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燃燒的島群”第453篇原創文章,作者群主飛龍,
全文共3573字,配圖13幅,閱讀需要12分鐘,2021年3月19日首發。
經歷了10月上旬持續不斷的“鼠運輸”,日軍將第17軍軍部、第2師團指揮部和多達1.5萬人的部隊送上瓜達爾卡納爾島,第17軍軍長百武晴吉中將手上有了足足15個步兵大隊可用。值得一提的是,為了降低海運危險度,這一次的增援基本都是在埃斯佩蘭斯角,也就是機場的西側登陸,而之前的一木支隊和川口支隊都是在機場東面登陸的。
圖1. 瓜島機場周邊環境,東側有田納魯河,西側有隆加河,南面為奧斯丁山
綜合評判后,第17軍軍長百武晴吉認為對美軍沿海地區的攻擊很難成功,決定采用和川口支隊類似的路線,迂回至南面進攻機場。為了迷惑美軍,百武在機場的西面、西南面和東面安排了三處佯攻和助攻,
西面的進攻由第17軍的炮兵指揮官住吉正少將指揮,兵力包括步兵第4聯隊的5個大隊,第17軍直屬的重炮兵聯隊,以及獨立第一戰車中隊,總兵力約3000人,這一路大部分是剛到達瓜島的生力軍,又有重炮和坦克支援,稍微算有點戰斗力,
圖2. 本作描繪的是第一批陸戰隊飛機抵達瓜島機場時的場景
西南面的進攻由川口支隊余部第124聯隊實施,兵力只有2個缺兵少將的大隊,由岡大佐指揮,由于在9月運輸過程和“第1次總攻擊”已經承受了大量損失,岡聯隊基本上沒有進攻能力。
東面的進攻由一木支隊的殘部熊支隊實施,兵力更為薄弱,手上也沒啥重武器,基本沒有什么進攻能力,這兩支偏師的作用只是虛張聲勢,擾亂美軍的判斷,
南面的奧斯汀山才是真正的主攻方向,由第2師團師團長丸山政男中將親自指揮,兵力約7000人,他們是師團的精銳和主力,將按計劃分為左右兩翼實施豬突。由于一木支隊和岡部隊的失敗,日軍已經知道亨德森機場東西兩側依托田納魯河及馬塔尼考河構筑的防線堅不可摧,只有南面低矮的埃德森嶺相對容易突破,但是,這條路線最大的問題就是行軍路線較長,
圖3. 描繪田納魯河口之戰的畫作,椰林里是陸戰1團的陣地
值得注意的是,一木支隊和川口支隊當初被送上瓜島時都是在機場東側登陸,一木抄了條近路,選擇的突破口是田納魯河河口,結果被殺了個干干凈凈。川口選擇從東側一路南下繞道至埃德森嶺,當時算是出了奇兵,可惜兵力不足未能達成突破,攻擊失敗后川口支隊沒有走原路返回,而是穿越密林抵達機場西側的馬塔尼考河畔,與岡部隊會合,等于是完成了一次從機場東側繞道南線至西側的穿越,途中備受折磨,
圖4. 這張躺尸照是一木支隊在田納魯河口留下的,旁邊還有站立的美軍
但無論如何,川口是對這條路線最為熟悉的將領,原本可以給丸山政男很多幫助。按照戰前陸海軍的約定,第三次總攻擊的日期被定于10月22日。日軍估計有10,000名美軍在島上,而事實上已經超過23000人,不過,美軍必須分兵把守東南西北四個方向,連貌似安全的隆加角海灘都需要防備日軍登陸,且需要分出一部分兵力防守圖拉吉島,另有相當數量的地勤人員、海蜂營或炮兵,真正用于防守某一方向的作戰兵力只有一個團左右,如果日軍集中力量攻擊一點,還是有突破的可能性,
圖5. 這張躺尸照是川口支隊在埃德森嶺留下的,背景同樣可見美軍
10月12日,“東京特快”仍在如火如荼時,剛上島的第2師團直屬第2工兵聯隊已經開始開辟一條通往埃德森嶺的道路,后來被稱為“丸山小道”,這條小路長約24公里,需要通過島上一些最困難的地形,包括眾多的河流和小溪、滿布泥濘的溝壑、陡峭的山脊和茂密的叢林,開路的難度超過了日軍的想象,同時也限制了日軍可攜帶的裝備,嚴重消耗了他們的體力。
圖6. 影視作品,從設置在海邊的陣地推測是阻擊一木支隊,但是白天?
四天后的10月16日18時,第2師團開始沿“丸山小道”進軍,率先出發的是以步兵第29聯隊為主力的左翼部隊,指揮官是那須弓雄少將,同時配屬有速射炮、野炮、山炮和迫擊炮各一支部隊,接下來是預備隊步兵第16聯隊,最后才是以川口支隊、東海林支隊和部分炮兵單位組成的右翼部隊,指揮官是川口清健少將。
東海林支隊是以第38師團第230聯隊為基干組成的部隊,支隊長東海林俊成本來就是第二師團出來的,跟師團長丸山正男在爪哇戰役時有點爭風吃醋,這次陰差陽錯又落在丸山手里了。之所以把右翼部隊安排在最后才出發,可能就跟這點齷齪有關系,
圖7. 機場附近地勢圖,美軍依靠兩河一山構筑環形防線,把機場圍住
那須弓雄出生于1892年6月,畢業于陸士25期、陸大35期,曾在侵華的上海派遣軍司令部任職,1940年3月晉升陸軍少將,任第3旅團旅團長。第2師團是日軍最早建立的六個師團之一,兵員征集地是本州島北部的仙臺,魯迅就曾經在仙臺大學部就讀,早期甲種師團為2旅團4聯隊制,但在1940年被抽走一個聯隊,只剩下第4、16和29三個聯隊,這一次瓜島作戰時,第4聯隊被分配給住吉正少將,第16聯隊為預備隊,第29聯隊則是那須弓雄的左翼部隊的進攻主力。
圖8. 日軍在上海戰場使用的四年式150毫米榴彈炮,有資料記錄瓜島日軍也有15門重炮,由“日進”號輸送上島,被美軍稱為“神槍彼得”
由于“丸山小道”非常狹窄崎嶇,部隊只能排成單縱列行進,一萬人的隊伍足足用了36個小時才全部出發,原計劃將耗時3天完成“丸山小道”的24公里,實際上從第一天晚上起就遇到問題。
午夜時分下起了傾盆大雨,士兵們混身濕透,在熱帶雨林里都冷得瑟瑟發抖,許多人不得不擠在一起取暖,無數人患上了感冒甚至是瘧疾,走在最前面的那須弓雄就是其中之一,畢竟已經是50歲人了。
圖9. 鬼子向瓜島送上去一個獨立戰車中隊,至少有2輛九五式和10輛九七式
師團長丸山正男也在隊列中,他出生于1889年9月,雖說也才53歲,但已經是白發蒼蒼,跟部隊里才20出頭的年輕人相比,這條以他名字命名的小道一點也不友好,別說沒有專車,連騎馬也是不可能的,從中將到二等兵,所有人都只能用雙腳去丈量“丸山小道”,
隨著部隊深入密林,地形越來越艱難,千百年來此地就甚少有人跡穿越,熱帶林木長得無比茂盛,經常需要用繩索攀越懸崖,或者趟過山間的激流。為了加強戰斗力,每個士兵都替炮兵部隊額外攜帶了一發炮彈,但到了第三天,速射炮等重武器就不得不放棄了,顯然每個人身上的炮彈也可以扔了,
圖10. 描繪日軍穿越熱帶密林的畫作
18日午后,行軍到隆加河畔的丸山發現對岸的地形落差更大,高低起伏將更加拖慢行軍速度,師團指揮部經過19日一天的行軍,才于20日清晨到達渡河點以北6公里處,此處距離亨德森機場還有13公里之遙。而且,師團指揮部跟隨先頭部隊出發,后方還有第16聯隊、川口支隊和東海林支隊的大隊人馬,顯然在22日也無法全部抵達預定出擊位置。
圖11. 日軍登陸并穿越奧斯丁山,抵達埃德森嶺(血嶺)的示意圖
然而,丸山正男和他身邊的一眾草包參謀錯認為此地距離機場只有6公里,可以作為攻擊的集結點,他還把這個判斷通過電報發給了在后方的軍指揮官百武晴吉,以至于百武直接把攻擊發起日定在了22日,并向聯合艦隊通報了進攻計劃和日期。這是一次陸海軍聯合行動,但可笑的是,這又像是一次陸海軍各自唱主角的群角戲。
為什么這么說?按照慣常思路,島嶼戰中應該是陸海軍相互配合,按照飛機炸完艦炮轟,艦炮轟完坦克上的套路才是正路。但是瓜島的這一次總攻擊完全不是這么搞,第17軍原本打算從機場西側的馬塔尼考河畔平推過去就是了,沒想到美陸戰1師出動6個營的兵力,在10月7日至9日向占據馬塔尼考河東岸橋頭堡的日軍猛撲過去,打殘了剛上島的第2師團第4聯隊,更重要的是消除了馬塔尼考河東岸的威脅,把戰線拉平到河邊,
圖12. 美國人的炮兵陣地,這門是75毫米榴彈炮?
失去了河東岸的出發點,第17軍將不得不硬沖美軍依河構筑的新防線,一木支隊的覆滅仿佛還歷歷在目,又或者選擇與川口一樣的迂回路線,百武最后就是放棄了從河口出擊,在此處只做佯攻,
迂回攻擊埃德森嶺固然可以有出奇制勝的可能性,但是將得不到聯合艦隊的艦炮支援,而且,聯合艦隊似乎也沒打算派主力艦隊來給陸軍站臺,而是把絕大部分兵力都留在海上,期望與美國艦隊決戰,只有第8艦隊派出兩艘輕巡洋艦和11艘驅逐艦給予支持,其中只有三艘驅逐艦“曉”、“雷”、“白露”號直接參與岸轟,壓制美陸戰的重炮,可憐三艘驅逐艦只有區區十幾門127毫米主炮,卻要面對陸戰1師11個炮兵連的上百門75毫米和105毫米炮,這到底是誰壓制誰啊?
圖13. 白露級驅逐艦,作為特型驅逐艦的前級艦只有5門主炮
總之,所謂的陸海軍聯合行動實際上是各自在心懷鬼胎,第2師團級別太低,沒有那么大面子讓聯合艦隊派出重型艦艇協助岸轟,不得不用自己相對拿手的迂回戰術單干,
聯合艦隊也沒想著要替陸軍擋槍,讓陸軍享受奪取機場的大功,山本滿腦子想的只是怎么利用陸軍總攻擊的機會,引誘美國艦隊主力來救瓜島,從而完成在珍珠港和中途島沒有完成的偉大功業——全殲美國艦隊。
沒有人認真想過這么搞,真能打得下機場么?陸軍可以勉強算是麻痹大意不知深淺,海軍的表現似乎根本就不關心陸戰的過程,一心等著打自己主導的艦隊決戰。
這不就是各懷鬼胎么?
未完待續,敬請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