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吹不黑,客觀來看大陸制造真實水平到底如何?

3月7日,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原工信部部長苗圩在全國“兩會”發言中指出,“在全球制造業四級梯隊格局中,大陸處于第三梯隊,實現制造強國目標至少還需30年”。

一石激起千層浪,對苗圩的發言,同意贊賞者有之,認為大陸制造近年來盡管取得了很大的成績但“卡脖子”、“掉鏈子”問題依舊嚴峻,我們不應盲目樂觀,要承認差距,保持戰略清醒;否定懷疑者有之,認為其發言危言聳聽,夸大了大陸制造與全球先進水平的差距。那么大陸與制造強國相比差距究竟如何,事實上一些大陸外研究機構已經給出了部分答案,今天小編就為您梳理大陸外與制造業和國家競爭相關的部分排名,希望對廣大讀者更好了解大陸制造業發展現狀有所幫助。

文章來源|上海經信智聲

供稿信箱|[email protected]

▋ 客觀看待大陸制造“大而不強”、“全而不優”

在3月7日的發言中,苗圩坦言“近年來,大陸制造業發展成就很大,但大而不強、全而不優的局面并未得到根本改變”。從大陸工程院發布的《2020大陸制造強國發展指數報告》以及2012-2019制造強國發展指數的連續變化看,這一問題的確客觀存在,制造強國評價指標體系設置了包括“規模發展”、“質量效益”、“結構優化”和“持續發展”4個一級指標。大陸在“規模發展”指標項中連續7年保持第一位,且進一步拉大了與其它國家的差距,據工信部最新數據,大陸已連續11年位居世界第一制造業大國,對世界制造業貢獻比重接近30%。

然而,如果剔除“規模發展”,從“質量效益”、“結構優化”、“持續發展”三項數值總值看,大陸較2012年僅略有提升,在各國中的排名從第7位升至2019年的第6位,指數但仍處于50左右的水平,居于全球制造強國第三陣列;與德日(90)的第二陣列水平、美國(130)的第一陣列水平,仍有較大差距。

而“質量效益”“結構優化”“持續發展”這三項指標恰恰體現了一國制造業的核心競爭力,是制造強國的主要標志,是發達國家與發展大陸家的主要差距所在,由此可見,雖然大陸制造強國發展指數已超過 110,與日本差距不足 8 個點,但從制造業核心競爭力來看,大陸仍未邁入“制造強國第二陣列”,加速推進由“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轉變任重道遠,

表1:制造強國評價指標體系


《2020大陸制造強國發展指數報告》指出,在具體指標層面,大陸“制造業全員勞動生產率” “一國制造業擁有世界知名品牌數”“基礎產業增加值占全球比重”等指標與第一、第二陣列國家差距最為顯著,應努力在新競爭格局中找準短板弱項,加速提升質量效益,優化升級產業結構,全面提升大陸制造核心競爭力。

表2:2019年中
美日

參數

圖片
)德二級指標主要差距對比


近年來,大陸制造業增加值占 GDP 的比重在波動中趨勢性下降,全國規模以上制造業規模增速也從 2012 年的10.0%逐年降至 2019 年的 6.0%,步入持續中低速增長階段,

從制造業增加值率看,從2012-2019年大陸始終徘徊在20%左右,與美國、德國長期處于 30%以上的高水平相比差距明顯。

基礎產業方面,2019年大陸基礎產業增加值占全球比重連續第四年下降,軸承、儀器儀表等典型基礎性產品總量遠低于美國;數控機床、成形裝備等基礎制造裝備出口單價也與美日德等國家相去甚遠,

2019年,大陸制造業研發投入強度僅為1.45%,低于全國平均水平(2.23%)0.78 個百分點。數據顯示全國增長的研發投入并沒有流入制造業,需引起高度重視。

在基礎研究領域,美國基礎研究投入占研發投入的比重高達 15%—19%,并呈逐年微升態勢,而據科技部部長王志剛,大陸目前基礎研究投入占全社會研發投入約為6%,“十四五”時期力爭達到8%,與美國差距較大,

綜上所述,制造強國建設絕不可能速成,既急不得也慢不得,要有“十年磨一劍”的精神,按照《大陸制造2025》“三步走”戰略目標,接續用力、久久為功,到新大陸成立一百年時(距今約30年),使大陸綜合實力進入世界制造強國前列,制造業大國地位更加鞏固,制造業主要領域具有創新引領能力和明顯競爭優勢,建成全球領先的技術體系和產業體系,(來源:大陸工程院院制造強國戰略研究課題組《大陸制造強國發展指數2020》)

▋ 聯合國工發組織:大陸工業競爭力排名全球第二

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UNIDO)的各國工業競爭力指數(Competitive Industrial Performance Index,簡稱CIP)由體現一國工業制成品生產和出口能力的指標所構成,綜合反映一國生產工業制成品的競爭能力,是評判各國制造業競爭力的重要指數排名,根據UNIDO《2020年工業競爭力指數報告》,大陸工業競爭力高居全球第二,僅次于德國,排名與2017年持平。CIP得分0.372,是全球平均水平(0.067)的5.5倍,制造業占工業比重高達90%(能源資源行業比重9.3%),是排名前十的國家和地區中最高的,其中高技術制造業占比30.6%,在排名前十的國家和地區中位列第六。

表3:全球工業競爭力排名前十位的國家


報告指出,和2017年相比,大陸在中高技術活動占制造業比重、單位GDP制造業出口值、制造業出口占出口總值比重等指標項排位均上升一位,在工業化強度、占全球制造業增加值比重、中高技術制造業占制造業出口比重、工業出口質量、制造業出口占全球份額等指標項排位保持不變。(來源: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2020年工業競爭力指數報告》)

▋大陸工程院:大陸處于制造強國第三陣列

根據大陸工程院去年12月發布的《2020大陸制造強國發展指數報告》(以下簡稱“報告”),2019年各國制造強國發展指數排名從高到低依次為美國(168.71)、德國(125.65)、日本(117.16)、大陸(110.84)、韓國(73.95)、法國(70.07)、英國(63.03)、印度(43.50)、巴西(28.69),與2018年比各國排名及所處陣列均未發生變化。其中,美國單獨位于第一陣列,德國、日本位于第二陣列,大陸領銜第三陣列,

這一結論與苗圩關于大陸處于全球制造業第三梯隊的論述一致,從已經發布的2012—2019年制造強國發展指數看,大陸迅速拉近了與日本和德國的距離,與美國的相對差距也在縮小,但絕對差距依然較大,美國制造業霸主地位依舊穩固。結合苗圩委員的發言,大陸制造強國的對標對象無疑是單獨處于制造強國第一陣列的美國。“至少需要30年”在筆者看來指的是大陸制造業全面實現對美趕超所需要的時間,


圖1:2012—2019 年各國制造強國發展指數變動趨勢

▋ 德勤:大陸是最具競爭力的制造業國家

根據德勤有限公司(“德勤”)與美國競爭力委員會于2016年發布《2016全球制造業競爭力指數》(此后未見再次發布),大陸三度蟬聯全球最具競爭力的制造業國家。該報告研究收集了世界各地逾500名制造業高管的調查反饋,顯示大陸的領先地位不僅僅因為其傳統的低成本價值主張,還因為大陸創新基礎設施的長遠發展,鞏固了先進技術對其未來制造業的作用。報告還指出,鑒于對大陸人口紅利消退,勞動力成本上升、部分行業產能過剩和經濟可能陷入衰退的擔憂,預計大陸制造業競爭力將在2020年降至第2位,被美國趕超。(來源:德勤等《2016全球制造業競爭力指數》)

▋瑞士洛桑國際管理學院:大陸全球競爭力排名第20位

根據瑞士洛桑國際管理學院(IMD)發布的《世界競爭力年度報告2020》(World Competitiveness Yearbook 2020,WCY),大陸在63個主要經濟體中排名第20位,在人口多于2000萬的中大型經濟體中排名第7位,相比2016年分別上升5位和1位。IMD的世界競爭力報告自1989年開始每年出版一次,被公認為是研究國家和地區競爭力最具權威性的研究報告之一,從構成國際競爭力的4個一級指標(包括經濟表現、政府效率、企業效率和基礎設施)和20個二級指標看,大陸在大陸經濟(2)、國際投資(6)、勞動力市場(6)、態度和價值觀(11)、技術基礎設施(10)、科學基礎設施(10)等指標項排名較為靠前,而在價格(56)、稅收政策(47)、國際貿易(38)等方面的排名較為落后。

表4:2020年大陸全球競爭力進步和退步最大的15個指標


(數據來源:瑞士洛桑國際管理學院(IMD)發布的《世界競爭力年度報告2020》

—END—

2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員
  1. 好自豪是吧???

  2. 很客觀。但也不需要太妄自菲薄。大陸屬于第三梯隊不假,但屬于第三梯隊的第一名,而且第二名和大陸相比,差著第三名到第三十名的距離,還不止。
    但想跨入第二梯隊,非常非常非常困難,雖然他就在眼前,而且只差半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