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我們會用1萬美元去度假,每天卻花20分鐘找免費停車場?

本文節選自《怪誕行為學5》,作者【美】丹·艾瑞里,中信出版集團,YouMeLive蝸牛讀書,每天免費讀書1小時,】


前不久,杰夫和自己的小兒子一同搭乘飛機,兒子央求他講個故事。不巧的是,童書都被放在了托運行李中——盡管妻子之前明確地告訴他,應該將那些東西隨身帶上飛機!所以,杰夫只能現場編個故事了,他借用了蘇斯博士的那篇《一只毛怪在我的口袋》作為原型,

寶寶家藏了許多怪物,有的在口袋里,有的躲在燈罩里……

你打算花多少錢把它們買回來?

從當時的情景來看,杰夫的所作所為似乎只是在折磨旁邊的乘客(更不用說他的兒子了),但故事中的那些發問,不正像我們在現實生活中會遇上的那樣嗎?

買一瓶可口可樂需要付出些什么?一個月的Netflix(奈飛)會員呢?一部蘋果行動電話呢?而這些,我們又是如何得知的?這些詞匯都是什么意思?這又都是些什么東西?如果我們面前站著一位來自其他星球的訪客,我們會如何向他們描述這些東西的價值?會不會荒謬如同藏在燈后的Zamp(《一只毛怪在我的口袋》中的怪物),或是躲在瓶里的Yottle(《一只毛怪在我的口袋》中的怪物)?如果我們不清楚一樣東西到底是什么,不清楚它的價格,也不清楚其他人為之付出的具體代價,我們又怎么會知道自己需要付出什么才能得到它呢?

而藝術,又是怎樣一種情形?杰克遜·波洛克的畫作與引進的阿爾巴尼亞三只腳趾的blork(《一只毛怪在我的口袋》中的怪物)之間有什么不同嗎?它不同尋常、獨一無二,可能也相當實用,但不管怎樣,藝術也是有價值的,2015年的時候,一位買家花1.79億美元買下了一幅被《紐約客》稱為“畢加索晚年毫無亮點的馬馬虎虎的作品”,還有一個人,買下了一些發布在Instagram上的照片——這款應用可以讓人們將照片傳到網上,供他人免費瀏覽,之后大肆宣傳一番,賣出了9萬美元的價格,甚至,還有一張馬鈴薯的照片,賣到了1萬歐元,那么,這些價格是由誰決定的呢?這些作品的價值又是如何界定的呢?會有人愿意買我們用自己行動電話拍攝的馬鈴薯照片嗎?

毫無疑問,關于“價值”這一概念,我們已耳聞頗多,價值所展現的,是一樣東西值多少錢,是我們可能愿意為一種產品或服務付出多少代價,從本質上來說,價值應該真實地反映機會成本。它應該如實地告訴消費者,如果想要獲得某樣東西或經歷,我們將要放棄什么。在消費的時候,我們也應該基于不同項目的實際價值,斟酌之后再做選擇。

在理想的世界中,我們能精準地估算每一筆消費所附帶的價值。“這對我來說,意味著什么?我愿意為它放棄哪些東西?這其中涉及的機會成本是什么?這就是我為這樣東西所付出的代價,”但是,正如健身雜志里所說,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我們沒有6塊腹肌,也總是對價值預估錯誤,

這里列舉了一些例子,讓我們看看人類在對事物的價值定位上都犯過哪些常見的錯誤:

• 美洲原住民曾經為了一些珠子和荷蘭盾就把曼哈頓給賣了。他們又怎么會知道如何判定一樣東西(財產)的價值呢?畢竟,他們連“價值”這個詞都沒聽說過,并且一直以來對此毫無概念。

• 在某些大都市,一套公寓每個月的租金可以高達4000多美元,對此,我們毫不在意,而如果某種汽油的價格上調了15美分,全體國民的選擇都會因此受到影響。

• 咖啡館里的一杯咖啡需要花4美元才能買到,隔壁便利店里同樣的東西卻只要1美元,

• 在大眾眼中,成立一家非營利性的科技型企業需要耗費上億甚至10多億美元,而事實往往出乎我們的意料。

• 有些人愿意花10000美元去度假,卻每天都會花20分鐘找一個免費的停車場所。

• 買行動電話的時候,我們貨比三家。我們覺得自己清楚地知道自己在做什么,而且也覺得自己最終做出了正確的選擇。

而藝術,又是怎樣一種情形?杰克遜·波洛克的畫作與引進的阿爾巴尼亞三只腳趾的blork(《一只毛怪在我的口袋》中的怪物)之間有什么不同嗎?它不同尋常、獨一無二,可能也相當實用,但不管怎樣,藝術也是有價值的。2015年的時候,一位買家花1.79億美元買下了一幅被《紐約客》稱為“畢加索晚年毫無亮點的馬馬虎虎的作品”。還有一個人,買下了一些發布在Instagram上的照片——這款應用可以讓人們將照片傳到網上,供他人免費瀏覽,之后大肆宣傳一番,賣出了9萬美元的價格,甚至,還有一張馬鈴薯的照片,賣到了1萬歐元,那么,這些價格是由誰決定的呢?這些作品的價值又是如何界定的呢?會有人愿意買我們用自己行動電話拍攝的馬鈴薯照片嗎?

毫無疑問,關于“價值”這一概念,我們已耳聞頗多。價值所展現的,是一樣東西值多少錢,是我們可能愿意為一種產品或服務付出多少代價。從本質上來說,價值應該真實地反映機會成本。它應該如實地告訴消費者,如果想要獲得某樣東西或經歷,我們將要放棄什么。在消費的時候,我們也應該基于不同項目的實際價值,斟酌之后再做選擇。

在理想的世界中,我們能精準地估算每一筆消費所附帶的價值,“這對我來說,意味著什么?我愿意為它放棄哪些東西?這其中涉及的機會成本是什么?這就是我為這樣東西所付出的代價。”但是,正如健身雜志里所說,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我們沒有6塊腹肌,也總是對價值預估錯誤。

這里列舉了一些例子,讓我們看看人類在對事物的價值定位上都犯過哪些常見的錯誤:

• 美洲原住民曾經為了一些珠子和荷蘭盾就把曼哈頓給賣了,他們又怎么會知道如何判定一樣東西(財產)的價值呢?畢竟,他們連“價值”這個詞都沒聽說過,并且一直以來對此毫無概念,

• 在某些大都市,一套公寓每個月的租金可以高達4000多美元,對此,我們毫不在意。而如果某種汽油的價格上調了15美分,全體國民的選擇都會因此受到影響。

• 咖啡館里的一杯咖啡需要花4美元才能買到,隔壁便利店里同樣的東西卻只要1美元。

• 在大眾眼中,成立一家非營利性的科技型企業需要耗費上億甚至10多億美元,而事實往往出乎我們的意料,

• 有些人愿意花10000美元去度假,卻每天都會花20分鐘找一個免費的停車場所。

• 買行動電話的時候,我們貨比三家,我們覺得自己清楚地知道自己在做什么,而且也覺得自己最終做出了正確的選擇。

• 國王理查德三世愿意賣掉自己的王國——他的整個國度,來交換一匹馬。用一個國家換一匹馬!

在評估一樣東西的價值的時候,我們所用的方式,可以說,根本和價值扯不上一點兒必然的關系。

如果我們是完美的理性生物,一本講述金錢的書就能呈現我們對產品和服務的價值定位,因為從理性的角度說來,錢就等于機會成本,也等于價值。但事實是,正如丹在《怪誕行為學:可預測的非理性》、《怪誕行為學2:非理性的積極力量》以及《嘿!我們真是太不理性了!》中所強調的那樣,我們還不夠理性,而且,我們還用各種離奇古怪的心理小伎倆去思考對事物價值高低的評判,即我們愿意為之付出多少,因此,這本書所講述的,是我們在財務決策時所做出的各種古怪的、瘋狂的,當然也有完全不理性的選擇,以及引起我們對事物高估或低估的根源所在,

這些根源、詭計以及捷徑,我們將其認定為“價值暗示”。它們讓我們覺得,自己是和某種產品或服務的真實價值息息相關的,而事實往往并非如此,一些相當精準的價值暗示當然也是存在的,但大部分都是毫無關系、導向錯誤的,剩下的則是一些受他人有意操控的,盡管如此,我們還是縱容了這些暗示來改變我們對價值的洞察及看法。

為什么會這樣?并不是因為我們天生就喜歡做錯誤的決策,也不是因為我們想讓自己受點兒罪(雖然有些地方,也可以讓我們花錢得到這種體驗),我們之所以跟隨這些暗示,是因為考慮機會成本和判定事物的真實價值都是非常困難的,此外,在經濟世界總是試圖迷惑我們、讓我們分心的環境下,確定我們愿意為某樣東西付出多少也變得尤為艱難。

這種動向極為關鍵:我們的確一直在和金錢的復雜本質做斗爭,也一直想要將機會成本納入考慮范圍,更糟糕的是,我們還要一直對抗外在勢力——這股勢力讓我們花更多的錢,讓我們更放任,也更頻繁地消費。存在著數不清的勢力,它們不愿讓我們觸及事物的真正價值,因為只有我們的不理性消費,才會讓它們從中獲益。考慮到我們所面臨的種種挑戰,并不是所有人都能住在富麗堂皇的別墅里,拿著水晶杯子,喝著高檔洋酒,也就不足為奇了。

5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員
  1. 別抽了,花錢熏黑肺,錢被人家賺

  2. 哈哈,扎心了。不管你怎么努力,怎么節省。你的錢都在變紙。把每個人變成永動機,不能停。

  3. 廣州中石化大廈大廳水晶燈1000萬,年年壟斷性虧損,董事長換阿貓阿狗做都一樣,不可以罵一句?

  4. 那你應該去中煙廣東大樓去看看,一個掛毛巾的架子3.4萬,一個水龍頭也過萬,里面裝修用的全是奢侈品

  5. 其他的不敢表達[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