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禮和嫁妝,有沒有必要存在?


文:蔡壘磊

網上正在熱議“彩禮和嫁妝有沒有必要存在”,幾派觀點爭得不亦樂乎,

在說到彩禮和嫁妝是否應該存在之前,我們先看看彩禮和嫁妝分別是什么意思,不能連意思都沒搞懂就直接出于自己的屁股下結論,

彩禮,是男方對女方家庭的補貼,注意,是對女方家庭,不是對女方,而且是補貼。

為什么要補貼呢?因為女方把女兒養得這么大。

那有人說了,男方父母養大孩子難道就不辛苦嗎?

這就是重點,為什么會有區別呢?因為結婚后通常是女孩子嫁到夫家,而不是男孩子嫁到妻家,

女孩子到了夫家后,就是夫家的人,夫家增添勞動力一位,原生家庭減少勞動力一位,以后不管在墳頭還是在族譜,也都是入夫家那本,跟原生家庭徹底沒了關系,

擦,那原生家庭肯定不干啊,這樣誰還生女兒?所以有這么一筆錢,有點像賣女兒,但中國人喜歡隱晦,不喜歡把話挑明,就弄個好聽的名字,叫彩禮。

這筆錢就意味著給原生家庭養老送終了,所以彩禮肯定是很貴的。

有人說,女孩子就這么吃虧嗎?也有大戶人家的女兒招上門女婿的,那就是男孩子嫁到妻家,彩禮也就反過來了。

所以彩禮跟什么有關?跟戶口本的人數增減有關。

那嫁妝又是什么?

嫁妝是女方給女兒的錢,注意,不是給男方的還禮,因為嫁妝從來沒有還禮的義務。也不是給“小家庭”的,而是給女兒的“婚前財產”。

它意味著什么呢?意味著分家產,

按照古代慣例,家里的大多數家產是給兒子的。這也有緣由,因為兒媳進門以后多了一個勞動力,所以多給兒子留的是“買人錢”,經常有人說“女兒是人家的人”,那是由于女兒遲早是要“賣錢”的,而兒媳則是自家族譜里的人,是自家的永久勞動力,才是自己人。

話不好聽,但古代就是這樣,

但女兒畢竟也是孩子,多少也有感情,那就多多少少給你一點,拿了家產后雙方兩清。

你可能在電視或者書里的故事中會讀到,古時候男方往往到了山窮水盡之時,女方咔嚓打開一個箱子,說里面還有一些嫁妝,我們去當了度日吧,說明這玩意兒就是給女方的,男方通常不知曉,也不會想著去動用,屬于壓箱底的首飾珠寶,壓箱底,就是壓在最底下,私房的,


所以在封建體制下,彩禮和嫁妝都有必要存在,且十分有必要,那到了現代呢?

現代人結婚后,女方并非就成了男方的人,尤其在大城市,男方并沒有多一個勞動力,反而很多時候小夫妻回丈母娘家比去婆家還多。

如果男方并沒有“買人”,彩禮的意義在哪里?

女方還可以給原生家庭的二老養老送終,也正常往來溝通,那么彩禮肯定是沒有立足之本的,

同理,女方出嫁后,如果不存在分家產時徹底沒份兒,那嫁妝也就沒有存在的土壤,

所以現代的彩禮和嫁妝應不應該存在?

分地方。

在大城市,彩禮和嫁妝早就名存實亡,之所以雙方還會走個拿來拿去的形式和流程,更多的是雙方父母借這個名義給小夫妻一筆生活資金,而這筆錢雙方父母給的也往往是對等的,誰也不占誰便宜——注意,以前是只對彩禮有要求,對嫁妝可沒有任何對等要求。

這種模式下的小夫妻,獨生子女居多,男方和女方對原生家庭的親疏也沒有差別,責任義務也都一樣,

但如果是在一些偏僻的地方,例如女方嫁人后長期跟婆家一起住,家里也有兄弟姐妹,家產大都分給兒子的呢?

那彩禮和嫁妝都應該繼續存在,且依然應該保有它們本來的含義。

所以別抱怨世俗的彩禮定價太高,那得看你娶的是哪里的女子,以及婚后的生活模式。

誰在這場婚姻中占了便宜,誰就多掏錢,就這么簡單。

蔡壘磊:著有暢銷書《認知突圍》、《愛情的邏輯》,2017亞馬遜年度新銳作家、中信最受歡迎作者,2020年當當影響力作家,社群讀書APP【螞蟻私塾】創始人,

2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員
  1. 彩禮不說,但是父母給的嫁妝我覺得是應該給你傍身用的,而不是剛結婚就拿出來買車

  2. 彩禮是男方送去,嫁妝是女方送回來,區別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