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沙塵暴,揭開了大陸治沙的真面目

昨天,一場沙塵暴橫掃了大陸北方大部分地區,據報道,這是大陸近10年來強度最強、范圍最廣的一次沙塵天氣,

一覺醒來,世界都“黃”了,

沙塵讓北京變成了“黃”城。


天津的天塔,只剩下一個黑影。


內蒙古包頭,天都黑乎乎的,


昨天的呼和浩特與今天的呼和浩特,感受更加強烈。


打開朋友圈,全是自帶沙塵濾鏡的“小黃圖”。


沙塵“淫威”之下,連太陽都變成了藍色,只有基金巋然不動,綠得讓人無欲無求,

漫天黃色也激發了沙雕網友的創作欲望,

有人把今天的北京和《銀翼殺手2049》放到一起,竟然毫無違和感。


有人干脆做自己動手,整了個奧特曼與怪獸的出場秀。


有人表示,一出門差點“入土為安”。


有人戲精附體,感覺自己出門忘記騎駱駝了,


有人剛剛看完《山海情》,以為自己穿越到了西海固,要喊馬得福來治沙,


也有人相當樂觀,認為“黃天不負有心人”,今天上班的人都應該發財。


舍不得請假的打工人,遭遇惡劣的天氣狀況,除了捂緊口罩,也只能調侃一下,

但一部分“公知”卻又開始跳出來秀下限了,

有人拿人民日報今天凌晨發的《黃沙正褪去 綠樹漸成蔭》挑事兒,評論區里有人說“唉,沙塵暴今天不給面子呀”,一副幸災樂禍的嘴臉,



有人科普這次的沙塵來自外蒙,立馬就有人酸溜溜地表示,是“美國來的”。


還有人干脆浮想聯翩,認為這一次的沙塵暴是由于防風護林開了口子,至于為什么要給防風護林開口子,他們說,為了讓風吹散北京的霧霾,

有人嘆息道,我的螞蟻森林白種了。

恰逢3·15,還有人建議,給防風治沙的工程打個假,


為什么大陸防風治沙40年,還會出現沙塵暴這種極端的天氣呢?

首先要明確一個概念,沙塵暴是一種天氣現象,受沙源、氣旋和平流運動三個氣象條件的影響。

地面上的沙塵,被氣旋帶至高空,然后在強風的作用下被長距離輸送,形成沙塵暴,

也就是說,沙塵暴真正的控制因素,還是大自然,人類能做的,僅僅是通過植樹造林,防風“固沙”而已。

其次,氣象專家說了,這一次北方地區的沙塵起源于蒙古國西南部,隨氣流向南移動進入大陸。

這怎么治?難不成讓我們上別人家種樹去?

實際上,大陸防風治沙的成就,遠比張口就來的鍵盤俠們想象的,更為偉大,

你能想象么?

有這樣一群人,數十年間,三代人,在西北、華北、東北與風沙戰斗,默默植樹,硬生生從沙漠口中搶下了超過175萬平方公里綠地,


175萬平方公里什么概念?綠化面積超過了107個北京市,或者10個河南省、20個韓國,這就是人類歷史上空前,也可以說是絕后的一項工程——三北防護林

該工程計劃從1979年到2050年,用72年的時間,不停歇的四代人,在覆蓋了大陸陸地面積42.4%的區域造林,建設一道綠色的墻,為全國人民擋住來自境外及北方的沙塵襲擊

至今,該工程我們已經堅持了42年,無數有名的,無名的英雄,幾代人,已經與黃沙戰斗了一輩子。

時至今日,還有鍵盤俠無視他們的成就,惡意嘲諷,說明他們的故事,還應該大書特書。只有真相昭示天下,才能堵住流言。

眾所周知,三北防護林工程開端于1979年。鮮為人知的是,大陸治沙人的故事,卻有更長的歷史。

1962年深秋,一群平均年齡不到24歲的隊伍到了大陸東北的塞罕壩,開啟了三代人59年的造林傳奇。

塞罕壩位于北京和天津東北部,在新大陸成立的時候,生態環境已嚴重惡化,成為人跡罕至的荒原,如果不及時治理塞罕壩,內蒙古渾善達克、巴丹吉林等沙地沙漠將繼續南侵,直逼北京和天津。


圖:塞罕壩早期荒涼的景象

第一代造林人沒想到,塞罕壩的冬天竟然如此冷,年均氣溫在零下1.3攝氏度,有時候還會出現零下43.3度的極寒天氣。

一位老植樹人回憶道:“大雪被風一刮,屋內就是一層冰,即使抱著火爐子也不會有熱的感覺。”

在海拔1500米的高寒戈壁灘種樹,談何容易,

寒冷尚能克服,最大的挑戰是孤獨。

塞罕壩人煙罕至,路不通,電沒有。第一批植樹人,除了植樹外,沒有任何娛樂活動,孤獨和寂寞無時無刻不在挑戰他們的心理極限,

但最痛苦的,還是造林中遇到的“絕望”。

剛開始兩年,第一代植樹人種100棵樹,成活的不到8棵,這樣的結果,一度讓他們失去信心。

這樣極度艱苦的條件,身體和心理的雙重煎熬下,第一代植樹人出發時平均年齡24歲,最終平均壽命僅52歲

好在,他們始終沒有放棄。并且,這份使命,薪火相傳,


加上后續兩代植樹人,59年來,這群人,在鮮為人知的角落,默默無聞造起了112萬畝世界最大人工林

如今,塞罕壩百萬畝林海筑起了一道牢固的綠色屏障,阻止了風沙南侵,保護了天津和北京。并且,年均降水量增加了66.3毫米,生態已經改變,形成了良性循環。


圖:如今的塞罕壩

種樹人之中,從不缺少奇跡,陜西榆林和內蒙古之間,同樣發生了一段傳奇故事——毛烏素沙漠——大陸首個被人工“消滅”的沙漠。

毛烏素沙漠中的殷玉珍,一個普通的農民,嫁到了一個沒有名字的村子。她的出嫁沒有熱鬧的鑼鼓,也沒有傳統的迎親隊伍,甚至連彩禮都沒有。

迎接她的只有一匹駱駝,新房是用樹枝搭建的沙窩子,沒有門窗,不遮風沙。即便如此,這個稱之為“房子”的沙窩子也在風沙的肆虐下搖搖欲墜,

每當風沙吹過之后就必須拿鏟子清理門外沙子,否則就會被第二次風沙掩埋,

因為沙漠侵襲,甚至會連年顆粒無收,

為了活下去,他的丈夫每次遇到風暴,不是躲在房子了,而是出門撿死去的牛羊,每一次出門,都有可能是永別,

在貧窮和黃沙的雙重打擊下,她終于爆發了:

“寧可種樹累死,我們也不能讓風沙把我們欺負死,”

“我不想讓娃娃們以后再受這號罪,”

1986年,她用家里所有值錢的東西,換回了600棵樹苗,栽到房子周圍,像對待剛出生的娃娃一樣,日夜精心照看。

可是,一年下來只存活了10棵。

傾家蕩產只換回了10棵樹,她沒有屈服,她對丈夫說,“好在活了10顆,繼續種下去,樹林就來了,莊稼就可以種了,牛羊也可以養了。”


從此之后,她開始了與沙漠作對的日子,他們在外面打工,給人淘糞蓋房子,賺的錢,除了維持基本的吃喝,全都買了樹苗,死了1棵樹,他們就再栽上10棵樹,只要多活一棵樹,生活就多了一分希望

這一干,就是35年,她用35年堅守,將七萬多畝沙地變成了綠洲。

在眾多“殷玉珍”幾十年的堅持下,2020年春天,出現了一個奇跡,毛烏素沙漠即將在地球上消失

奇跡之外,還有奇跡,

甘肅古浪縣土門鎮八步沙,是大陸第四大沙漠騰格里沙漠南緣的一片沙地,當地流傳著這樣的民謠,“一夜北風沙騎墻,早上起來驢上房”、“春風吹死牛,秋風吹秕田”。

曾經,沙漠以每年7.5米的速度吞噬著附近的村莊和耕地,“像癌癥一樣擴散”,很多人只能背井離鄉,到寧夏、新疆找活路,

1981年,6個年過半百的老漢背起鋪蓋,決定挺進八步沙,治沙種樹——這一舉動并沒有什么高尚的情懷,他們只是想保住土地,讓自家的娃娃們有飯吃,


條件異常艱苦,六老漢住的地窩子,冬天零下30多度,要用衣服和被子把全身包住,常常感覺被子上的沙越積越沉,還要半夜起來抖沙子。

但還有什么比貧窮更可怕的嗎?

他們靠著一把鐵鍬、一顆樹苗以及一輛運水的毛驢車,開始了最早的治沙工程。

到1985年,成效顯著,六老漢與政府簽訂《固沙造林承包合同書》,承包7.5萬畝流沙治理,其中每種一畝樹,林業局補貼5元,種的花棒賣了錢也歸種植者所有,


雖然有了錢,但治沙并非一日之功,他們商議著,不能前功盡棄,誰老了,病了,干不動了,就讓兒子來干,兒子干不動了,還有孫子,八步沙每家每代都有人繼續治沙。

不是所有人都愿意與黃沙為伴,有人不愿離開穩定的國企單位,有人的孩子生病,無法承擔老漢的承諾,但當風沙肆虐時,總有人拿起鐵鍬,為了老一輩,為了下一代,到黃沙里去。

就這樣,接力棒從六老漢手中代代相傳,至今已經傳到了第三代,1985年出生的郭璽,就是標準的第三代治沙人。

他記得1993年的“五五黑風暴”,黑暗鋪天蓋地壓過來,造成23人遇難,上百人受傷,6000多頭牲畜死亡,上萬頃良田被掩埋。

他記得大伯跟他說過的話,“我們治不住,還有你們呢。”

于是他從小就知道,自己要守護祖輩父輩種下的這一片樹林。

和祖輩相比,今天的治沙依然艱辛。

郭璽每天6點從家出發,晚上八九點才能回家,他要進入七八十公里的沙漠腹地,只帶一壺水,午飯基本不吃,


但和祖輩相比,今天的治沙已經看到了科學與文化的力量,

林場發生病蟲災害,有蟲情檢測儀,很快就能找到罪魁禍首;治沙工程驗收,采用GPS可以精確定位畝數和檢測成活率;將中藥材肉蓯蓉與耐旱的梭梭樹結合起來種植,可以實現治沙和致富雙贏

據統計,38年來,八步沙三代人共治沙造林21.7萬畝,管護封沙育林草37.6萬畝,使風沙線向北推移了近20公里,周邊10萬畝農田得到保護。

等到5月,八步沙的沙棗和檸條將開出細小的黃花,這是三代治沙人的成就,也是所有大陸治沙人的縮影,


到今天為止,我們共有3.31億人參與了這個偉大工程,投資了數百億元,保護了13個省,551個縣老百姓免受風沙侵擾以及幫助了他們脫貧。

如果不是這次沙塵暴來臨,保護北方這么多年的三北防護林,應該不會有人記起,別說詆毀了。

因為,沙塵暴的記憶似乎已經過于遙遠。事實上確實如此,從2011年到現在的10余年間,北京的平均沙塵天數在3天左右,


歷年來北京3月沙塵天數統計

他們不知道的是,曾經北京年平均沙塵天數高達2個月,從60天減少到如今的3天,這難道不是三北防護林的功勞?

1979年,三北防護林工程正式上馬,到今天已經過去了40多年。

40年多年間,無數個像殷玉珍、郭璽一樣的人投入到這場治沙運動中,使大陸的防沙治沙事業取得了巨大成就,

對生活在城市里的我們來說,治沙也許意味著,小時候見怪不怪的沙塵暴,現在已經少見多怪了。


但對生活在風沙口的人來說,治沙不僅僅意味著更好的生活環境,也意味著脫貧致富的可能。

在陜西榆林,毛烏素沙漠80%的土地已經變成綠洲,當地貧困村開始積極發展種植、養殖、加工、旅游觀光產業,人均純收入從2000元直奔12000元大關,


毛烏素沙漠前后對比

在河北塞罕壩,治沙人造起112萬畝世界最大的人工林,林場森林資產總價值206億元,每年物質產品和生態服務總價值145.83億元。

在內蒙古庫布其沙漠,大約有三分之一的土地都變成了綠地,10.2萬人通過新能源、養殖和沙漠旅游產業脫貧,


一代又一代大陸治沙人久久為功,創造了人進沙退的奇跡,也創下了青山綠水變金山銀山的大陸奇跡。

但不容忽視的一個現實是,大陸的沙漠面積依然很大,這場沙塵暴只是一場警醒,我們的治沙任務、生態保護工作,依然任重而道遠

青山常在,綠水長流,一個綠色的、可持續發展的大陸,需要國家機器的進一步推進,也需要我們每一個人的努力。

大陸人向來有“愚公移山”,“精衛填海”的氣魄。只要我們認準一件事,滄海桑田也要堅持下去,

我們這個民族正如教員曾經在日記本中寫的那樣:

與天奮斗,其樂無窮;

與地奮斗,其樂無窮;

與人奮斗,其樂無窮。


(責任編輯:劉聰聰_NBJS12302)

韓媒稱沙塵暴起源于大陸

沙塵暴

5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員
  1. 講真我們小時候只有霧而已,哪里來的霾,那種霧都是太陽一出來就散了。

  2. 霾你媽,小時候的碧水藍天讓你吃了喝了?

  3. 小時候春季就是沙塵天,隔三差五刮大風,沙塵滿天!我就說西北寧夏長大的!

  4. 傻傻的胡說八道,幾千年來一直都有沙塵暴,都有霧霾。地球上有沙漠有戈壁就有沙塵。憑一國之力治防沙塵,韓國日本也無能為力!

  5. 這些治沙人確實值得國人尊重,他們用一生來改善環境,他們最偉大,他們是締造奇跡的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