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優秀到大的兒子突然離世,網紅“一得爸爸”回應爭議

來源:新聞晨報

托福考試離滿分僅差2分、被素有“美國南部哈佛”之稱的埃默里大學部錄取,這個開朗陽光的大男孩,離去得讓人猝不及防。所有人都沒有想到張一得會突然選擇“離開”,他的朋友圈永遠停留在2月14日當天,配文里寫著“生活還要繼續,生活也還會繼續”,

3月5日,美國埃默里大學部牛津學院哲學專業一年級大陸學生張一得(Dave)去世,去年秋季,因為疫情,張一得在家遠程學習,今年春季開學剛到校上課,卻不幸離世。在學校的公告里,寫著“accident”(意外);在家長群里,大人們則小心翼翼地敲出三個字,抑郁癥……

張一得的離開對許多人來說都造成了不小的打擊:得知消息后的“一得爹”張岳一度無法入睡進食,不久前,擔心他安危的好友將其接到家中進行24小時輪流照護;一得高中和大學部時期的好友們也陷入巨大的悲痛,其中一位好友更是因經受不住打擊,住進醫院,

原本,大家都以為一得

會安安靜靜地離開,

但更讓人沒想到的是,

張一得的離開

讓他的父親張岳

突然之間受到鋪天蓋地的關注。

過去,張岳只是活躍在廣州媽媽圈里的“育兒專家”“網紅爸爸”,他為一得打造的農莊,成為了許多家長和孩子們向往的農家樂基地;2019年8月,《廣州日報》記者也曾在農莊內對張岳做過一次深度專訪,展現一得父親十多年來照顧兒子的故事,他將對孩子的愛凝注到一飯一湯,一草一木之中;兩年后,隨著張一得的離去,這位當年被稱為“有愛”的父親,被網友們解讀成了“另一個爸爸”。


張一得畢業典禮那天,張岳前往蘇州。

確實,張岳父子倆的身上,有太多名詞:單親家庭,網紅爸爸,辭職帶娃,名校留學生,抑郁癥……但這些名詞卻并不足以呈現出父子倆相處的真實狀況。近日,記者采訪了張一得生前的好友,并從他的個人社交賬號中試圖拼湊出更多父子之間的真實相處狀態,以減輕輿論風波中當事人們所遭受的“精神余震”。

“他生來從不平庸”

艾力(化名)還記得張一得出國前的場景,當時剛結束網課的張一得從廣州回到了蘇州,大家聚在一起為他開歡送會,張一得非常開心,“那時他的抑郁癥其實已經好轉了。在他出國后,我們雖然交流不多,但感覺得到他在國外過得還算平靜。所以聽到噩耗時,我們起初都以為這是一個玩笑,他有時就愛和我們開玩笑。”

直到追悼會臨近,艾力才逐漸接受這個事實,3月12日,艾力和好友們在蘇州給張一得靜悄悄地開了一場追悼會,孩子們穿著球服,對著球門鞠躬,告別了他們的一號守門員。

“他生來從不平庸。”追悼會上,張一得的高中班導這樣形容他。

在班導及孩子們的眼中,張一得的“不平庸”不只是表現在他的學業成績,張一得高中就讀于蘇州的一所國際高中,2018年,該校曾在微信公眾號里分享過張一得的成績:托福首考114分,其中閱讀口語雙滿分;杜克大學部數學競賽三等獎;他參加了腳踏車比賽和辯論賽,取得成績;作為守門員,他還獲得了工園杯足球杯賽MVP第一名的成績等。

“但Dave他不止優秀,他和他的爸爸,都是心靈很偉大的人,”艾力說,

“善良”這個詞匯,高頻地出現在張一得好友們對他的評價中。據學校相關資料介紹,張一得喜歡騎摩托賽車,在業余時間,他考了機車行車執照,但是他的夢想與成為風馳電掣的摩托賽車手不同,他更想成為為救護車保駕護航的人。于是,他又接受了系統的急救培訓,考了紅十字會義務急救證書,積極參與紅十字會義務活動。“他總是很照顧身邊人的感受,”艾力說,


「老得」過去為「一得」拍的照片的部分合集,

尋找自己的張一得

如此優秀的孩子,為何選擇了埃默里大學部中的哲學專業?或許,這個話題最終可以落在“張一得自己想成為什么樣的人”之上,

在學校的相關推文中,張一得曾透露,他之所以選擇哲學,和家庭教育有一定的關系,父親一直作為一個支持者,去鼓勵他尋找最真實的自己,尋找自己的幸福,

“我爸很少會反駁我的決定,在教育我樹立正確的是非觀后,我基本就是自己負責自己的人生,”張一得說:“每個人都是社會的個體,社會的幸福和個人的幸福有時不同,我想堅定我作為個體的意義。”

而去年11月份的一檔關于家務主題的訪談節目,或許更能看出張一得的自我思辨,節目中,張一得透露,他最喜歡的哲學家是叔本華,并借用叔本華的概念解釋“will”這個詞:“從哲學角度上說,will就代表了意志。叔本華的代表作是《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英文翻譯過來就是《the world as will and representation》。叔本華在書中的意志是指你作為一個觀察者,觀察世界上其他東西的表象,”

張一得觀察世界的啟蒙,源自于父親的言傳身教。張岳曾告訴記者,他愛孩子,也會著重培養孩子的動手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并希望孩子在家務之中,可以學會獨立思考。

張一得也提到,“做家務勞動,它能夠給你帶來這種意識,甚至它能夠讓你變得更善良,因為它讓你對生活的認知更加機敏,也會讓你遠離麻木,認識也就會更多,人也會變得更加善良。并且做家務帶給你的奉獻意識,這一部分,對于你成為一個好的人是很重要的。因為一個幸福的人,一定會是一個善良的人。”


“成為一個善良的人”,可能是張岳對孩子的唯一要求,在節目中,主持人曾有問張一得一個問題:“你的父親把你培養成了一個非常優秀的孩子。但是如果有一天你對父親說‘爸爸,我在蘇格蘭牧羊也很幸福’,你覺得他能接受嗎?”

“他一定能接受,他一定能,”鏡頭里,一得笑著說:“一直以來,他對我沒有功利性的要求,他當然對我有要求,但他只要求我三觀要正,要成為一個善良的人。他對我唯一的希望就是,我能夠成為我能夠找到我自己的人生價值,人生目標的人,只要我自己開心就好了。”

而在踏入美國之前,張一得一直都在尋找自己,抑或說是在探尋生命意義的路上,在張一得的個人音樂賬號上,記者意外發現了他設置的幾個歌單,每個歌單都有一個關鍵詞,其中有個歌單的關鍵詞為“葬禮”,收納了九首他喜愛的古典純音樂,

另外,張一得高中畢業面試美國大學部的視訊顯示,在面試的最后,張一得提及起自己想要在18歲生日之后做一個墓碑圖案的文身,他提到做這個紋身是為了紀念他從國小到中學最好的同學,也是無話不談的好朋友。那個同學在國中三年級的時候毫無征兆的自殺,而張一得對于這個朋友的去世原因一無所知,但他表示這也是促使他學習哲學的一部分原因。

陷入輿論漩渦的父親

在一得離開后,輿論以一種出乎人意料的方式卷向父親張岳以及一得的一群好友。

許多人對一得的成長進行臆測和評論,有人說,他是愛自己甚于愛孩子,有人說,他是將孩子視為炫耀的工具,一開始,張一得的好友們還會紛紛在評論區呼吁,然而沒多久,一些營銷號則進一步跳出來攻擊這群孩子,媒體找到他們,“我們都太憋屈了,太難受了,甚至大家都不敢說話,”輿論讓很多人都不堪其擾。

直至3月13日,艾力和艾力的好友,兩人先后找到記者。他們是張一得的好友,艾力本人也曾有抑郁癥,他透露,自己很早就得知張一得患有抑郁癥及患病原因,“我們不想再讓任何人再受到傷害,但看到網上的輿論,我不得不站出來,那些詆毀和揣測,對于大家來說都是二次傷害,”艾力哽咽著說,

艾力始終記得,過去好兄弟張一得只要一提起爸爸,言語里都是滿滿的愛,“一得的父親也非常愛他,對他過去十多年的成長幾乎是全身心投入,”艾力還記得張一得在蘇州讀高中的時候,給他講過自己在廣州那座小山上的生活:“他對我開玩笑地說過,如果有一天他離開了,他希望自己可以埋在廣州。”有時候,艾力也會恍惚,如果這個學期,一得依舊住在山上,會不會悲劇就不會發生……

相比孩子們的情緒波動,張岳反而對外顯得有些“平靜”,這種反應在記者的意料之中,也在意料之外。在此前采訪時,張岳的農莊里有不少訪客。從他與訪客們的互動中,記者可以感受到張岳身上的謙和,用張一得在文書中的描述,“我的父親是一個貧寒的紳士”,一位熟悉張岳的媽媽則描述張岳“是一個有大智慧的人”,


廣州日報記者攝于2019年8月,「老得」正談起過往的困難,

張岳曾經在朋友圈中透露過他的人生觀和育兒觀:“于己習老子李圣蘇子淵明,于兒脫舊俗看西洋成百技。”意思是說,他負責向圣人學習,而孩子則學會自己看世界。

至于張岳收藏孩子物件,成立博物館一行為。據記者了解,張岳實則喜歡收藏。他對生活的愛,不止是表現在兒子身上。他慣于去收藏每一件具有紀念意義的物件,在他的家里,甚至可以找到1978年他收藏起來的英語學習資料,1982年親自晾曬的陳皮……


張岳是《廣州日報》的忠實讀者,他收集了孩子18年來生日當天的《廣州日報》當作孩子成人禮的禮物。

張岳也喜歡分享,他的朋友圈里有時一天會發好幾條日常動態,有的是關于兒子,有的則是做飯,做菜,逗貓等瑣事,抑或是和媽媽們交流的育兒日常,在孩子去世后幾天,他在發出幾條給埃默里大學部同學們的致信,以及一得18歲時的紀念日記之后,便不再更新。

若說張岳目前最明顯的變化,則是他把微信名“一得爹”改回了自己的名字,與之一同改掉的,是寫有“一得他爹”四個字的頭像。對許多真正了解張岳的人來說,這或許是一個好的信號——他正在學著正視喪子之痛,學著放下“一得爹”這個身份,

廣州日報記者從3月8日至今,一直與張岳保持著溝通。即便是在輿論攻擊最激烈的時候,面對記者提及的采訪要求以及輿論支持,他反而還會寬慰記者“沒關系”:“目前不必說什么,我不會感到有什么傷害到我,我們父子永遠同在就好了,不需要解釋什么。”面對其他媒體的來電,他也依然會謙和地應答。

但一位了解張岳的朋友則告訴記者:“他跟所有人都說挺好的,可他內心在想什么,我們誰又能知道呢?”

張岳特別喜歡循環播放張一得去年在廣州的時候,推薦給他的一首西班牙語歌,那首歌不知道被他循環播放了多少次,歌詞大意里寫著“他始終在那里,命運的兄弟,我從不感到孤寂,有這條路的相伴……”張岳說,兒子用了這一個小技巧,把他二十年來的幸福感定格了,“謝謝您,兒子,爸爸收到”,或許了解了這些,大家對于一得父親在致信中的意思,也就能明白幾分,


張岳寫下的《致埃默里大學部Dave的同學們》的信,

心理咨詢師:

“父母發現孩子異常應及時干預”

王宇赤透露,形成抑郁癥的原因很多種,除了原生家庭,也包括許多外界因素。從心理學上來說,原生家庭對于抑郁癥的形成是一個關鍵。抑郁的根本來源是自我的萎縮,自我活力的喪失。青少年,尤其是對于15歲之后的青少年來說,他們的大腦杏仁核已經發育成熟,能夠感受情緒能力;但是他們處理情緒的大腦部分沒有發展成熟的,因而會造成一種情感上的矛盾,

“尤其是當人處于抑郁狀態,他會希望從外界獲取影響,當他獲得較多積極正面的影響時,就會產生良性循環;但是如果外界出現指責,他就會不愿意向外界伸手,從而將情緒投注到外界,或者投注到自身。”王宇赤說:“對于現在的孩子們來說,他們成長發育非常快,但是即便他們長得像大人,他們的心智其實也未必是成熟的,一般年輕人到了21歲左右才能說到了青春后期,25歲時情緒才算走向穩定。所以家長需要一種責任心,不能說孩子一大了,就可以完全放手了。”

王宇赤此前就曾碰到過一個成功挽救抑郁癥患者的案例。對方是一位留學生,孩子的媽媽在五天內聯系不上孩子后,馬上買機票飛過去孩子住處,發現孩子躺在床上已經下不了地,隨即便把孩子帶回國了,

因此,王宇赤建議,對于留學生群體,由于孩子們的生活環境發生了重大變化,加上疫情之下,孩子們面臨的挑戰變大,孩子需要有強大的心態去面對陌生的群體文化和環境,有條件的父母可以嘗試先陪伴孩子一段時間,讓孩子從絕對依賴到相對依賴再到獨立狀態,根據孩子的心理狀態去因人而異。“但是如果在孩子自我不穩的情況下,送出國可能就容易出現問題。從心理量表上來說,一旦發現孩子有問題后,父母一定要立刻干預,不能超過兩周時間,

而對于目前留學生張一得離世所造成的輿論風波,王宇赤表示,網友們需要理性看待:“對于那些謾罵父母的網友,其實他們是借著這些事來泄私憤,表達自己的仇恨和憤怒。碰到這樣的事件,如果網友們真想說什么,不妨也多問問自己,是否真的了解自己的孩子。”

3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員
  1. 既然選擇了哲學專業,那意味著看透了人生!

  2. 講真,我看了他們父子相處的細節,我覺得這不是一個正常的家庭狀態,爸爸的生活里感覺除了兒子別無他求,處于深度戀子情結,孩子活在這種沒有任何空余的滿滿的愛中會不會感覺窒息?

  3. 你沒看到兒子提及父親都是滿滿的愛和尊敬嗎?別按自己的想象揣測人都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