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沒有專門學習過哲學的人,也會忍不住追問自己:人生的意義是什么?千百年來,針對這個問題,有無數人思索和回答。其中一個回答便是:我們活著,就是一個體驗的過程,而為了體驗的更”高級”,我們需要不斷”進化”,從這個角度說,人生就是來學習的,學習也是人生的意義,而心智成長,是應對變化的唯一方式。
最近看了一本叫做《心智成長》的書,坦白說這類書我看過不少,但這個領域確實是我感興趣的。這本書并不算太厚,作者的語言文字非常凝練簡潔,同時又清晰有力,前段時間看到一個我非常喜歡的學習型up主寫的文章,其中她提到:我為什么要寫文章呢?當然,寫文章可以掙錢,還可以認識更多的人,自己的價值被更多的人看到和肯定,但是!她仔細思考之后,發現這些答案雖然也正確,但卻不是最能打動自己的。后來她仔細思考之后,終于發現:原來自己最享受的是寫作的那個把模糊的內容逐漸清晰化的過程,能用最精煉、準確的文字表達,這種暢快感是她寫作最大的體驗,自從她想清楚這件事之后,她的寫作從”被動寫作”轉向了”主動寫作”,現在她沒事就喜歡在紙上隨便寫點什么。
我跟她有同感,所以再看到她這個答案的時候,忍不住拍案叫絕。”通過思考,把模糊的問題清晰化“,這幾乎是人類的本能。因為我們生而為人,都會不由自主地追求確定感,哪怕是那些認為自己從不思考也不愿思考的人,其實在不知不覺間,也會進行著思考,只是自己沒意識到罷了。
所以,既然要思考,那就需要克服常見的學習障礙,這部分內容,就是本書的第一章:常見的學習障礙,在了解了這些我們可能之前都沒有覺察到的”攔路虎”之后,接下來,我們就需要知道學習的一些基本方式和觀念,在這些正確的、已經被驗證過的框架內,我們才能在”正確的方向持續做功”,在第三章,作者列舉了詳細的”思維訓練法”,這部分就進入到了具體的”術”的范疇,而第四章,作者帶我們回歸心靈,來到”心靈訓練法”。
仔細看一個書的目錄,你會發現作者的思維邏輯,在翻看過程中,反復回到目錄,則可以幫助你不斷構建框架和體系。作者從以上四個維度對”學習和成長”,做了全面的闡釋,這也是一個由表及里,從外到內的過程,
而我們學習的過程,其實也是這樣一個不斷精進的過程,先從外,再到里,先學術,再悟道。可以說,這本書的結構書相當清晰明確了:
- 常見的學習障礙
- 學習方式與觀念
- 思維訓練法
- 心靈訓練法
這本書最大的特點就是清晰、精準。從字里行間中可以看出作者一定是一個強大邏輯思維的學習成長者,我在閱讀中經常會發出感慨:如果這段話讓我表達,估計說2000字,也不一定有作者說得清晰。正如作者在第三章”思維訓練法”的其中一節”聽說讀寫基本功”中所說:聽說讀寫能力,是我們學習的基本功,既是一個人思維能力呈現的形式,又是鍛煉思維能力的重要方法,而這項看上去無比簡單的基本能力,我們很多人其實都不具備,所以,我打算重修這門基本功,
下面,我從四章中,每章選取一個點,進行分析,
01 常見學習障礙之能力、動力與心力
一個人真正的進步和成長,應該伴隨著“能力的持續提升”、”動力的升級”和”心力的增強”,三者缺一不可。
一個人的成長過程,常遇見幾個常見的命題,而這些命題一旦突破,就會產生跨越式的成長,所以,解決好能力的關鍵障礙,是解決能力提升問題的根本所在,
第一,能力與智商和情商的關系,我們都知道,智商和情商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在現實生活中,有人重智商的培養,認為只要聰明便可以隨意”碾壓”他人,在很多”聰明人”身上,我們都能看到他們的這個特點:因為聰明,所以缺少謙虛,從骨子里覺得自己單槍匹馬就可以解決一切問題,缺少與人合作的能力和精神,這類人,可以說聰明但缺少智慧,很多時候,聰明反被聰明誤。還有一部分人,認為學習不重要,智力是先天,他們熱衷于搞好關系,也因此受益,這類人我們常說他們”情商高”,
可以說,能力是智商與情商的綜合,在大多數生活和工作的場景之下,兩者很難區分。
第二,能力與動力的關系。所謂動力,就是我們做一件事或者一個事物存在的力量來源。動力可以分為客觀需要和主觀追求兩類。比如,生活需要、養家糊口,這些就屬于客觀需要,而后者,則往往處于自身對”想要成為什么樣子”或者”想要過怎樣的生活”的主動追求,這種追求可能是出于自身的欲望,也可能是出于對社會或他人的奉獻,
馬斯洛的需要理論中,最基礎的都是關于物質的滿足,當一個人的客觀需要得到基本的滿足時 ,就有可能面臨”有能力但動力不足”的局面。很多”空心人“屬于此類,他們會經常陷入“為什么?”和”憑什么”的追問,
在現代社會中,人們面臨”能力配不上野心”的局面更為常見,對于物質需要的滿足,似乎沒有盡頭,這就導致了焦慮和”越想要越得不到”的惡性循環。
第三,心力。
即使能力和動力都很充足,也可能陷入心力不足的局面。對此我頗有感慨。在本書中,關于”心力”的闡述只有一小部分,但我卻為此查閱了相關資料。仔細盤點了一下自己心力不足的情況。
簡單說,心力不足的根源在于內耗,一個人的精神世界越分裂,內耗就越多。我發現自己就陷入到了這種心力不足的局面,很長一段時間干什么都提不起興趣,覺得一切都沒什么意思,人的內心中未經整合的東西,就會撕扯人的精力,舉個例子,在自媒體中流量大軍往往是家長里短或娛樂八卦,這并非我的興趣所在,但如果為了利益,就不得不向此靠近,而這種利益獲得的快感稍縱即逝,再之后,升騰出的更多是一種自我懷疑的空虛感,這就是內心不統一帶來的內耗。而在我寫作之初,并無半點祈求心,只專心致志于自己的”百日更新flag”,由此可見,欲望——不管是對物質的欲望還是渴望人際鏈接的欲望,一旦處置不當,我們就很容易成為它的奴隸,走入心力衰竭之路。
02 學習方式與觀念:心與腦的統一
其實整個第二章講的重點就在于”心”與”腦”之間的關系和協調,作者從幾個層次對這個話題進行了詳細的論述。簡單說,我們平時更依賴于腦的學習,但常常忽視了心的感受。這種心與腦的不統一如果一直存在,且不加處理,就會令我們分裂,產生”心力”上的耗竭,
這個問題在我身上也同樣凸顯,我的心力耗竭,與平時慣用”隔離”這種防御機制有很大關系,所謂隔離,其實就是抽身事外,它的好處是讓人變得更加冷靜,對事物的觀察也因為跳出了近距離的接觸,而顯得更加客觀準確,但代價是封閉了心的感受,更多的使用理性思維分析,卻較少關注心靈的感受,正如作者所說,如果我們不去關注和訓練”用心的能力”,就會忽視和壓制心里的感覺,從而導致在個人能力發揮、身心健康和人際關系等各方面遇到挑戰,
在這一章中,作者從“認識世界的方式”、”用腦與用心”、”心靈反應的邏輯:種子、障礙與邏輯”、”心靈的力量:心流與工匠精神”、”高效學習的基礎”、”高效學習的正確觀念”6個方面進行了闡述。
從字面上看,心靈反應的邏輯這部分比較難理解。其實,我們每個個體都有自己特別的心靈反應模式,每個人的心里,都存儲了大量資訊,類似于”鮮活的、有生命力的種子”,也有著各自的成長、生發和輪轉的模式,我們面對外部環境時的各種自然的反應,其實就是心里的種子自然呈現和再生的過程。每一粒種子,都意味著我們的某一個特點或偏好,呈現出來以后,就會有我們”喜歡的”、和”不喜歡的”之分,這種反應雖然看起來有好壞高低,但本質上卻是中性的——它僅僅是一種條件反射似的反應,
因為我們的種子反應是條件反射式的,所以,我們很容易被種子帶入到特定的反應邏輯和模式中,從這個角度說,種子也就成為了我們學習成長的障礙。
通過訓練,我們可以生活在”心”的層面,敏感而不沉溺,不被情緒左右,最終做到心腦一體,通過用”心”來用”腦”,這樣,我們在面對外部世界的時候,就會既有感性和直覺,又有邏輯和理性。這樣也就成了一個比較全面的人,
03 思維訓練法
在這一章中,作者用凝練的語言介紹了幾種最底層的思維訓練法,可以說,其余的思維訓練,都是在這幾種底層邏輯的基礎上發散開來的。所以,建構自己的底層思維訓練法,對于每個人來說,都是必不可少的基本功。
在這一章中,有以下幾節:
- 思維的張力
- 聽說讀寫的基本功
- 結構化思維
- 把握本質
- 研究思維
在這部分中,”聽說讀寫“是一個人思維訓練和呈現的基本載體,也是最基礎的學習能力訓練。可以說,我們的應試教育通過十幾年的浸染訓練,培養的就是這樣一種能力。在生活中,很多人會把學科分割,比如認為語文和數學是完全不同的東西,其實并非如此。比如說到邏輯思維能力,一般人想到的都是數學,一個人數學不好,就很難有較好的邏輯思維能力。但其實,語文才是基礎,在聽說讀寫的訓練中,邏輯思維能力也就被鍛造出來,試問,一個沒有邏輯能力的人,怎么能寫出結構清晰的文章呢?所以,這并不是單純的文字、文采,背后是一種思維能力的體現,
結構化思維,側重點在于”認知和分析能力”的訓練,一說到結構化,首先想到的就是金字塔思維,其實所謂結構,就是歸納和演繹的能力,很多人在初學寫作的時候總也寫不好,并不是單純的文采不行,而是缺少這種結構化的思維能力,所以寫出的內容型散而空洞,
把握本質,其實是訓練人們”把復雜的事物或者事件的本源邏輯和規律看清楚”的能力,以及在工作生活中能夠”不忘初心、一以貫之“的能力,很明顯,這是洞悉本質,需要深度的思維能力。很多人看問題只看表面,比如一個短文,以一個故事或新聞開頭,后面展開的是對其的深層分析,很多人根本對后面的內容毫無興趣,他們的關注點僅僅停留在這個單一事件本身,糾結于”誰對誰錯”——其實就是拿著自己的”尺子”衡量一切。所以,這類人就很明顯缺少把握本質的能力,就像一棵大樹,他們會感覺紛繁復雜,因為他們看到的永遠是樹葉,而不是樹干、樹根。
當然,這種能力是需要我們刻意訓練和培養才能獲得的,
一個人想要洞悉本質,一定離不開“研究思維“的訓練。研究思維就像挖坑,你需要不斷地深挖,才能知道土壤深層,到底是什么東西,所以,很多人浮于表面,缺少”挖掘”的精神,他們就很難具有把握事物本質和底層邏輯的能力。
這部分內容,書里所寫可以作為一個拋磚引玉的工具,我們想要訓練自己的這些思維能力,可以再分散去看相關的書籍,并在實際生活中思考和應用。
04 心靈訓練法
所有成長和學習,最終都要回歸到心靈的成長上,簡單說,我們終其一生,所要追求的,不過是”做一個真實的人”,實現”內外一致”。這就是和諧圓融的狀態,
很多人把自己的感覺、評判、觀察都當成真實世界,這其實是出于認知層級的蒙昧狀態,表面上看,我們以為的真實,是世界呈現的樣子,其實我們看到的世界,都是經過自己主觀濾鏡過濾后的產物,這個道理很容易理解,但是覺察和改變之路,卻很艱辛,因為我們太容易把自己以為的,當成客觀真實的。
當一個人實現了內外一致,就意味著打開了通向外部世界的大門,心靈和外部世界之間,就實現了貫通,這是心靈學習的真正開始。在進行專注力訓練的時候,就相當于構建一條心靈反應的鏈路,盡可能擺脫雜念的干擾,同時,也有了不斷凈化雜念的方式,
在對心靈的認識和心靈的能力不斷向外貫通的同時,我們也要能夠持續向內深入,提升心靈的層級,
很多人一提到心靈二字,首先涌起的是反感,因為心靈是虛無縹緲的,而我們的天性是追求確定性的東西,很多人因為從未接近過心靈,而堵上耳朵,說這是不存在的,這其實是一種自欺欺人,
在這一章中,最關鍵的字眼便是”專注“,在現代社會,專注力實在是太稀奇了。我想從這篇文章的開頭通讀到此處,中間沒有被別的事干擾的人,一定是極少數。大多數人看了幾眼就去干別的了,就我自己而言,也在”專注力”的訓練當中,而且收效緩慢。這真是一個漫長而艱辛,但我相信一旦修通必然能體會到高峰幸福的過程。
作者把人的心靈層級分為了7個階段,每個人都可以對照一下,看看自己處于哪個層級:
- 第一階段,本能階段
- 第二階段,關注和覺察”我”的反應
- 第三階段,內外一致,達到真實狀態
- 第四階段,又是能夠進入到”專注忘我”的通暢狀態
- 第五階段,更長時間”在流里”、重心和關注點能夠分離的覺察狀態
- 第六階段,”在流里”成為常態,重心不斷向”根”靠近的層層深入的狀態
- 第七階段,開悟后接通更高智慧的管道狀態
在這里,作者所說的”流”,指的是”心流“狀態,它是一種極度專注、達到忘我的狀態,在心流狀態,我們能體會到心神合一的巔峰體驗。這是一種極致的精神享受,
記得看過一個調查,在長期做冥想訓練的人當中,他們的大腦結構已經發生了改變,簡單說,就是他們具備了隨時進入心流狀態的生理基礎。這個科學研究表明,我們的專注力是可以訓練的,就像在健身房鍛煉肌肉一樣,一旦修煉成功,我們就擁有了這樣的能力,
正如作者所說:”如果一個人能夠一直堅持訓練思維能力,那么他的專注力和覺察力就會得到提升。心靈訓練一旦與大腦思維之間形成貫通,那么我們的大腦思維就會更加靈敏。
事實上,在注力集中的同時,心靈所在層級的升級可以同時放大關注點的范圍,從而帶動一個人的學習進入到一種真正的升維狀態,一方面,能促使問題的時空范圍不斷擴大,另一方面,心靈所在的層級重重深入,能不斷獲得更大的智慧,
【寫在最后】
很多人的學習之所以難以維系,其實是缺少成長思維,他們的目的性太強,但是其他方面不匹配,于是很快就陷入被動和疲乏的狀態,一個人的真正成長,必定是全方位的,比如時間精力的分配習慣、學習成長的深層動機(內驅力)、正確的學習方向、科學的學習方法、關注自我內心的覺察等等,
從這個角度說,學習是一個全方位的成長,而最終都要走到心靈成長這一步,隨著認知的迭代和升級,我們會越來越覺得自己的渺小無知,在接納自己和真實客觀的路上不斷前行,完成終身成長。
從這個角度說,學習不是一陣子的事,而是一輩子的課題,
我是【有夢想的唐糖】,動力學取向的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多平臺的簽約作者,同時也是一名致力于心理學知識傳播的終生成長者。如果喜歡,請關注我,歡迎點贊,評論,打賞,各種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