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市,位于四川盆地的西南部,是大陸最年輕的直轄市,可如果仔細對比北京、天津、上海、重慶四個直轄市,你會發現,重慶無論在面積還是人口上,都遠遠超過其他三個直轄市,從數據上看,重慶更像是一個省,而不是直轄市,那么問題來了,重慶市作為直轄市為什么這么與眾不同,又是怎樣離開四川省成為直轄市的,
重慶直轄最直接的原因便是三峽工程,三峽工程作為新大陸有史以來建設的最大型的工程項目,其背后牽扯著許許多多的復雜問題,百萬大移民便是三峽工程最大的難點。
按照185米壩高、175米蓄水位的設計標準,三峽大壩建成后,將有包括萬州、涪陵兩座中型城市和十多座小型城市在內共129座城鎮被淹沒,產生113萬移民,為妥善解決因三峽工程而產生的移民問題,1982年3月15日,時任國務院副總理李鵬提出了“建立三峽特區的建制,成立特區人民政府,直屬國務院領導,享受省、市(直轄市)一級政府待遇”的方案。
4月,三峽工程籌備領導小組成立,并于7月31日正式通過了成立三峽特區的決議,特區政府直屬于國務院領導,四川、湖北兩省凡有移民的地區,均劃入三峽特區管轄,
但沒過多久,由于三峽特區與改革開放過程中設立的深圳特區、珠海特區等經濟特區的性質是不一樣的,稱三峽特區容易與沿海地區的經濟特區混淆,因此改三峽特區為三峽行政區。
三峽行政區的名字剛定下來,又因為《憲法》中規定的一級行政區只有省、自治區和直轄市三類,最終確定新成立的行政區名稱為三峽省。
1985年3月,三峽省籌備組正式成立,籌備中的三峽省行政區劃范圍為:
四川涪陵地區的涪陵市及南川、墊江、豐都、武隆、秀山、酉陽、黔江、彭水、石柱九縣;
四川萬縣地區的萬縣市及萬縣、開縣、梁平、忠縣、云陽、奉節、巫山、巫溪、城口九縣;
湖北宜昌地區的宜昌、宜都、枝江、當陽、遠安、興山、秭歸、長陽、五峰九縣;
湖北宜昌市(計劃中三峽省省會);
湖北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巴東縣
合計三市二十八縣,面積8萬多平方公里,囊括1760萬人口,
四川省、湖北省和“三峽省”
然而,籌備中的三峽省與當時的其他省份相比,實在是一個小省、窮省,從面積上來看,三峽省排在第26位,僅比寧夏、北京、天津上海稍大;從人口上來看,三峽省排在第24位,僅比新疆、北京、青海、天津、上海稍多,這樣一個“又小又窮”的三峽省,能否承擔百萬移民的壓力,又是否有實力借助三峽工程建設的契機,實現長江上游地區和中西部地區的快速發展,對此,當時的人們是持懷疑態度的。
經過長期的論證,三峽省方案最終被放棄,1986年5月,國務院下達了《關于將三峽省籌備組改建為三峽地區經濟開發辦公室的通知》,指出:由于三峽工程論證和準備還需要一定時間,而三峽省籌備組要發展成一個實體又不具備條件,以致目前這個地區形成湖北、四川兩省都不管,三峽省籌備組無力管的現象,既不利于這一地區的開發和建設,也不利于為三峽工程做好準備。為此,中央和國務院決定將三峽省籌備組改建為國務院三峽地區經濟開發辦公室,負責指導和幫助這一地區的經濟開發和移民試點工作,
1992年,三峽工程正式啟動,同年浦東新區成立。在“以浦東開發開放、三峽工程建設為契機,推動長江三角洲和長江沿岸地區經濟發展”發展思路的指導下,包括重慶市、萬縣市、涪陵地區、黔江地區、達縣地區、南充地區在內的四川省三峽經濟開發區正式成立,
建設中的三峽大壩
與之前的三峽省不同,三峽經濟區加入了重慶市這個經濟強市,使三峽經濟區得以依托重慶這個中心城市,以市場經濟的辦法促進跨區域合作,打破行政分割,走向聯合發展之路,這為后來重慶直轄,奠定了基礎,提供了有利條件。
1996年,三峽經濟區的良好發展使得重慶直轄被提上日程。9月5日,國務院正式批復同意四川省委托重慶市從9月15日開始代管“兩市一地”(涪陵市、萬縣市、黔江地區),明確“自代管之日起,兩市一地的黨政工作和政治、經濟與社會發展及三峽庫區移民工作等,均由重慶市代四川省行使管理職能。”
1997年重慶市行政區劃
1997年,為充分發揮重慶市作為特大經濟中心城市的作用,進一步推動川東地區以至西南地區和長江上游地區的經濟和社會發展,并且有利于三峽工程建設和庫區移民統一規劃、安排、管理,同時解決四川省由于人口過多和所轄行政區域過大、不便管理的問題,經人大會議表決,正式設立重慶直轄市,大陸第四個直轄市就此誕生,
- 重慶市曾在歷史上有數次直轄經驗
重慶市位于長江上游的長江與嘉陵江交匯之處,自古便是川東地區的交通樞紐和經濟重鎮,進入近代后,重慶作為長江上游地區第一個通商口岸進入快速發展時期,
到1937年,因國民政府遷都重慶,并于1939年改重慶市為直轄市,使重慶成為大陸抗戰時期大后方的政治、經濟、文化和軍事中心,進一步加速了重慶地區的發展。這也是重慶市在歷史上的第一次直轄。
抗戰時期從武漢遷入重慶的鋼鐵廠
1949年重慶解放,為了“既利于國家統一,又利于因地制宜”,新大陸先后建立華北、東北、華東、中南、西北等大行政區,重慶市作為西南大區行政機關駐地成為中央直轄市。
建國初期大陸一度設置有過14個直轄市
1954年,過渡時期臨時設置的大行政區制度,不再適宜當時的社會發展需要而被撤銷,重慶市等其他大行政區的代管直轄市全部被撤銷,僅保留北京、天津、上海三個直轄市。
- 四川面積過大、人口過多
重慶直轄前的四川省囊括23個市、地、自治州,兩百多個縣級行政區,總人口超過一億,是當時人口最多,行政區劃最復雜的省份,四川省作為一級行政中心,縣一級機構過多,對于管理效果和行政效率造成不利的影響,中央早有拆分四川省的籌劃,而四川省對于重慶直轄也非常支持,這不僅有利于重慶的發展和三峽工程的建設,同時也有助于加護四川省行政機構,提高行政效率,促進經濟、文化和社會發展。
重慶直轄前的四川省
- 三峽工程和經濟發展的需要
前面提到,三峽工程建成中,將會產生百萬規模的移民,而妥善處理移民問題是三峽工程順利開展的關鍵,而三峽庫區作為四川湖北兩省的邊緣地帶,需要設立一個新的一級政府,通過行政力量,解決庫區移民問題,促進當地經濟發展。
搬遷重建的重慶市豐都縣城
而根據三峽省和三峽經濟區的經驗,將重慶這樣一個中心城市吸納進新的行政區劃,或者擴大重慶的行政范圍和級別,是一種現實可行的方法,
在具體實施過程中,放棄了以往建省的計劃,改為設立重慶直轄市。如果設立三峽省或者川東省,必然需要重慶這樣一個有實力的城市作為省會,可由于川東鄂西地區發展普遍落后,重慶自身的實力甚至會超過全省,引起省市之間的矛盾。設立重慶直轄市,既可以發揮重慶的帶頭作用,又可以避免省市兩套行政體系下行政效率低下的問題。
快速發展的重慶
此外,設立重慶直轄市也有將重慶作為內地改革開放試點城市的考量,旨在將重慶建設成為長江上游地區的經濟中心,促進和帶動西部地區尤其是西南地區的經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