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楊濤
在大陸互聯網的發展歷史中,創業者和金融人才的結合往往能夠產生奇妙的化學反應,
一種是雪中送炭。20多年前,臺灣人蔡崇信棄高薪、千里入杭州,投入馬云懷抱,搞定關鍵的救命融資,“挽大廈之將傾”,于是,才有了今天阿里巴巴的故事。
另一種是錦上添花。17年前,香港人劉熾平出走高盛,在深圳灣大橋的這頭,開始和馬化騰共舞,從此,騰訊腳踩YouMeLive游戲,拳打百度廣告,時不時攪一下阿里電商的渾水,在“資本+流量”的驅動下開啟了全新的篇章,
在這種歷史鋪墊下,當7年前,柳青從高盛亞洲董事總經理的位置上投入滴滴懷抱的時候,包括程維在內的每一個人都是有期待的,渴望發生阿里和騰訊故事的翻版,但是故事似乎進行的并不如想象順利。
當然,除了對于出身金融的個體的歡迎與接納,大陸互聯網在過去這七八年里也對金融業務產生了極大的好感,支付寶和微信幾乎壟斷了私人業務的移動支付,百度、360、美團、頭條、愛奇藝……只要有流量都可以從金融業務里面掘一桶金,
顯然,在這場整個互聯網的金融夢里面,坐擁4.8億用戶的滴滴當然不愿意錯過。
2020年12月,滴滴打車低調上線了一款消費產品—滴滴月付,其產品邏輯和支付寶花唄、京東白條以及美團月付一樣,都是圍繞著自身產品的核心消費場景展開的,只為打車場景服務,
滴滴在金融領域的布局,其實最早可以追溯到2015年,只不過在2017年之前,滴滴涉及的都是保險業務。從2017年開始,滴滴進行了密集的金融牌照布局。
首先是2017年8月,滴滴在重慶注冊了重慶市西岸小額貸款有限公司,擁有了第一塊小貸牌照。
接著同年12月18日,上市公司高鴻股份突然公告稱,央行已同意一九付變更主要出資人,由高陽捷迅將一九付100%股份轉讓給新增出資人上海時園科技有限公司,此次股權轉讓的交易價款確定為人民幣三億元。根據工商資料顯示,滴滴出行科技有限公司為后者唯一股東。
隨后的2018年,已經手握支付和小貸牌照的滴滴宣布進行業務調整,將金融部門升級為金融業務部,與其他三個業務部門(出行服務、國際業務、云計算業務)并列,同時還組建了上百人的團隊并且還將滴滴公司副總裁卓越調任為金融事業部總經理。由此看來,金融業務似乎成為了滴滴的戰略級定位,
同年4月,滴滴金融推出了旗下第一款消費信貸產品“滴水貸”。這是滴滴半自營半導流的產品,其合作的第三方金融機構有招聯金融、馬上金融等。
在這系列緊鑼密鼓的動作之后,滴滴的金融業務已經初具模樣,但是,橫向對比其他公司來看,它的產品和業績增長還是稍顯遜色,
以美團為例,2017年8月成立的美團金融,其金融產品從最早的“美團生活費”已逐步發展成現在的“借錢”和“美團信用卡”兩大借貸產品。除此之外,還有生意貸、美團卡以及信用卡專區。
相關數據表示,截至2020年3月底,美團“生意貸”已累計發放貸款超380億元,9月,整個美團生態金融管理資產已經突破1000億元。而滴滴的消費信貸產品規模并不高,目前“滴水貸”在貸余額不到200億元,360金融的在貸余額超600億元,小米小貸的消費貸余額約為258.7億元,
在滴滴金融APP的布局中,信貸產品的入口只有“滴水貸”、“桔惠寶”還有“車主融資”,其中“桔惠寶”還有“車主融資”分別是和上海銀行以及灃邦租賃合作的項目。同時出現在一級界面的除了傳統的保險業務(百萬醫療、大病互助)就只剩下了話費充值和普通存款業務以及一個增加用戶粘度的天天有獎(每天簽到領獎),
不難發現,滴滴金融不管是在產品的豐富度還是貸款規模上,和其他同業公司比還是有著不小的差距,
盡管已擁有財險、小貸、支付等資質,滴滴仍然缺少消費金融、銀行等關鍵性牌照。而處于同一梯隊的360金融、美團金融和小米金融等都直接或者間接地拿到了消費金融牌照。
加上去年剛下發的網路小貸新規征求意見稿,整個助貸市場的牌照問題直接暴露出來了。只擁有地方性的小貸牌照卻面向全國展業的平臺,在之后的監管處境中只會越來越難,
如果說缺少關鍵的牌照是滴滴金融發展受阻的原因之一,那么使用場景的單一則是滴滴金融面臨的最大問題,出行是用戶使用滴滴的唯一場景,和其他平臺對比,它顯得十分單薄。滴滴金融費盡心思也只能在支付車費這一場景上玩花樣,而美團這樣的綜合生活服務平臺卻能輕而易舉地完成多種支付場景的組合,
擁有4.8億用戶的龐大數據量的滴滴,數據維度卻不太豐富,缺乏消費類的關鍵數據,這恰恰是金融風控模型的重頭,對司機端來說,滴滴平臺掌握著司機的收入情況,這一客群的風控壓力較小,對于乘客端來說,滴滴掌握了許多用戶的位置資訊,可以分析出用戶大致的職業和家庭狀況,但是這些數據緯度的單一的,很難通過這些數據來確定用戶的使用需求,在吸引用戶借款上難以保證粘性,而且單一的出行場景也很難和生活服務以及電商相抗衡。
美團有個T字型戰略被經常提及,所謂“T字戰略”就是指“構造一個具體的業務平臺,圍繞著平臺中最具有價值的業務,通過不斷地探索從而找到新的有價值的業務,”
對于美團而言,它的橫向就是核心業務外賣和團購,而縱向就是由此衍生出來的票務、酒店甚至于打車,這引得外界對于“美團的邊界到底在哪里”這個問題產生了大量討論,
而滴滴的情況卻恰好相反。美團看不到邊界,滴滴卻看不到增量到底在哪里,
在出征外賣市場折戟后,滴滴這兩年開始發展橙心優選,期待通過社區團購的火熱幫滴滴突破新出行的邊界,帶來新的想象空間,這也是滴滴CEO程維對于橙心優選的期待,“滴滴對橙心優選的投入不設上限,全力拿下市場第一名。”
2020年4月,滴滴派出總部人員去到成都組建團隊,次月橙心優選成立,6月橙心優選小程式開始上線運營。7月30日,日單量突破10萬單;9月25日,橙心優選APP上線;9月28日,全國日單量超過280萬。
上線不到五個月,橙心優選的發展就已經得到了管理層的認可。2020年雙11期間,橙心優選日單量突破了1000萬,其CEO陳汀還在朋友圈公開曬單,
同時,管理層對橙心優選的信心也來源于橙心優選遠比其他競爭對手更先進入賽道,美團直到7月初才成立了優選事業部,正式進入社區電商賽道,拼多多于8月份加入戰局,在武漢、南昌等地上線多多買菜,9月中旬,阿里旗下的盒馬才成立盒馬優選事業部,11月在武漢正式開團。
在這個賽道,橙心優選確實爭取到了更多的時間打磨自己的業務模式,也為在其他城市擴張,提前做著準備部署。
硬幣的另一面則是隨著美團、拼多多和阿里巴巴等玩家的入場,社區電商從藍海到了紅海,刀槍上膛,格外劇烈。下一步的局勢如何演變,誰能夠勝出,還需要留給時間去驗證,
如果說橙心優選是滴滴的橫向拓展業務,那么青桔單車以及相關的出行業務(搬家、專車……)則是在幫助滴滴拓展自身的核心出行業務,
目前,共享單車的局面早就發生了變化,從一開始的摩拜和OFO之間的“兩強爭霸”時代進入到了以哈啰、美團單車、青桔單車為代表的“三足鼎立”時代。共享單車這個行業其實早就已經脫離了單純依靠燒錢補貼的階段了,行業經過浮沉,也正在回歸理性,開始追求盈利了,
隨著滴滴在去年提出的非常激進的“0188”口號,再加上疫情的影響,青桔單車的重要性就開始逐漸顯現,所謂“0188”指的就是三年以內,0安全事故,全球單日訂單超1億,大陸全出行滲透率8%,全球服務用戶MAU超8億,為了這個目標,滴滴還專門組建了用戶增長部。
由于全球疫情局勢的不明朗,加之2020年大陸疫情的原因,滴滴去年的大陸日訂單量只有2500萬,這離全球訂單1億還有不小的差距,此時青桔單車的重要性不言而喻。2020年6月,運營青桔單車的單車事業部與電單車事業部整合升級為“兩輪車事業部”,由總經理張治東負責,直接向滴滴創始人程維匯報,
青桔單車被滴滴視為重要的流量入口和拉動增長的一環,這背后也折射出滴滴對增長的渴望,
要想理解滴滴對于增長的渴望,就得先明白滴滴目前的處境。
刀槍見血的代理人戰爭“快滴大戰”之后,滴滴開始本土大戰uber,這場內外資的關鍵戰役,以滴滴贏得了全國的網約車市場而告終。從此,滴滴刀槍入庫,馬放南山,在網約車的市場里過起了“拿著望遠鏡也找不到對手”的日子。滴滴的用戶數也極快的增長,迅速來到了幾近飽和的階段,
在網約車APP中,滴滴出行長年占據市場首位,但是已經可以從用戶增長率上看到滴滴出行的增長乏力。作為網約車的龍頭老大,市場占有率超過90%,MAU超過1億,這同時也帶來了增長的難題。
要知道對于互聯網企業而言,無論是資本還是市場,增長往往是第一評判指標,在出行這個行業里,滴滴已經占據了絕大部分的市場和用戶,隨之而來對這家公司增長期望越來越小,在這種因素下,滴滴不斷嘗試新的業務,以給市場以新的期待,
花小豬就是誕生在這種背景下,滴滴期望用“拼多多”式的成功奇跡向外界傳達出,出行市場也有類似的下沉空間。
2020年3月,在貴州遵義和山東臨沂,號稱“打車界拼多多”的花小豬低調上線,首次上線就選擇了三、四線小城市,目的性非常強,旨在這些地方打出新的增量市場,
在花小豬的大量補貼和低價模式下,用戶規模的確增長得很快,并且在一年的時間內花小豬MAU就達到了1369萬,但是這相較于整個市場來說仍然是九牛一毛,并且很難去重滴滴出行本身的數據。
同時,因為過于追求高速增長的野蠻方式,花小豬也輿情頻發。經常都有新聞報道,花小豬因為牌照問題,客戶體驗問題,成為各地執法部門的重點對象。
所以,從目前來說,花小豬很難說就一定能夠撐起滴滴在出行本身的增量期待。而以滴滴整體的運營狀態而言,其仍然處于不斷探索增量的狀態中,不管是金融,還是橙心優選,抑或是花小豬所體現出來的發展現狀,對于滴滴來說都還不能夠稱得上是真正的增量。
橙心優選,目前看起來不錯。不過,社區團購的整體聲量隨著疫情的控制,最近已經越來越式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