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翅既沒味道又沒營養,憑什么能成為頂級美食?

華夏之地地大物博,山珍海味更是數不勝數,但要說最負盛名的,當屬“鮑魚、燕窩、魚翅、海參”這國寶四珍,而這其中最難捕撈的就是魚翅了,

魚翅最早是在明朝時期上了餐桌的,相傳鄭和下西洋時路過一個孤島,正趕上船上的糧食都已經吃沒了,鄭和便和船員在荒島撿了前人不要的魚翅充饑,覺得口感頗為奇特,便將魚翅帶回了王朝,皇帝沒見過這新奇東西,當即就要一飽口福,

讓御膳房合著山珍海味做成了一道“一品鍋”,皇帝嘗后大加贊賞,魚翅也自此成了美食屆的“皇親貴胄”,佛跳墻、金針火腿魚翅燴、黨參魚翅煲雞湯、花膠蟲草翅湯煲….各式各樣精致金貴的宮廷秘菜都離不開魚翅的身影,可要我說,魚翅卻是這“四珍”里最名不副實的美食了!


魚翅雖珍貴,味道卻跟粉絲差不多

所謂魚翅,就是鯊魚腹下的魚鰭,而魚翅的珍貴,就在于原材料的難得、稀少以及處理工序的復雜,古語有載“最悍者沙,其翅猛惡,噬人,泅水者遇之必斃,海上畏之,號曰海狼,

鯊魚體型龐大,性格兇殘而且能食人,可以說是海上霸王,有海狼、吞船之稱,令無數出海的漁人聞風喪膽,這就使取魚翅的危險程度無異于虎口拔牙,捕鯊魚的亡命之徒若一不小心掉進海里,倒成了鯊魚的腹中美食。

但正是這份兇險滿足了貴族的獵奇心理,更彰顯這珍品來之不易,出高價競買,使得無數漁人豁上性命也要掙這份錢。除此之外,把生割下來的鯊魚鰭處理成美味魚翅,也少不了復雜的加工程式。乾隆《諸城縣志》卷一二曾記載:“捕鯊之后,粗加工成為翅板,細加工則成翅絲,

鯊魚本是軟骨動物,漁人通過浸泡、煺炒、開翅、熏硫、漂洗、曬干等復雜工序,把鰭中多余的肉剔掉,留下里面透明的軟骨魚筋,就成了市場上常見的可食用的淺黃色魚翅干貨。

可其實魚翅自身并沒有什么滋味,狀如粉絲卻不如粉絲柔軟爽滑,反而生硬還帶著腥氣,可為何魚翅能成為人們趨之若鶩的美味呢?看看帶有魚翅食材的菜肴,我們便有了答案——魚翅菜品的鮮美都來自于配料!

閩系名菜佛跳墻,將魚翅和鮑魚、海參、魚唇、蹄筋、花菇、瑤柱、鵪鶉蛋等珍稀食材堆積,再加上老母雞豬骨熬制的高湯和紹興酒,文火煨制十幾個小時以上,這樣的配料湯底,哪怕放進去個窩窩頭,也是極品珍饈,可這鮮美又跟食之無味的魚翅有什么關系呢?

無非就是躲在一堆名味的后面博個彩頭罷了。若非要說魚翅有什么能擔得起“名珍”之名的,就只是它自身沒甚味道,反而能充分吸收其他配料鮮美的特點吧,


營養價值還不如一個雞蛋,怎么就成了珍品?

當世人們提起魚翅,仍覺得它是美味珍饈、滋補圣品,甚至出現過一段時間的“魚翅熱”。可其實魚翅的營養價值卻不如人們想象中那么珍貴,反而還有很多毒素!鯊魚鰭內的粉絲狀翅筋,也就是人們食用的魚翅,確實含有百分之八十左右的高蛋白,除此之外還有糖類、脂肪和些許礦物質,

但這些組成魚翅的營養物質不但常見又普通,還很難被人們消化吸收,若深論它的營養價值,還不如吃倆雞蛋呢!除此之外,魚翅在一段時間又被傳聞能抑制癌細胞,說哪怕把癌細胞植入鯊魚體內,鯊魚也能自己分泌出能抑制癌細胞的奇特物質,甚至把癌細胞消滅,說得是玄之又玄!

可事實上,魚翅不過是普通軟骨,如果魚翅真能抑制癌癥,又怎么會只在東南亞市場流通,早被發達國家哄抬至天價搶購一空了,而科學表明,魚翅不但沒啥營養價值,反而還對人體有害!

科學家研究表明,魚翅內所謂的“礦物質”竟是高濃度的汞元素,鯊魚生活在海洋,沾染了不少各國排至海洋的廢水污水,而鯊魚也沒有辦法抵擋這些污染,只能任由體內的毒素越來越多。


鯊魚又是海洋食物鏈的高位者,從小魚小蝦身上積累了更多的毒素,導致魚翅被汞元素污染的程度也是極高。而水銀的害處大家多多少少都了解一些,不僅可能造成男性不育,嚴重者還會危及人類的中樞神經及腎臟,孕婦更是要離汞元素越遠越好,否則必然引起胎兒的畸形或是產生血液疾病,

而魚翅的壞處不止這一種,制作魚翅離不開一個關鍵步驟——熏硫,鯊魚鰭中本就含有高濃度的神經毒素,再這么一熏,可就是“毒上加毒”,甚至會導致老年癡呆癥,何況隨著魚翅的“走俏”,工業冒牌貨也是數不勝數,

一個小作坊就能生產幾千斤人工合成的魚翅,而加工的材料僅僅是劣質的明膠、雙氧水等等高危的化學物質,既沒有食品安全保障,也沒有生產衛生保障,市場上魚龍混雜,想嘗鮮的普通人往往買到的都是假貨或劣質魚翅,

若是真把魚翅當滋補圣品給孕婦、老人、小孩吃了,那才是給他們吃毒藥嘞!說到這兒,網友不妨疑惑了,那這魚翅,又不好吃,又沒營養,怎么就成了頂級美食了呢?


原來魚翅成為頂級美食,都是“愛面子”惹的禍!

還記得開始提到的魚翅上桌的起源嗎?這就是它成為“頂級美食”的根源了。并不同于其他美食從百姓中來,是口口相傳的美食,魚翅從海上番邦而來,成為“鄭和下西洋”的戰利品之一,大將軍稱其為美食,皇帝贊其鮮美,誰又敢說這魚翅不好吃呢?

就連藥圣李時珍也在《本草綱目》中美言魚翅,說它“味并肥美,南人珍之,”這有了醫學大家的肯定,大家對魚翅的藥用價值就更相信了,不光離捕魚區近的東南沿海貴族們對魚翅“珍之”,后來魚翅的美名遠揚,歷代皇帝也對魚翅青睞有加,

明熹宗吃了一品鍋之后,更是說了“最喜鯊魚翅筋”,將天上飛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珍貴美味之物匯在一起,奢侈至極,雖寫宋事實記明史的《金瓶梅》也在第五十三回說到,“都是珍羞美味,燕窩、魚翅絕好下飯,”

說明當時食用魚翅皆是豪門大家、皇親貴胄,民間百姓只能對魚翅眼饞,誰家要是吃得起魚翅,必定是有錢有勢、有頭有臉的人物,這既不美味又沒營養的魚翅,就這么順應時勢,成了世人眼中的珍品美食了。

清朝以后,魚翅更是流行了起來,滿族本就是游牧民族,很少吃海鮮,所謂物以稀為貴,再加上清朝時沿海捕魚產業技術更加成熟、體系更加完備,魚翅不再是皇親貴戚的專屬菜肴,只要有錢,任何人都可以買來魚翅一飽口福,一時之間供不應求,使得魚翅的價格進一步攀高了。


舉國各地都有了高價位的“魚翅宴”,甚至有“無翅不成席”的民間俗語流傳開來。到了清末時期,魚翅已經不僅僅是一味珍貴的食材了,它成了官員們身份的象征,成了富賈商人財富的代名詞,魚翅也一步步地充當起了“門臉”,成了象征身份地位的“奢侈品”了。

這份口碑一脈相承,終于在封建王朝不復存在、戰時積弊所剩無幾的改革開放時期,魚翅迎來了熱賣的“夏天”,老百姓借著改革開放的“浪潮”,賺得盆滿缽滿,魚翅也變得大眾化、平民化了,

華人把吃魚翅當作享受的文化傳統也使得周邊東南亞國家效仿,隨著中國的文化輸出,魚翅也成了東南亞國家的“緊俏貨”,一時之間供不應求,打開了龐大的魚翅市場,

所以哪怕食客們也認為魚翅“食而無味”,卻仍然趨之若鶩,因為他們吃的更是一份虛榮、一份體面、一份尊貴。魚翅就這樣順著天時地利人和,實現了從食之無味又無營養的食材轉變為達官貴人趨之若鶩的頂級鮮珍的華麗轉型!

魚翅成為珍品背后的真相不由得引人深思,奢靡頹廢的“面子”之風真的有那么重要么?


僅僅因為人們的虛榮與貪欲和獵奇心理,就害得無數鯊魚遭受滅頂之災,被活活割去魚鰭再扔回海里,曾經的海上霸主,失去魚鰭后只能悲慘而孤獨的窒息而死,或是成為生物的餌食,想想近年來珍奇野物帶給人類的災難,何嘗不是我們自食其果呢?

此外,鯊魚作為海洋生物鏈的頂端,對維持海洋生態系統的穩定起到了不可代替的作用,現在卻要由于人類一時的口舌之欲淪落到瀕臨滅絕的悲慘境地,何其不幸?這種滿載不正之風的“文化傳統”還要繼續延續下去嗎?在我看來,拒絕魚翅,保護生態平衡,才是比吃魚翅更加值得炫耀的行為

4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員
  1. 齊天大圣會虎鯊

  2. 你錯了 真正的猴子腦要吃新鮮的 生滾用不了三分鐘 精精火腦

  3. 4樓以后沒看過電影,不知出處,一掌乾坤

  4. 就像黃金唄,又不能吃又不能喝,又不能拿來種地,可是很多人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