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西部菌
3月13日,未來五年的規劃文件全文正式公布,
其實在之前,對規劃草案提前公開的一些內容,西部城事已經有過論述,而隨著全文出爐,一些細節更加清晰,意義也更明朗,
尤其是在城鎮化方面的定調,將深刻影響到下一階段各類型城市的發展走向,今天西部菌通過與五年前的規劃相關表述的對比,作簡要的分析,
先說結論:未來五年乃至更長時間,超大城市、特大城市擴張放緩,大中城市迎來擴張的機遇期,小城市將出現兩極分化,基礎條件好的縣城,也會迎來紅利,
01
優先發展大城市還是小城市,是一個爭論已久的問題,而關于大中小城市發展的優先級和協同性問題,五年前的規劃還是這樣表述的:
加快構建以陸橋通道、沿長江通道為橫軸,以沿海、京哈京廣、包昆通道為縱軸,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合理分布、協調發展的“兩橫三縱”城市化戰略格局。
其實在前五年,大城市中心的邏輯已經比較清晰,不過基于平衡考慮,對于中小城市同樣持鼓勵發展的態度,以實現“合理分布、協調發展”的目標。
并且這種鼓勵發展,包括實實在在的各種利好。比如五年前的規劃強調:
引導產業項目在中小城市和縣城布局,完善市政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推動優質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資源向中小城市和小城鎮配置。
但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是最基本的規律。大城市基礎設施更完善,就業機會更多,收入水平更高,營商環境更好,所以從產業到人口資源都不斷涌向大城市,
資源向大城市集中,能夠更充分地發揮經濟規模效應,可以高標準地建機場,大手筆地投資修捷運等等,反過來又進一步提升城市能級,
因此,基于大城市資源集聚的客觀優勢,日前的規劃提到:
以城市群、都市圈為依托促進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聯動、特色化發展;
發展壯大城市群和都市圈,分類引導大中小城市發展方向和建設重點,形成疏密有致、分工協作、功能完善的城鎮化空間格局。
五年前是“合理分布、協調發展”,現在是“協調聯動、特色化發展”,表述的細節變化,其實也暗含了不同階段的不同使命要求,
對小城市來說,以前要和大中城市協調發展,但城鎮化開始減速,論經濟增長勢頭,小城市未必跟得上大中城市的步調,所以這時候要強調特色化發展,小而美也行,
這種思路的變化,還體現在其他幾個細節上,
比如之前強調,“以提升質量、增加數量為方向,加快發展中小城市”,現在已經沒有相關要求。因為一些小城市開始收縮,未來甚至可能消失,以增加數量為目標已不合時宜。
再如此前提到,引導產業項目、優質公共服務資源向中小城市布局,現在“承接超大特大城市產業轉 移和功能疏解”的任務,落在了大中城市頭上。此外還有:
優化市政公用設施布局和功能,支持三級醫院和高等院校在大中城市布局。
這意味著,行政資源的配置,越來越向市場資源的配置規律靠攏,那么在未來的五年,大城市在城鎮化空間布局中的分量和地位,還會進一步上升,
02
全國一共有六七百個城市,促進中心城市發展的大邏輯下,不同大城市的發展水平、階段可能完全不一樣。因此,規劃也作出了差異化安排,
如超大特大城市,規劃明確提出,“優化提升超大特大城市中心城區功能”:
轉變超大特大城市開發建設方式,加強超大特大城市治理中的風險防控,促進高質量、可持續發展,有序疏解中心城區一般性制造業、區域性物流基地、專業市場等功能和設施,以及過度集中的醫療和高等教育等公共服務資源,合理降低開發強度和人口密度,
過去,超大特大城市成為城鎮化的最大贏家,經濟、人口規模快速膨脹,同時房價高企,城市病問題日益凸顯,所以現在到了“減負”階段,要適當地給城市功能做減法,
按照2019年的城市建設年鑒,超大城市有6個,分別是上海、北京、重慶、廣州、深圳和天津;特大城市有11個,分別是東莞、武漢、成都、杭州、南京、鄭州、西安、濟南、沈陽、青島、蘇州,
這些城市接下來的擴張速度可能會有所放緩,尤其是超大城市,資源集聚一旦達到一定的強度,就面臨著向外疏解問題。
同時,想通過撤縣設區等行政手段擴容,難度會加大。
超大特大城市的產業疏解到哪里去呢?大中城市,對此,規劃提到:
完善大中城市宜居宜業功能,充分利用綜合成本相對較低的優勢,主動承接超大特大城市產業轉移和功能疏解,夯實實體經濟發展基礎。
目前,城區常住人口100萬人以上的,都可以統稱為大城市,具體包括Ⅰ型大城市和Ⅱ型大城市,它們的數量接近百個。而中等城市的標準,則是城區常住人口50到100萬人,
也就是說,城區常住人口50萬人以上的大中城市,未來將成為承接產業轉移的重點,在優質公共服務資源投放上,將得到進一步的傾斜,
至于位于城鎮化最末梢的縣城,也將迎來一定的機遇——“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建設”提到:
加快縣城補短板強弱項,推進公共服務、環境衛生、市政公用、產業配套等設施提級擴能,增強綜合承載能力和治理能力。
發展勢頭較好的縣城,按照“穩步有序推動符合條件的縣和鎮區常住人口 20 萬以上的特大鎮設市”的要求,還可以實現升級,
03
梳理近些年的城鎮化歷程,可以發現,大概經歷了三個階段的轉向:
從早期鼓勵中小城市的分散型,到優先發展大城市的集中型,再到現在兩種思路融合,按照規劃的表述便是,“分類引導大中小城市發展方向和建設重點”。
大城市要進一步發展,提升經濟和人口承載能力,但不能無限膨脹,特別是中心城區的開發要有一定的強度限制;小城市不是不發展,而是走特色化發展之路。
在不同時期,對不同等級的大中小城市給予不同定位,這種方向上的調整,也是基于城鎮化發展階段的差異。畢竟隨著城鎮化減速,很多中小城市繼續擴張的動力已經大大減弱,
和房地產市場的調控一樣,這也是一種“因城施策”。
而城鎮化的下半場,既要尊重資源集聚的市場規律,充分發揮規模效應,又要避免城市無度擴張,規模效應走向其反面,于是都市圈和城市群成為城鎮化第三階段的重要平臺載體。
來源:規劃
像這次的規劃就點名了19個城市群:
優化提升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成渝、長江中游等城市群,發展壯大山東半島、粵閩浙沿海、中原、關中平原、北部灣等城市群,培育發展哈長、遼中南、山西中部、黔中、滇中、呼包鄂榆、蘭州-西寧、寧夏沿黃、天山北坡等城市群,
都市圈和城市群,都是由中心城市加上周邊的中小城市,形成組合式的空間載體。一方面資源可以進一步集聚,另一方面中心城市可以向周邊疏解產業,但仍然保留產業的部分價值,
城鎮化的空間載體變大,規模效應和馬太效應將繼續強化,未來隨著都市圈、城市群戰略的深化,大中小城市內部的命運,將出現更大的分野。
尤其小城市,如果能入圈入群,可以就近承接大城市的產業轉移,分享城市規劃利好,諸如機場、捷運等等,反而是一波機會,
如果無法入圈入群,那就得及時做好城市規劃,加快經濟轉型,迎接收縮時代到來,
本賬號系YouMeLive新聞·YouMeLive號“各有態度”簽約賬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