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九子奪嫡”是清代康熙帝晚年最為頭疼的一件事,也是清王朝早期皇族最大的一次動蕩,除了我們熟悉的皇四子派,皇八子派和太子派之外,其實還有皇長子派,其核心人物就是庶出的皇長子胤褆(tí),
看過《雍正王朝》這部劇的朋友都知道,在劇中胤褆的人設并不是太好,急功近利且薄情寡義,早早地就被排斥在了繼承人之外,但作為康熙帝最年長的一位皇子,歷史上的他真的如此不堪嗎?
一、真實的皇長子,文武雙全
作為康熙帝最早的兒子,他不僅年齡最大,而且立下的功勞還真不少。根據《清史稿》等官修史料來看,早在康熙帝的其他兒子都還沒有長大成材的時候,作為皇長子的胤褆就已經立下了顯赫的功績,
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他作為裕親王的副將,跟隨康熙帝踏上了遠征噶爾丹的征途;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他再次跟隨御駕遠征;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他奉旨巡視永定河一段的水務工程,并且擔任工程總管,等等。
雖然皇子奉命外出在清朝已是慣例,也帶有形式色彩,但不得不說,能上戰場能監管河務,沒點真本事是不行的,何況作為皇長子,康熙帝對他的教育和要求也一定不會低,
清朝初期著名的外國傳教士白晉曾在作品《康熙帝傳》中曾經評價過胤褆:
“他是皇帝非常喜愛的孩子,可愛伶俐的美男子,且才華出眾,兼具有各種大陸的傳統美德,”
其實縱觀康熙中后期那段歷史,在所謂“九子奪嫡”事件徹底爆發之前,他和弟弟胤礽(réng)之間的儲位之爭就已經拉開了序幕,胤礽的身份大家都知道,如果胤褆沒點本事,相當不堪,他拿什么去對抗呢?
二、儲位之爭失敗,削爵圈禁
歷史上真實的皇長子胤褆,應該像傳教士白晉曾所說的那樣,無論是個人能力,還是外在條件,都是不錯的,最起碼是有儲位競爭力的。因此在胤礽第一次被康熙帝罷黜的時候,才會有很多人認為胤褆的機會來了,他自己也開始蠢蠢欲動,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九月,也就是康熙帝下旨廢除太子名位的時候,胤褆向父皇上疏了,說了什么呢?
其實這段事情正如《雍正王朝》中描述的一樣,皇長子胤褆上疏建議父親誅殺掉胤礽,原因是胤礽的品行和所作所為簡直是人神共憤,天地不容,本就應該誅殺,而且他還非常“好心”地做了提示:如果父皇真的有這個打算,根本就不用自己動手,
可就在這個時候,身為皇三子的胤祉(zhǐ)卻揭發了皇長子和太子一些不為人知的罪行,這一次及時的“補刀”讓胤褆猝不及防。康熙帝龍顏大怒,下令將皇長子胤褆削爵圈禁。就這樣,胤褆開始了一生中最漫長的圈禁生活,一直到雍正十二年(1734年)的時候才去世,前后歷時長達26年之久,
三、圈禁生活怎么樣?無聊!
人的一生沒有幾個26年,何況還是人均壽命不高的清王朝。那么,胤褆的圈禁生活過得如何呢?其實就是倆字:無聊!為什么這樣說呢?我們看一組統計數字就知道了,胤褆一生一共養育了15個兒子外加14個女兒,也就是有29位子嗣后代。
在這些孩子中,出生于康熙四十七年之后的有女兒9位、兒子11位,合計20位子女,也就是說自從被圈禁之后,他就有20個孩子相繼出生,最小的一個兒子是在他去世前兩年誕下的。要知道,那個時候胤褆已然是61歲高齡了。為什么一個年輕有為的皇長子,會淪落到只知道生孩子呢?
歸根結底,自己的能力和不斷的表現都沒抵得上自己庶出的身份,這個身份給胤褆帶來的負面影響是巨大的。從一開始在明珠支持下和胤礽展開斗爭未能取勝,到后來一眾弟弟崛起,自己勝算降低,胤褆始終沒能找到合適的機會。
而且他也不明白父親的真實意圖,不知道如何用正確的手段去為自己爭取利益,好不容易找到切入點了,結果給自己帶來了滅頂之災,這樣的苦悶心情可想而知。
結語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也就是這個偉大皇帝生命的最后一刻,他留下了一句:皇長子性行不順,依前拘囚,豐其衣食,以終其身,這不僅斬斷了胤褆最后的希望,也讓胤褆看到了一個帝王的冷血,此時的胤褆想必是痛苦和無奈的,從此也就過上了行尸走肉般的生活。俗話說:“最是無情帝王家”,在胤褆身上還真是如此,
圖片來源于網路,若有侵權,請聯系作者刪除!
玄燁,胤禛,弘歷,三個誤我華夏的臭 韃 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