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蘇聯解體,到現在整三十年了,期間,作為前蘇聯繼承國的俄羅斯與西方關系經歷了一波三折,葉利欽時代的那十年還算可以,俄羅斯還在1997年加入七國集團,與西方七國共同組成八國集團,直到2014年因普京“收復”克里米亞,俄羅斯被G8除名,
可以說,硬碰硬成為西方與俄羅斯近代關系的主旋律。從北約東擴、經濟制裁、敘利亞內戰到烏克蘭動亂等一系列事件中不難看出,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從沒有停止對俄羅斯的圍堵,只是不同時期程度不同而已。
那么,西方為何不能放過俄羅斯?這里面當然有地緣政治、民族宗教、文化、意識形態等多種因素,我們單從歷史層面簡單分析一下,西方為什么容不下俄羅斯?
相比歐洲其他國家,俄羅斯的歷史并不算長,如果從彼得一世稱帝定國號的1721年算起,俄羅斯帝國存在不到200年,就算從伊凡四世加冕為沙皇的1547年算起,也就300多年,然而就是這幾百年,俄羅斯不斷擴張,從一個小小的莫斯科公國崛起成地跨歐亞兩洲的全球最大帝國,
雖然俄羅斯大部分國土在烏拉爾山脈以東的西伯利亞地區,但位于歐洲部分的東歐平原才是它發展的主體,這里集中了俄羅斯大部分人口、工業農業,也就是說,不管歐洲人愿意與否,俄羅斯的國家利益決定了它必須在歐洲占據一席之地,
在歐洲,俄羅斯真正登上歷史舞臺要從莫斯科公國的伊凡三世說起,
1453年,東羅馬帝國被奧斯曼土耳其滅掉,而這時距西羅馬帝國滅亡已過去了將近一千年,后來,在羅馬教廷安排下,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迎娶了拜占庭帝國末代皇帝的侄女索菲亞。
在這樁政治聯姻中,索菲婭不僅為俄羅斯帶來了拜占庭帝國的血脈,還帶來了拜占庭帝國威嚴的雙頭鷹徽記,從此,俄羅斯以東羅馬帝國繼承者自居,號稱“第三羅馬”,到伊凡四世時期索性加冕為沙皇,可見,俄羅斯人的“歐洲情結”不可謂不濃重,
而這個時候,同樣以羅馬帝國繼承者自居,德意志人在歐洲中西部建立的神圣羅馬帝國已存在幾百年了。
這么看來,德國和俄羅斯在歐洲是一對傳統對手了,早在幾百年前,德意志民族和俄羅斯民族就都以羅馬帝國繼承者自居,而且都有統一歐洲的野心。
當然,自稱羅馬帝國繼承者并不證明在歐洲站穩了腳跟,俄羅斯人也清楚這一點,融入歐洲最終要靠自身實力。但總體來說,因為民族、宗教、文化等多種因素,歐洲人相對排斥東斯拉夫為主體的俄羅斯,
此后幾百年,俄羅斯要積極“融入”歐洲,而歐洲人又感到害怕,總是聯合起來阻止它,為此可沒少打仗,從七年戰爭到拿破侖戰爭再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果是,俄羅斯帝國沒能融入歐洲自己卻分崩離析,而歐洲也沒能完成統一反而愈加分裂。
二戰給了俄羅斯人機會,戰后,歐洲的一半成為當時蘇聯的勢力范圍,忙活了幾百年,歐洲人還是沒能阻止俄羅斯“西擴”,之后幾十年的冷戰時期,應該算得上俄羅斯歷史上比較輝煌的時代了,畢竟蘇聯這個大帝國也是俄羅斯人一手建立起來的,
1991年蘇聯解體,俄羅斯雖然被“打回原形”,但仍是世界數一數二的軍事強國。這一點,不管是美國人還是歐洲人都不敢掉以輕心,基于慘痛的“歷史教訓”,西方必須時刻提防俄羅斯再度崛起。
為阻止俄羅斯向歐洲擴張,在美國帶領下,歐洲人又團結起來圍堵打壓俄羅斯,所以有了后來的北約東擴、俄羅斯周邊亂局叢生等一系列事件。
從以上這張圖不難看出,作為俄羅斯與歐洲“緩沖區”的一眾國家紛紛倒向北約,俄羅斯眼看著北約對自己圍堵擠壓也沒辦法,烏克蘭是指望不上了,唯一的屏障白俄羅斯情況也不太妙,
應該說,單從歷史層面看,俄羅斯和西方的矛盾就難以調和,更別說還有其他因素了,雖然歐洲和美國并非完全一心,歐盟和北約也經常有分歧,但在對付俄羅斯上他們可是一心的。
文/田瑞安 原創不易,敬請關注, 歡迎留言,批評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