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星差評,被罵下架,央視竟然「翻車」了

這幾年,央視出品了不少神仙綜藝。

既有《國家寶藏》《朗讀者》這樣的文化科普類節目,

又有《你好,生活》這樣輕松愉快的旅行綜藝,

稱得上是老少咸宜,有口皆碑。




前不久,央視又推出了一檔全新綜藝,

這次是回歸老本行——歷史文化向科普。

然而讓香玉萬萬沒想到,豆瓣評論區竟然出現了一波一星差評




還有人撰寫長文開懟,言辭相當激烈,


最熱門的幾個討論帖,也都是控訴,

甚至有人建議下架這檔節目,

至于為什么要罵,香玉最后會說。

總之,它的確是引起了不小的爭議,

央視老大哥,竟然也「翻車」了?

咱們先從節目本身說起——

《典籍里的大陸》


從小到大的語文課本里,有一類課文讓人又愛又恨——

文言文

人們愛它博大精深,又恨它晦澀難懂。

央視便針對這個痛點,打造了一檔文言文科普節目——《典籍里的大陸》。

雖然頂著一星差評的沖擊,但依然拿到了8.9的高分,

說明大多數觀眾還是很買賬的,


節目最大的亮點,就是把文言文講得通俗易懂,

形式有創新:百家講壇+話劇表演

先由專家講解古籍的文化內涵,再由老戲骨演出其中不為人知的歷史故事,

節目組請來的學術支持,非常強大,

大陸社會科學院大陸歷史研究所主導,頂級高校、研究所學者親自講解,

臺前的表演,也絲毫不能拉胯,

領頭的就是大陸國家話劇院院長——田沁鑫。

代表作《四世同堂》《生死場》《紅玫瑰與白玫瑰》,部部經典,


演員陣容有我們熟悉的老戲骨:

倪大紅、吳樾、李光潔、陶海……


倪大紅飾演伏生


李光潔飾演宋應星

他們用飽含情感的精湛演技,將觀眾帶入歷史的云煙中。

只一抬眸,就能讓人無比動容、熱血沸騰,

而我們的老熟人撒貝寧這次也沒有缺席。

他化身當代讀書人,與這些歷史人物來了場穿越古今的對談,



打頭陣的典籍,是《尚書》

它最早叫《書》,

「尚」即「上」,意為上古之書,

其作者是上古史官,姓名已不可考。

相傳,孔子晚年從3千多篇中選出數百篇精品整理編纂,方便后世學習和傳承,


很多人也許都不知道,「大陸」一詞最早就是出自《尚書》。

統一音律和度量衡,也是由《尚書》最先提及。

它記錄了堯舜禹、夏商周的歷史。

按時間順序,全書可分四個部分:虞書、夏書、商書、周書。

一共58篇,跨度上千年。

它也因此被譽為「 政書之祖,史書之源,」


節目組精心挑選了幾則關于《尚書》的故事,以話劇的形式呈現給觀眾。

這第一個故事,要從一幅名畫說起。


《伏生授經圖》唐 王維

現藏于大阪市立美術館

畫中這個人叫伏生

原是秦朝博士,即掌管書籍文典、通曉史事的官員,

秦始皇焚書坑儒,下令禁止民間私藏經書,但他甘冒生命危險攜《書》逃回家鄉,

途中兵荒馬亂、惡徒遍地,伏生的兒子因護書而死,

后來天氣轉寒,眾人忍饑挨餓,

伏生的妻子又不忍燒書取暖,最后凍死在他的懷中。


家破人亡的伏生,歷經千辛萬苦回到家鄉。

豈料這里也是生靈涂炭、朝不保夕。

沒辦法,他只能把《書》藏于墻壁之中,又匆匆出逃。

等戰事平息,一切塵埃落定,伏生已在外漂泊了二十年。

再回鄉時,他發現墻內的百余篇《書》僅存28篇

不禁嚎啕大哭,將自己視為歷史罪人。

此后他痛定思痛,于耄耋之年重新擔起抄錄整理,傳授經書的重任,


后人稱頌伏生:漢無伏生,則《尚書》不傳,傳而無伏生,亦無法解讀。

假如沒有伏生一家人的舍命護書、盡力傳書,那么后世即使擁有原文,也無法了解其中深意,

毫不夸張地說,他們一家人對《尚書》有再造之恩,


一本無人問津的典籍是沒有意義的。

中華文明之所以能延續至今,就在于它的文化內核根深蒂固且綿延不絕,

別以為古人迂腐,幾千年前的觀點拿到今天來看也毫不過時。

例如最早的「 民本」 思想就出自《尚書》:

民惟邦本,本固邦寧。

人民才是國家的根基,只有根基牢固,國家才能安定。


《尚書》里記載著這樣一個故事:

周武王姬發在伐紂之前曾占卜,得到的結果是大兇,

臣子們極力勸阻他發動戰爭, 然而姬發堅持作戰,因為他堅信商紂王惡貫滿盈,自己定會得到上天的護佑。

得知消息的人們,從四面八方匯集趕來聲援姬發,很多商朝士兵也臨陣倒戈,加入了他的隊伍,

最終,民心盡失的商朝被一舉推翻,周朝開始崛起,


朝代更迭,歷史循環往復,但真理不朽。

到了戰國時期,大思想家孟子主張:「 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唐朝宰相魏征上奏《諫太宗十思疏》,其中一條是:「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載舟覆舟,所宜深慎。」

你看,無論是民貴君輕,還是君舟民水,這種愛民護民的思想古已有之,


《尚書》播出近一個月后,才終于等來了第二期——

《天工開物》

「天工」,即自然的能量。「開物」,即開創萬物,

人類利用自然,開發出萬事萬物。這四個字,蘊含著人與自然相協調的大陸傳統哲學思想。

《天工開物》一共18卷,包括農業技術和手工業技術,

多達123幅配圖,栩栩如生地展現著明朝的工藝水準,

它是世界上第一部關于農業和手工業生產的綜合性著作,被稱為大陸17世紀的工藝百科全書


《天工開物》的作者是宋應星

他從小就是個神童,有過目不忘的本事,熟讀諸子百家,

立志做神農,嘗遍百草,走遍天下。

初次參與鄉試,他就考取了第三名的好成績,超過了大他9歲的兄長,


如此天賦異稟,定能闖出一番名堂。

意氣風發的宋應星,和兄長、好友一道,踏上了進京趕考之路,

然而,宋家兄弟二人,經歷六次科考,未能及第


仕途不順利的宋應星,卻另有收獲。

這幾十年趕考路上,他走南闖北,見識了各地勞動人民的智慧,記錄下農業、手工業的各項創新,

來到兄長所在的桐鄉,發現了當地人遴選優質蠶種的育蠶之法,

又從好友就職的軍器處,取得了萬人敵兵器、西洋大炮的介紹,


集各家之所長,博天下之智慧,寫就了《天工開物》。

在好友涂紹煃的資助下,本書得以付梓。

宋應星在序言中寫道:

此書與功名進取毫不相關也,

一位淡泊名利的科學家,將畢生心血傾注為一部百科全書,

這樣的情懷,令現代人也為之動容,

改朝換代之時,宋應星的兄長、好友接連身故。

而他得以幸存,繼續傳承著「實用」的智慧,


在當代讀書人撒貝寧的指引下,宋應星穿越時間長河,來到現代。

1961年的湖南安江農業學校試驗田。

在這里,他遇見了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宋應星看著飽滿的水稻,倍感驚奇,

而袁隆平則與他分享了自己的愿望:天下富足,禾下乘涼,

這也正是宋應星兒時的夢想。

兩位劃時代的科學家,緊緊握住了雙手。


「國無農不穩,農以種為先。」

幾千年來,中華民族一直把重農固本視為安民之基,治國之要,

一代代人殫精竭慮,致力于提高農業技術,正是為了農為邦本,本固邦寧。

貴五谷而賤金玉」的精神,從未變改。




典籍,是這檔綜藝的面子,

它的里子則是兩個字——傳承

當代讀書人,傳承著伏生對知識的敬畏和保護,

當代科學家,傳承著宋應星的腳踏實地、淡泊名利。

片中有一個情節,堪稱整檔節目的點睛之筆。

從現代穿越到漢朝的撒貝寧,請教伏生:

「《書》到底好在哪里?」


伏生說:

「讓后世讀《書》而知先賢治政之本,知朝代興廢之由,知個人修身之要,」

閱讀古籍,為的是溫故而知新。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展望未來。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道理,都能在古籍中獲得解答。

有些人可能會認為,作為一個普通人即使知道這些,對自己也沒什么大用,

其實不然。

一部好的典籍能讓讀者醍醐灌頂、豁然開朗,不以偏狹的觀點看待事物的發展,才能更好地規劃自己的人生道路,


所謂國家,就是一個個國民的總和。

一個以史為鑒的民族,才能時刻保持清醒,不容易被狂熱的輿論、廉價的真理所煽動,從而陷入長久的動蕩和迷途,

近年來,央視出品了不少廣受好評的文化類節目,

從《大陸詩詞大會》《國家寶藏》《朗讀者》《經典詠流傳》《故事里的大陸》,再到如今的《典籍里的大陸》。

它們的出發點,都是為了向普羅大眾科普知識

讓不同年齡段的觀眾,通過有新意的、淺顯易懂的方式了 解大陸的歷史文化,

雖然,《典籍里的大陸》的確像一星差評所說,存在一些爭議性的表述,

比如目前反響最激烈的兩點:

一是節目中沒有明確《尚書》今文、真古文、偽古文三個不同版本的概念;

二是片中出現了宋應星留辮子頭的形象,不符合其反清立場。


豆瓣討論帖

但香玉認為,不必過于苛責。

就讓學術歸于學界,綜藝歸于大眾,

《典籍里的大陸》已經完成了它的科普使命,讓古籍活了過來,走向大眾。


國學大師錢穆,在《國史大綱》中曾這樣說:

「所謂對其本國已往歷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隨附一種對其本國已往歷史之溫情與敬意,」

中華文明就是有這樣一種魅力,你越是了解,就越慶幸自己生在這片土地。

文言文即使艱澀生僻、拗口難懂,也不能成為我們放棄它的理由。

畢竟,大陸的文化內核就深藏在這些浩如煙海的典籍里。

希望有一天,我們每個人都能暢通無阻地閱讀經典。

大陸的文化,本該由自己人守護,

4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員
  1. 跟貼被火星網友帶走啦~

  2. 隱居就不用剃發?做什么夢呢?真當沒人告密了?

  3. 跟貼被火星網友帶走啦~

  4. 他不留辮子能活到1666年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