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世代血肉金剛,
換當下風平浪靜。
——《金剛川》
文丨舊故麻袋
∨
某種程度來說,電影《金剛川》撲街了,7萬多網友在豆瓣僅僅打出了6.7分的及格分,這讓一開始對電影抱有極大期待的我瞬間沒了熱忱,
同是戰爭題材電影,很多影迷自然拿《金剛川》去和前段時間口碑爆棚的《八佰》做比較,但兩者因為戰爭性質的不同,觀感和共情程度也完全不同。《八佰》源起于抗日戰爭,《金剛川》源起于抗美援朝戰爭,說實話,我們年輕一代,對抗日戰爭非常熟悉,因為從小的影視熏陶和歷史課本的教導,加上父母長輩關于“那些年”的回憶,但對抗美援朝戰爭的了解程度,遠沒有老一輩來的深刻,甚至只知道有這么個事情,來龍去脈知之甚少,
按理說,今年是抗美援朝70周年,加上前段時間志愿軍遺骸回國的最高禮遇等新聞,電影《金剛川》有著天時地利人和的優勢,口碑不爆不符合常規邏輯,但看完電影后才發現,電影變成如今的尷尬境況,不是沒有原因的,
《金剛川》口碑極其兩極分化,支持的人說它是今年“最優秀的電影”,五星好評;不支持的人覺得電影差強人意,故事太單薄,一星差評,若我打分,前三部分我打三星,最后結尾部分我打五星,
電影從開拍到完成只有短短三個月的時間,在電影沒上映之前,很多人都對這部電影的質量有過一絲憂慮,覺得能完成已經是一個奇跡,何況要拍出質量,拍出深度,更是沒譜的事,直到第一支預告片的產出,大家對它多了一些信心,因為戰爭場面非常震撼。海報中“血戰到底”、“沒有退路”這些字眼也十分鮮亮,喚起了影迷不少的激憤,
電影焦聚抗美援朝最后一站“金城戰役”前夕的一小段故事,戰役成敗在此一舉,援軍能否按時到達金城,對戰役有著決定性的影響。
但上萬援軍要趕赴戰場就必須渡過一條名為“金剛川”的河流,這條河底下多暗流,水流湍急,靠游是游不過去的,必須要有橋,沒有橋就如扼咽喉,
原本的渡橋早已在炮火中消失殆盡,志愿軍工兵連靠著奇跡的速度,在金剛川上架起木橋,只要在規定時間內讓上萬援軍順利通過木橋,那么戰爭將取得最終的勝利,
但美軍又豈能讓援軍順利過橋,在工兵連搭橋期間,美軍頻頻派出偵察機反復巡邏,一見橋面搭建完畢便進行轟炸,守橋和修橋成了工兵連最緊急的任務,
從白天到黑夜,美軍連連來犯,搭好的木橋一次又一次被損壞,“喪門神”轟炸機投下炸彈,將橋面化為火海,但幾小時之后,橋面又會奇跡般的恢復如初。
對美軍來說,這座橋例外邪乎,怎么炸它都能在短時間內修復,電影用三個不同的視角描繪了:“炸橋”、“反擊”、“修橋”這些事,
恰是因為這三個不同視角,讓短短的護橋片段變得完整,變得有血有肉。然而這也是最容易出現問題的地方,三段故事說的是同一件事,在第一段故事講完后,切換到第二段,很多人會以為這是在講接下來的故事,但沒想到是第一段故事的重復,只是面對的人物不同,感受不同罷了,在我軍與美軍兩個視角的描繪后,第三段還是重復了第一段的故事,只是第三段角度是描繪高炮連的,他們為護橋付出了巨大的犧牲,也為修橋爭取了大量的時間,更為復雜。最后第四段才是整部影片的升華與高潮,面對無數犧牲的戰友和毀壞不成型的橋面,志愿軍戰士用人墻筑橋,助力援軍順利通過,鑄就了奇跡,
前三段的重復描述,多少會讓觀眾有些疲軟,即便三個片段的視角不同,慘烈程度不同,感受也不同,但同樣的事情說三遍,就讓人覺得有些冗余了,為什么我給第四段打五星,不僅是因為高潮的激昂和轉場的優秀,更重要的是它是這部電影的點睛之筆,讓觀眾感受到了什么是“驚喜”,
這場“金剛川之戰”對于很多人來說是陌生的,但看完電影后,我們知道,即便是這么小小的一個戰場,也可以創造奇跡,而這個奇跡和人有關,它不是“神跡”,而是“人跡”,
電影中讓人感觸最深的兩個人,自然是兩大主演張譯和吳京,特別是張譯飾演的張飛,一出場就是個謹小慎微,謹言慎行的“悶葫蘆”性格,和吳京飾演的關磊并不對付,關磊性子暴,脾氣暴,總取笑張飛。但當第一炮臺暴露后,兩人無需言語也都明白,彼此是對方最堅實的后盾,無論誰先犧牲,后者就會毫不猶豫的頂上,
關磊的犧牲讓張飛瞬間沒了脾氣,一門心思想要干掉美軍的敵機,最心疼彈藥的他,此刻預計好彈藥數量,與美軍敵機決一死戰,在被炸的血肉模糊后,還是撐著最后一口氣,趕到了第二炮臺,在千鈞一發之際,擊中了敵機,而自己也在敵軍投擲的燃燒彈中壯烈犧牲,他完成了對關磊的承諾,守到了最后一刻,
他們的名字不特殊,不易記住,有的人在戰火中被燒盡,沒人知道他們的名字,長眠他鄉,但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名字:中國人民志愿軍,
197653名抗美援朝烈士,用他們的血與肉筑成了我們新的長城,這段歷史和任何一段戰爭歲月一樣,都值得被銘記,我們不能忘記這些可愛的人,更不能忘記這些英雄的故事。
電影雖然短暫,時長有限,篇幅有限,但歷史的長河無限,在電影之外,我們應該關注這段歷史的英勇,電影只是一種呈現,更多的是在我們內心,種下了一顆“愛國”的種子,待它生根發芽,
(責任編輯:郭寧_NBJS11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