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書單君
來源:書單(ID:BookSelection)
01
“綠茶”郭曉婷
最近在看綜藝《演員請就位》,有一個片段讓我特別震驚:
演員郭曉婷在臺上,跟導演告狀,說搭檔楊志剛不配合排練很遺憾。
結果彈幕里一片罵聲: 這妹妹在那告狀呢、心眼真多、綠茶婊,
楊志剛是誰?
提到這個名字你可能不知道,但看到這張臉你應該就有印象了,
他是市場評定最高級S級的70后演員,《鐵梨花》、《打狗棍》、《勇敢的心》等各大熱播劇男主,
哥哥是《娘道》和《最美逆行者》的導演郭靖宇。
對比之下,郭曉婷只能算娛樂圈新人了。
她最為人熟知的角色,應該是《仙劍奇俠傳》里的花楹。
這兩個人搭檔的《受益人》,可能是《演員》里唯一沒排練的節目:
因為楊志剛不配合,他們在上臺前,總共就排練了3次,
郭曉婷一次又一次跟他商量,希望多排幾次,建立情感交流,但他一意孤行,還要按自己的想法改劇本。
最后出來的效果不好看。而對手組呢?反復排練,拿了最佳。
郭曉婷無法理解,她當著導演的面,直接提出了這個問題,
看到這里時,我的心里就咯噔了一下。因為她一講完,全場就沉默了好幾秒,更加襯托出了她的不合時宜。
彈幕里有人罵她“心機”、“綠茶”,也有人說她“情商低”、“太較真”、“得罪人”,
這讓我覺得很可悲,難道說實話就是綠茶?不肯吃啞巴虧,就是情商低嗎?
這一幕,簡直是一個小型中國社會的縮影。
為什么大家不喜歡郭曉婷的做法?因為它破壞了中國人人際交往的“潛規則”。
也就是說,她“壞了規矩”。
02
無訟社會
中國人講究什么?無訟。
訟,就是告狀。
老話說,“餓死不做賊,冤死不告狀”。
中國人歷來追求無訟社會,費孝通曾在《鄉土中國》里寫過,以前律師是被蔑稱為“訟師”、“訟棍”的。
一個到官府打官司的人,會被人們所不齒,告狀,被認為是一種“搬弄是非”的惡行,
舉個例子,打離婚官司在西方非常常見,但在中國人的文化觀念,很多人還是覺得這不道德、不體面。
而郭曉婷在臺上直接揭穿老前輩不配合排練,就像是跑到了縣太爺面前喊冤,大家不僅不會同情她,還會覺得這個小姑娘“不懂做人”。
甚至會被惡意揣測,是在“出賣別人”,
你看,中國已經從鄉土社會蛻變,但對訴訟的固有觀念,依然留存在中國人的潛意識里。
更好的做法是什么呢?
在《沉默的大多數》里,王小波提供過一種“正確的維權方式”:
假設有人常把一輛腳踏車放在你門口的樓道上,擋了你的路,你可以開口去說——打電話給居委會;或者直接找到車主,說道:同志,“五講四美”,請你注意,
但不敢保證,此后他會用什么樣的語言來回答你,估計要說你“事兒”,假如你是女的,他還會說你“事兒媽”,不管你有多大歲數,夠不夠做他媽,
但你可以選擇沉默的方式來表達自己對這種行為的厭惡之情:把他車胎的氣放掉,
還有一種更損的方式,那就是在車胎上按上個圖釘;假如車子可以搬動,把它挪到難找的地方去,讓車主找不著它,也是一種選擇,
總之,就是不能正面起沖突。
當然了,這是王小波的調侃,事實是,很多人受了氣,不僅明面兒上不能撕破臉,私下里也得學會吃啞巴虧。
小說《狗夫200天》里,女主張老太是個愛較真的老阿么。
她報的駕校,存在一種潛規則:
每天中午,教練會帶著學員去他們拿回扣的飯店,那里的飯菜比尋常的飯店難吃點,貴點,但又不至于難吃和貴太多,餐費所有學員AA。
張老太不能接受,她問大家:“為什么要來這兒吃?憑什么教練不用掏錢?”
沒有一個人搭理她,大家反而覺得她很奇葩,
因為對大多數人來說,反正也沒多少錢,攤分到每個人頭上就幾十塊,大家都心知肚明讓教練賺點回扣,沒人愛計較這個,
比起個體的公平公正,大家更追求集體的安寧和諧,
從小,我們就被教育“吃虧是福”、“惹不起還躲不起嗎?”、“槍打出頭鳥!”
卻沒有人教過我們:要為自己的權利發聲,
這就是大部分中國人的思維模式:不要生事,以和為貴!
03
“自我壓縮的人格”
為什么我們寧愿自己受委屈,也要維持人際的和諧?
在《中國文化的深層結構》一書中,歷史學家孫隆基對中國人的群體文化進行了深刻的剖析,
孫隆基說:
“中國人的“身”是由“人倫與社群關系”去組織,而不是由“自我”去組織的,因此就恒常地處于人情的磁力場的包圍中。”
什么意思呢?也就是說,中國人的“自我”其實是不被看見的,
我們看見的是什么呢?是一個人身上貼滿的標簽,他的年齡、等級和層次等。
想想看,我們跟陌生人打交道時,問得最多的問題是什么?
你今年多大了?做什么的?結婚了沒?
這其實就是為了確定你和對方的長幼和尊卑。
不同等級的人,給予不同的面子。年紀大的、等級較高的人,就得多給一點兒“面子”,
因為中國社會,是一種熟人化的社會結構,大家都是熟人,熟人之間當然要照顧到彼此的面子了,這樣才能維持長久的關系,
所以郭曉婷和楊志剛搭檔排練,楊志剛就有話語權,郭曉婷得戰戰兢兢,
這就像是你剛入職場,跟公司的老人分配到同一個專案,哪怕前輩倚老賣老,你也一點辦法都沒有,
要是工作還是沒做好,老板問責,你還得安靜地把鍋背了,
不然就是出賣隊友,在老板面前惹是非,
可是如果我們認為,集體的和諧,比個體的公平重要,我們就會習慣用懂事或者聽話、沉默、逆來順受等等——去換取社會觀眾的贊許。
如果我們認為公然保障自己的權益是不恰當的,那么我們就會更能容忍被別人占便宜,也就更容易受人利用、擺布與控制。
這被孫隆基稱為“自我壓縮的人格”,
04
不要為黑暗辯護
比自我壓縮更可怕的,是我們還會用這一套思維去壓縮別人,
孫隆基講了一個故事:
讀大學部的時候,一位國學大師來學校演講,結束后系主任就叫上出席的人一起去吃飯,
也不是正式的公宴,是他本人掏的腰包,
系里有一位教授當時沒去聽,自然也就沒被邀請去吃飯,沒想到,這個教授大怒,說該國學大師是自己老師,系主任不邀請他,故意排擠他等等。
系主任向他道歉,但他仍沒完沒了,要系主任寫悔過書,
這非但很不公道,也是令人失尊嚴的要求,系主任覺得很難做,但系上兩位鄉愿式的教授卻出來打圓場,說好說歹地勸系主任“大人有大量”。
結果,悔過書寫是寫了,鬧事的一方意猶未足,在書背后批了幾句侮辱性字句,丟了回來。那兩位鄉愿又來將系主任按下去,叫他好歹再順從對方一次,
在這期間,有人看到系主任在辦公室內暗自流淚,過幾天,他在馬路上行走時心神恍惚,最后出了車禍,
北島說,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證,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銘,
大人必須要有大量,受了委屈,咬碎牙也要往肚子里咽。
而小人,卻正因為是小人,反而有了作惡的道理,這不是很荒謬嗎?
如果這樣可以換來和諧,那這到底是真的和諧,還是妥協呢?
說回郭曉婷,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她其實一直是個勇敢的人,
曾因N號房事件發長文,自曝幼時遭性騷擾的經歷:
學生時代,有位語文老師每天給她發曖昧短信,她直接用生硬的文字回辱了對方,
看不慣老師對其他女同學動手動腳,她會跑去向校領導投訴。
這是一個對權力壓迫很敏感的人。
在我看來,她代表了年輕的一代——她們擁有非常強烈的自我意識——她們沒學會“背鍋”。
而我們呢?卻要在這個時候捂住她的嘴,告訴她:
為了這點事,沒必要;都是一個圈子里的人,撕破臉不好看;萬一以后人家給你使絆子,多不劃算!
這看起來是為她好,但本質上,是一種二次傷害,因為這些話都是在告訴她:你受的委屈很渺小,不值一提。
可是再小的委屈,也是事實不是嗎?憑什么犯錯的人,被視為“合理”,而發聲的人,卻成了“禍根”呢?這太可悲了。
有句話說,如果天空總是黑暗的,那就摸黑生存;如果發出聲音是危險的,那就保持沉默;如果自覺無力發光,那就蜷伏于墻角。
但不要習慣了黑暗就為黑暗辯護;也不要為自己的茍且而得意;不要嘲諷那些比自己更勇敢的人們,我們可以卑微如塵土,但不可扭曲如蛆蟲,
比起那些精明的沉默,我希望這個世界,有更多“郭曉婷式”勇敢的笨拙,
部分參考資料:
01-《中國人的人際關系和諧心理》陳浩彬
02-《為什么說“憤怒”是種必要的情緒?》劉滿新
03-《”The Aptness of Anger”》Amia Srinivansan
THE END
(責任編輯:郭寧_NBJS11658)
所以真的很見不得鋪天蓋地的鼓吹“情商”[噴水]說實話情商就是給沒能力的人茍延饞喘用的。我們需要素質,禮貌,友情,愛情,親情,知識唯獨真的不需要情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