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專業還是博流量?復盤綜N代「演員」的求新之路

作者 / 清一

《我就是演員3》收官之日,“星鉆總冠軍”潘斌龍寫下千字感謝長文,并配圖“我這條命是用來工作的,歡迎隨時找我”,樸素的愿望,令人動容,

出道多年,從聲名欠奉的搞笑喜劇咖到上星節目里的多面演員,這條“爹爹撞撞”的奪冠之路上,潘斌龍身上有對演戲的虔誠與敬畏,有普通人的接地氣和煙火氣,他讓大眾感受到了真正的演員魅力,


除了總冠軍的光彩獎賞,節目還頒發了四個“X之星”對表現優異的演員以肯定——“驚喜之星”馬嘉祺,“潛力之星”謝可寅,“突破之星”包貝爾,“光彩之星”王霏霏,無論他們之前身負何種標簽,何種困境,在《我就是演員3》,都收獲了作為演員的真金淬煉。

作為首創演技競演的N代綜藝,《我就是演員3》做到了給實力演員以流量,對演員二字以尊重。同時,面臨N代內容續航問題,節目的求新求變舉措在大眾輿論層面也引發了一些爭端和非議。

「演員」收官,價值幾何?

給“優等生”被看見的機會,給“后進生”以增長空間

總決賽上,憑借在改編版《摩天大樓》里溫良慈父和變態瘋子間的無縫切換,以及給予兩極端角色設計諸多細節支撐人物,潘斌龍拿下《我就是演員3》總冠軍,實至名歸。

外界認知中,他一直是那個默默無聞的喜劇配角,但沒想到正經演起小人物來這么讓人信服,有實力但缺少曝光,而《我就是演員3》就讓潘斌龍這般不知名的演技派演員在聚光燈下脫穎而出。

也如包貝爾、小沈陽、王自健、許君聰身上的喜劇標簽明顯,對于某種類型角色的演員,節目也重在讓觀眾發現演員豐富的可塑性。


新任“還珠格格”,產后待復工的李晟也需要更多展示和被認可的機會,從《浮城謎事》到《撞車》《長夜》,她也通過節目讓大眾看到了一名成熟女演員更多塑造角色的可能性,

對于這些演技日臻成熟的腰部演員,他們缺少的是被看見的機會以及亟需打破“不紅枷鎖”。而《演員3》則把發聲筒交給實力派,同時演員經多次調教、錘煉,節目更是一個促進其能力提升的跳板,提供舞臺讓真演員得到真金淬煉,重綻光芒。

給“優等生”更多被看見的機會,同時也給“后進生”以成長空間。《我就是演員3》中,盛一倫在《驢得水》劇目排演之前還是不會吵架的“好好先生”,現場表演時就已經是全情投入、難以從哭泣中抽身的癡情者了;

姜潮從第一期“全國人民都知道我不會演戲”蛻變成《我和我的人質》《長夜》中那個對角色有理解,有投入,能讓觀眾共情的演員;

王霏霏從女團歌手跨界而來,《受益人》里,她還是那個忘拉窗簾、無謂的神態和小動作頻繁的女主播,之后經過專業表演訓練,成為《娜娜》中一路逆襲的女王級歌手,把角色前后的心理狀態和人物性格拿捏得很準確,終獲“職業演員”的肯定。


這些演員們經由節目中專業影視人的“正骨”,脫胎換骨,煥發新生,演技得到肉眼可見的提升。

而流量演員也不等于沒有演技的演員。選秀、愛豆出身的馬嘉祺、謝可寅、張藝凡、李汶翰等都獲得了表演專業教學的機會,節目呈現了他們對“演員”二字的誠懇態度,以及演員道路上天賦和努力的綜合加成作用,

每類演員的生存困境各異,需要打破的桎梏不同,流量藝人要摘掉流量偏見的帽子,重新塑型;生存空間逼仄的腰部演員要擺脫邊緣化困境;類型化演員亟需呈現演技多面性,而在《我就是演員3》,演技則是正名的唯一武器。


誠如潘斌龍所言,“雖然是比賽,但是很少有機會能像現在這樣的情況,這里像一個大課堂,每個演員都帶著疑惑和病灶來找老師傅回課,找病根兒,為的就是自我突破,突破不是在此刻,而是在之后很長的職業生涯中。”

汲汲對演員行業生態的揭示扶正

不僅多個維度展示演員的成長可能,表演之外,《我就是演員3》更聚焦演員行業生態,從多個側面揭露演員行業的真實,

如,借由《新喜劇之王》,謝可寅說起自己當初被輕視的經歷,試戲成功卻被指“不值錢”;長相不出挑,資料曾被扔進垃圾桶的潘斌龍無奈從劇組副導演開始影視夢,卻被當作導演的一只“獵犬”。


臺下滿懷感慨的表演指導郝蕾也直言曾有一模一樣的經歷,并呼吁,“我想通過這樣一個作品,通過我們的節目,能讓觀眾們、媒體們,一切不了解演員這個行當的人,能夠正視我們。”

以及,關于突然爆紅的“流量”代替不了“演技”的現象,盛一倫自曝《太子妃升職記》后除了制片人欽點外,接不到其他戲;李汶翰因為“軋戲”、“軋綜”根本沒有時間提高自己的演技,導師勸他少接戲而需沉下心來感受生活,

關于特定類型演員的轉型問題,喜劇演員王自健、小沈陽、潘斌龍等人都飽受這種標簽困擾;還有《仁醫》片段播出后,導演張紀中指出行業中一些演員因過分在意個人形象,而不為角色做造型犧牲,不扮丑角等態度浮躁的問題,

回顧整季,從節目開始對演戲“努力or天賦”的探討,亦或是對于演員自身演戲態度的剖析,如接不到好角色、因一部戲走紅后陷入多年沉寂、30+女明星面臨的生存困境、職業周期短、轉型難等種種,甚至為求曝光同期參與多檔節目的“尬戲”問題,都直擊行業痛點,也讓場外觀眾更為理智地看待演員行業,


而在每一期競演片段出爐的前、中、后,導師們與演員通過排練、輔導、匯演以及劇目之后考核官與演員們的交流反饋,為以上述問題作出自己的注解,當下市場上,很難如此直觀地看到演員與指導老師將映照在作品中的“行業真實”切實進行探討分析。從發現問題開始,他們用自身經歷與經驗各抒己見,不斷梳理問題、解決問題,于行業而言,這些問題的探討也更具思辨性和指導意義,


《演員3》施行節目的“功能”性,并整季持續推行。通過導師們的言傳身教、正向引導,演員們聽取意見突破自身瓶頸與迷茫,喚醒他們對于演藝事業的熱愛,更加明確自己的問題與未來方向,這就是《我就是演員3》帶給這些演員們的改變,也讓更多觀眾通過節目引發思考。

專業化還是邊角料?綜N代內容/營銷之困

N季綜藝本就面臨內容乏力,創新難的問題,《我就是演員3》也在有意改變這種狀態和瓶頸:

加入更為貼合當下市場背景的賽制和更具話題性的藝人,使得“流量”明星占據了嘉賓名額的半壁江山;


引入角色豐富多元的導師團隊——囊括實力演員章子怡、郝蕾、張頌文等五位表演指導,導演陸川、制片人兼影視公司掌門人王中磊、制片人張紀中。導師身份從影視行業不同角度和角色出發,讓節目同時兼具表演思維、故事思維和商業思維。




在后半程的戰隊呈現上,演技考核官章子怡、導演考核官陸川、制片人考核官王中磊,涵蓋了一部影視作品成型并決定成色的三個維度,搭配以郝蕾、張頌文為代表的實踐派+學院理論派組成表演指導團,他們站在各自立場輸出的觀點對演員和影視行業均有思考價值,使得節目更加追求內容的專業度和話題熱度。

而從營銷結果上看來,這檔走過4年的資深老牌演技競演類綜藝,絕不想在“流量”面前認輸,

節目中,導師們用同理心對演員循循善誘,表演指導喜惡鮮明提出懇切建議,由此構建出“教學”氛圍濃厚的場域,保持住了節目的專業性,但《我就是演員3》在大眾輿論場上被熱議最多的,側重于導師/演員金句表達觀點、對流量明星的評價,以及一些偏八卦、邊角料的陳年細碎,而少見表演或者演員行業專業領域的問題探討,


比如,從盛一倫哭述“自己已經涼透了”、張檬直言后悔整容微博公開道歉劉雨欣、淚如雨下的李夢回應《白鹿原》換角風波、王自健述說患抑郁癥的艱辛歷程、小沈陽與妻子沈春陽在臺上惺惺相惜引導師落淚等等等,整季近100個熱搜高掛微博賺足熱度,以至節目話題度明顯高于口碑。

押注于流量,不知是為營銷的“不安全感”抑或是“偷懶”,每一期節目的輿論熱點大都不在演技探討和作品本身上,反倒是一些演員自身的八卦,或是評委的場外故事更為人津津樂道,

作為N季綜藝,《我就是演員3》客觀上被場外因素牽扯過多,也經歷了太多不可控的波折,理解節目組求新求變的苦衷,但對一個演技競演類節目來說,選手們過度賣慘、求曝光會降低觀眾對節目專業性的關注,從而偏離節目立意,

從《演員的誕生》到《我就是演員3》,只能說,為了更好的大眾口碑,創新任重道遠,孜孜以求好內容的初心終不能忘,

2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員
  1. 這么多綜藝看不過來了

  2. 綜藝不分國界,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