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薩沙
本文章為薩沙原創,謝絕任何媒體轉載
【薩沙講史堂第一千四百七十九期】(軍事系列第473講)
花費12年才研究成功中華第1自行火炮?70式自行榴彈炮是最早火炮
解放軍第一代自行榴彈炮,是70式122毫米自行榴彈炮。
70式122毫米自行榴彈炮的研究工作,是非常坎坷的,
隨著五六十年代,大陸大量裝備59式坦克,裝甲部隊的炮火支援問題就凸顯出來。
之前的解決方法,主要采用牽引式火炮,
然而,牽引式火炮有很多缺點,如機動性差、防御力差、部署速度緩慢等等。
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機動性差,難以跟隨一線裝甲部隊突進。
牽引式火炮基本都是使用輪式卡車牽引,也就決定了越野能力相當差勁,甚至難以離開公路,
顯然,裝備二戰期間德軍那種履帶式自行榴彈炮是必須的,也是應該的,
可惜,中蘇已經決裂,中美關系惡劣,自行榴彈炮技術是無法引進了,
于是,60年代開始,大陸開始自己研究自行榴彈炮。
問題有很多,其一是底盤問題難以解決。
我們的重裝甲是山寨蘇聯,但蘇聯自己在裝甲車方面就非常落后,
二戰期間,蘇軍根本沒有自產的履帶式運輸車、履帶式裝甲車,只有裝甲汽車之類。
在中蘇決裂之前,蘇聯尚且沒有大規模裝備裝甲運輸車,所以根本無法引進。
這種情況下,我們只能使用大陸自研的第一代履帶式裝甲車,也就是63式裝甲車。
該車剛剛研究成功,讓火炮有了載體,
至于火炮,就采用54式122毫米榴彈炮,這是解放軍制式榴彈炮,
由于技術底子薄弱,當時的研究一切從簡,仿效二戰德軍德國黃蜂自行榴彈炮一樣的模式,
模式就是簡單粗暴,將陸軍火炮直接架設到63式裝甲車上,采用開放式炮塔,炮兵直接在裝甲車上操作。
簡單來說,就是63式裝甲車扛了1門大炮而已,
在我們來看,既然德國人在40年代就能完成這種自行火炮,大陸似乎應該輕松搞定。
遺憾的是,事實卻正好相反,
70式自行榴彈炮從1969年正式開始研究,到1970年完成樣車,
當時是文革時期,一切都混亂,樣車自稱經過了1000公里的行駛測試,以及火炮精度測試,完美過關,
于是,1970年下半年,70式自行榴彈炮開始小批量交付部隊,
然而,解放軍某王牌裝甲部隊炮兵團接收了該炮以后,非常震驚,
這種70式自行榴彈炮根本不可用。且不談火炮如何,63式裝甲車自己就非常爛,僅有4對負重輪,發動機馬力小,最大公路時速還不到60公里,爬坡都困難,
而54式122毫米榴彈炮自重就有2噸多,加上還有彈藥和5名裝甲成員,63式底盤不堪重負。
訓練中,70式自行榴彈炮機動性極差,平均行駛幾十公里就要出故障,根本就沒法用,
而且,63式裝甲車內部噪聲巨大,溫度很高,空間狹小,裝甲兵工作環境相當惡劣。
該炮不可用,炮兵團頂住壓力,將70式自行榴彈炮全部退回。
看來,當時的所謂驗收和考核,又不知道是耍了什么花樣,
隨后,設計方面對70式自行榴彈炮反復改進,但63式裝甲車底盤實在太差,沒法改進,研究工作一度被迫停滯。
這樣一直拖到1973年,終于熬到了63式-1的改進型裝甲車,
該裝甲車將負重輪增加到5對,機動性大大提高,這才有了改進的余地,
到1979年,才研究出3輛樣車。
到了1980年經過反復測試,包括5000公里的行駛測試,70式自行榴彈炮才被軍方認可。
到了1981年,70式自行榴彈炮正式裝備部隊。
大家要知道,不要說80年代,就算是60年代,70式自行榴彈炮也絕非什么先進武器,
底盤雖反復改進,仍然很落后,復雜地形越野時速還不到10公里,比步兵走路還慢,
由于火炮重量較大,70式自行榴彈炮沒有浮渡能力,是旱鴨子,這點很致命,基本不能在大陸南方作戰。
而54式122毫米榴彈炮的性能本來不錯,卻是老式火炮,火炮需要8個炮兵操作。
而70式自行榴彈炮受到車體狹小的限制,僅有3名炮手,
這導致操縱火炮的難度增加,炮兵負擔很重,
而且,54式122毫米榴彈炮的火炮,同陸軍牽引式火炮沒有任何不同,只是有個底盤而已。
最重要的是,54式是開放性炮塔,一個手榴彈或者一枚迫擊炮彈,也可以擊毀。
制造這么一個落后的武器,從1969年到1981年花費長達12年時間,這也就是中華第一自行榴彈炮。
由此,足可見當時大陸重武器研究能力是多么弱了。
聲明:
本文參考
圖片來自網路的百度圖片,如有侵權請通知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