號相撞

而這個如同“玩游戲”的戰爭過程,也很應景的有一個“耍賴式”的結局——冰島以與英國斷交、退出北約、趕走駐冰島的美軍為威脅,成功使北約和美國意識到了事情的嚴重性,并向英國施加壓力,

在兩位惹不起的大佬的注視下,英國只好又一次退讓,承認了50海里的漁區,冰島則又一次得到了它想要的結果,

第三次,也就是最后一次鱈魚戰爭發生在1974年,冰島又雙擴大專屬捕魚區至200海里,都快被氣到麻木的英國漁業利益相關者們也又雙表示了強烈不滿,

值得注意的是,比起急得跳腳的利益相關者,英國政府可以說是比較冷靜了,在三次鱈魚戰爭中,不管出于順應時局還是息事寧人的目的,英國政府的態度都相對被動而消極,不然也不會在斗爭中一再談判,又在談判中一再妥協,

1976年,在北約和美國的又一次共同施壓下,英國最終還是向200海里低了頭讓了步。


▲如今的、英國附近海域的捕魚范圍劃分

自此,英國這個傳統的漁業大國,徹底喪失了擁有570年捕魚歷史的傳統漁區,而視魚如命的冰島,則享有了200海里的海洋專屬經濟區,繼續快樂地捕撈、加工、出口各式各樣的海洋魚類,并不斷積累著財富,


▲冰島的漁業及其可持續性發展報表

不過仁義不成買賣在,雖然仗也敗了、權也沒了,但魚還是要吃的。鱈魚戰爭結束后,英國又重新成為冰島鱈魚的重要消費者。一直到2015年,西班牙才取代了英國,成為冰島鱈魚的最大出口市場,但就出口額來說,英國依然位列第一。

2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員
  1. 英國的巡邏艦主炮就一個25mm大毒蛇,周邊都是文明人不好意思重火力。當然自媒體嘴里就是江河日下。

  2. 真紳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