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約 4940 字
閱 讀 需 要 13 min
鵝,鵝,鵝,曲項向天歌,
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
——駱賓王《詠鵝》
小時候學這首詩的時候,大白鵝在你心中是什么形象呢?
莫名憨實的雪白大鵝支著修長的脖子漂浮在碧綠水面,紅紅的小腳掌撥動著清清的水波,時不時引頸歌唱“鵝,鵝,鵝……”從外表看,水中之鵝優雅文靜,雖然沒有天鵝那么高貴的氣質,但也給人一種歲月靜好之感,
只是誰能想到,優雅的鵝其實還能變身“大鵝 (惡) 霸”——它伸直脖子橫沖直撞完敗了院里的幾個小孩,這就算了,它還啄死了半夜“串門”的老鼠,周圍小孩無不對它避而遠之,生怕被它誤認為是在挑釁然后被追被啄,它那“擰”一下可不是一般的疼。
大鵝的戰斗力不知給多少人留下了童年陰影,至今看到大白鵝都會繞道而行。最近就有人在討論鵝的異體字——
被大鳥圍繞的“我”,感受到人類的悲喜在此時是相通的,
古代人大概也被鵝追過?鵝鵞,四個寫法上下左右變換位置含義卻不變,說不定在他們印象里,鵝就是會從各個方向追著“我”跑的鳥?當然這只是說個玩笑話,就像網友仿佛親身經歷般的解釋:無論“我”往哪個方向跑,一只“鳥”都在追著,一邊追一邊撲騰翅膀一邊嘎嘎叫。
鵝自古以來在中國人眼中的形象確實神秘,它是不是自古給人留下了“猛禽”的印象?
1
先從鵝這個字說起。《說文解字》載:“,鴚也,從鳥。我聲。五何切。”許慎 (《說文解字》作者) 說“鵝”這個字說的是鴚,那鴚又是什么?
此時需要借助段玉裁的《說文解字注》幫助理解,需要注意的是,《說文解字》對“鴈”字的解釋——“鴈,鵝也。”段玉裁關于鵝的注釋也在“鴈”字之下。
段玉裁解釋說:“鴈”與“雁”各字,意即它們并不是同一個字,鵝與鴚也不是同一種動物,《說文解字》里歸入隹部的“雁”是指鴻雁,歸入鳥部的“鴈”是指鵝。鴚是野鵝,單字鵝指的是人們所養的家畜鵝。“鴈”“雁”兩字字形不分已久,《禮》中單言“鴈”時都說的是鴻雁,而說“舒鴈”的則是指鵝,李巡曾說:“野曰鴈。家曰鵝,鵝謂之舒鴈者,家養馴不畏人,飛行舒遲也,是則當作舒雁。謂雁之舒者也。雁在野,鵝為家雁也。”
所以,《說文》里用“鴚”來解釋“鵝”其實還有些不對,畢竟鵝是人類馴養的家畜,鴚則是野鵝,而野鵝是“大雁”別稱,說大雁還好,一說是野鵝就讓人覺的也許它們比家鵝更具戰斗力……
野鵝 圖片來源于網路
所以,今天的大白鵝就是古代的家鵝。前文引用的李巡的話中也透露古人已經發現了鵝的一些特點,比如“不畏人”,能得出鵝“不畏人”的結論,想必古人也是有一番經歷的,
2
鵝作為被馴養的家畜,自然會讓人想起家畜的可食用性,是的,鵝肉自古就是餐桌上的美食。在明朝,鵝還被視作美味家禽,無論在朝廷還是民間,都視鵝饌為尊,以鵝菜為重,在民間,人們設宴招待貴客時會把鵝饌作為開宴第一道大菜,小說《金瓶梅》也多次描述當時以鵝菜為重的禮俗,至于民間饋贈,更把贈鵝視為時尚,明代官方甚至規定,巡按在任上,是不能吃“鵝”的,以示清廉,
清代乾隆時期袁枚的《隨園食單》中收錄了元末大畫家倪瓚所著的《云林堂飲食制度集》,即《倪云林集》中的制鵝法:
整鵝一只,洗凈后,用鹽三錢擦其腹內,塞蔥一帚填實其中,外將蜜拌酒通身滿涂之,鍋中一大碗酒、一大碗水蒸之,用竹箸架之,不使鵝身近水,灶內用山茅二束,緩緩燒盡為度,俟鍋蓋冷后,揭開鍋蓋,將鵝翻身,仍將鍋蓋封好蒸之,再用茅柴一束,燒盡為度;柴俟其自盡,不可挑撥,鍋蓋用棉紙糊封,逼燥裂縫,以水潤之。起鍋時,不但鵝爛如泥,湯亦鮮美,以此法制鴨,味美亦同。每茅柴一束,重一斤八兩。擦鹽時,串入蔥、椒末子,以酒和勻,《云林集》中,載食品甚多;只此一法,試之頗效,余俱附會。
這道菜被袁枚稱為云林鵝,后來享譽太湖流域,如今也是江蘇省無錫市的一道傳統名菜。
云林鵝 圖片來源:千米飲食網
對美食遍地的中國而言,歷史悠久的鵝肉美食必然不止于此,礙于篇幅,就不再介紹更多,只是古人對鵝肉的印象又增加了一個關鍵詞——美食,
3
鵝作為家禽,對古人而言,可不僅有食用價值,古代舉行婚禮時,鵝是要作為新郎娶親之“贄”的,贄,即古代初次拜見長輩所送的禮物,
但鵝獲得這樣的地位并不是因為它自己,而是因為前面提到的近親——雁,
最開始,婚禮中必備的禮物是雁,《禮記·昏經》中說:“納采、問名、納吉、請期、親迎,皆用雁。”可見,古代婚姻六禮中,五禮都用雁,被如此重視的雁有何寓意?
《白虎通·嫁娶篇》中有解釋:
“用雁者,取其隨時南北,不失其節,明不奪女子之時也。”
雁是候鳥,有隨季節遷徙的習性,并且每年都會遷徙,“從不失信”,因此雁成為男女雙方信守不渝的象征;“又取飛成行,止成列也,明嫁娶之禮,長幼有序,不逾越也”,
在《春秋繁露》中也有此類記載:
“凡贄,大夫用雁,雁有頰,長者在民上,必有先后,雁有行列,故以為贄”。
這里所取之寓意是:雁在飛行時,都呈“人”字形排列,老而壯者在前面導引,幼而弱者在后面,從不跨越,這與儒家禮法之“長幼有序”相合,而且儒家禮法里娶親也會講究長幼順序,不到萬不得已不會讓年齡小的先結婚,而候鳥中只有雁有這種“行止有序”的行為,所以它倍受重視,被用為贄;除此之外,雁禮還有“妻從夫”之義,“又雁隨陽,妻從夫之意” (《白虎通·嫁娶篇》) ,這一點與封建儒家禮法的婦女“三從四德”相合,
雁禮有這么豐富的寓意為什么后來變成了鵝禮呢?原因很現實,雁是候鳥,不是家禽,在獲取上會有些困難,有些地區甚至很少有雁出現,再者,婚禮五禮中都要用雁,數量上滿足條件有些困難,于是,鵝,作為雁,即前文所言之“野鵝”的近親,以其家禽方便獲取的特點乘虛而入,代雁為贄,被稱為“雁鵝”。
人們在正式婚禮時,會將鵝放在特制彩亭上,由兩人抬著,隨行于儀仗行列中,將其作為禮物,以表達男女雙方婚前互守婚約,婚后亦永不分離的美好愿望,《古今圖書集成·婚禮部·遼》記載:“凡贄用生雁,左首以生色繒交絡之,無則刻木為之首……雁近于死,無則以鵝代之,鵝亦雁之屬也”,
到了明朝,定親禮物已普遍用鵝——另豬二口,鵝二十對,酒八十瓶等,至今有些地方仍然有結婚抱鵝的習俗,雁禮的替代品不止鵝禮,歷史上還可見雞禮,在此不再贅述。
4
鵝對古人來說,不只有食用、祭祀禮節的價值,還有觀賞價值,
它曾出現在很多文人筆下,不論是詩歌還是繪畫,
明 沈周《花下睡鵝軸》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館
《詠鵝》這首家喻戶曉的經典之作在此不再多說,來看幾首以大白鵝為描寫物件的詩:
眠沙臥水自成群,曲岸殘陽極浦云。
那解將心憐孔翠,羈雌長共故雄分,
——唐 李商隱《題鵝》
鵝兒黃似酒,對酒愛新鵝。引頸嗔船逼,無行亂眼多。
翅開遭宿雨,力小困滄波,客散層城暮,狐貍奈若何。
——唐 杜甫《舟前小鵝兒》
房相西亭鵝一群,眠沙泛浦白于云,
鳳凰池上應回首,為報籠隨王右軍。
——唐 杜甫《得房公池鵝》
臘后閑行村舍邊,黃鵝清水真可憐。
何窮散亂隨新草,永日淹留在野田。
無事群鳴遮水際,爭來引頸逼人前。
風吹楚澤蒹葭暮,看下寒溪逐去船,
——唐 李郢《鵝兒》
我非好鵝癖,爾乏鳴雁姿。安得免沸鼎,澹然游清池。
見生不忍食,深情固在斯,能自遠飛去,無念稻粱為。
——唐 呂溫《道州北池放鵝》
君因風送入青云,我被人驅向鴨群。
雪頸霜毛紅網掌,請看何處不如君?
——唐 白居易《鵝贈鶴》
感覺文人眼中的鵝,就是游蕩在綠水清波之上的白色小可愛,他們見到的鵝都像是畫一樣美好,白色 (鵝) 、綠色 (水) 的搭配自然恬靜,怡然自得,當然也有例外,“爭來引頸逼人前”就讓人感受到了鵝伸長脖子“逼人”的威脅感,鵝的“兇”在古代并非沒有人發覺。
這些文人遇見鵝便將其寫入了詩文,大致也是對鵝的外表有些喜愛的,而有一位文人喜歡鵝喜歡到了拿自己價值不菲的作品去換的地步。
這個人就是書圣王羲之,他與鵝的故事載于《晉書·卷八十》:
王羲之像
王羲之很喜歡鵝,當時會稽有一位獨居的老太太養了只鵝,叫聲很好聽,王羲之便想去買下來,但沒能成功,于是就帶著親友過去觀賞他看上的那只鵝。誰知老太太聽說大名鼎鼎的王羲之要來拜訪,就把鵝殺來煮了,準備用來招待貴客,王羲之聽說鵝被殺上桌,難過嘆惜了一整天。
又有一次,王羲之聽說山陰有位道士養了一群很不錯的鵝,他就過去看那群鵝,看鵝的時候非常高興,很喜歡它們,便多次懇求道士說要買下這群鵝,那個道士倒沒有鬧出把鵝殺了的烏龍,他對王羲之說:“你為我寫一遍《道德經》,我就把鵝都送給你,”要知道,王羲之的書法在當世是一絕,可能很多人重金都求不到一份墨寶,但王羲之并不覺得用書法作品換鵝不值得,聽了道士的要求后,他欣然提筆,寫完之后就帶著一籠大白鵝回家了,一路上開心不已。
總的來說,鵝在古代文人眼里的形象并非“猛禽”,雖然有人注意到它“引頸逼人”,但大多還是覺得它像是白衣紳士,與綠水清波一起便是歲月靜好,偶爾嬉水、活潑靈動。
但實際上,鵝作為“不畏人”的家禽在農村鄉野的故事應該會比文人墨客的“真實”很多,這可能與文人的生活環境有些關系,畢竟也沒幾個文人真的喂過雞趕過鵝,
鵝在農村有著很不錯的“就業前景”——很多農戶會養大鵝看護雞鴨防黃鼠狼,當然還有筆者親身經歷過的鵝會啄老鼠……這在古代必然也是會被注意到,只是可能應用在了實際的農村生活而沒有留在史籍文獻之中,
5
為什么鵝會這么“兇”?
據了解,鵝是一種有很強的領地意識的家禽,警戒意識也很強,他們會像狗一樣,在有陌生人到來時發出警報“嘎嘎”叫,有的猛鵝還會直接伸長脖子扇著翅膀就沖上去驅趕 (追趕) 別人,引起主人注意。
鵝在西方自古就是一種警衛動物。據說,西元前390年,高盧人侵入并攻破了羅馬城,羅馬軍民逃到了卡庇托林山頂防守。當時高盧人久攻不下采取圍困的方式,但有一天高盧人突然夜晚突襲,而當天值班的羅馬衛隊睡著了。當時是羅馬士兵散養的一群鵝受驚大叫,羅馬士兵才被驚醒,發現敵人偷襲,趕忙起身作戰,擊退了高盧人,羅馬人一直覺得鵝救了羅馬城,為了表達感激,他們把卡庇托林山上的白鵝稱之為“圣鵝”,在羅馬城里,現在還有著一座鵝紀念碑。現在歐洲有些地方還會將鵝作為警戒動物,甚至表示警戒效果比狗好……
也不只有西方人注意到鵝的可用性,新疆沙灣的警察局也養了一群“警鵝”來防賊,農村養鵝抓老鼠也是對其警戒性的一種利用 (雖然沒能防住鵝對各種小朋友和大朋友的追趕襲擊) 。
甚至曾有以鵝定戰斗力的說法,1宅男等于0.5鵝的假設也是讓人哭笑不得。
鵝為什么這么“剛”?主要是因為它們的眼睛構造獨特,類似于凸透鏡的構造,讓任何人或動物在它眼里都是縮小版,所以鵝會認為它看到的東西都比它小,這樣一來,鵝自然是無所畏懼,誰都敢惹,還有知乎網友調侃:“突然覺得曲項向天歌,不是杜鵑的優雅文藝,而是有與天叫板氣勢”。他們不管不顧,橫沖直撞,直到被逮住了才知道害怕,整一個愣頭青,這也是“呆頭鵝”一詞的形象之處了,
再來看看它的“嘴”——
這些鋸齒狀的東西,被稱為齒狀喙,功用是讓鳥類,包括鵝在進食的時候可以扯斷斷樹枝和草。真是看著就疼……
不過,打敗鵝也很簡單,只要不慫,抓住脖子,你就贏了。
但是筆者慫,先跑為敬,期待大家的戰績,
參考文獻:
[漢]許慎撰 [宋]徐鉉校訂《說文解字》,中華書局,75頁,
[漢]許慎撰 [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52頁。
花小鼠《古人是如何烹制美味鵝肉的》
《結婚為什么要抱大白鵝》
班固等撰《白虎通》
[唐]房玄齡等撰,中華書局編輯部點校:《晉書·卷八十》,中華書局,1974年11月,第1版,
(責任編輯:郭寧_NBJS11658)
鵞[斜眼笑]
鵝蛋好吃,鵝肉好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