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軍投降清朝之后,為什么戰斗力忽然爆表?


前后鮮明的對比不禁讓人產生疑問,為什么明軍投降當了走狗之后反而脫胎換骨了呢?要弄清楚這個問題,我們首先要對明朝末期的軍事力量做一個簡單分析,在人數上,明軍雖然遠勝過清軍,但其構成卻五花八門,自然在戰斗力上也就良莠不齊。一般而言,明末作戰能力最強的軍隊公認為吳三桂麾下的關寧鐵騎,其次是孫傳庭手下的秦兵和盧象升手下的天雄兵,至于后期堅持反清復明的鄭成功軍隊,則主要活躍于海上,其陸上實力不見得強到哪里。


明軍作戰不及清軍主要表現在遼東戰場上,當實力最為雄厚的關寧鐵騎也占不到八旗兵一點便宜時,其余明軍更加不值一提。在人們的臆想當中,大明應該是裝備精良、糧餉充足的一方,而清軍則應該是剛剛走出白山黑水并且手持落后武器的野蠻之輩,然而事實卻恰恰相反,清軍的裝備、給養、后勤遠非明朝可比,而且早期的清軍極其善于學習他人所長,這在他們的裝備演進上表現得尤為突出,


圖-遼寧興城寧遠古城俯瞰

由于不擅野戰,明軍開始大規模地列裝火器,起初這給清軍帶來很大殺傷,甚至努爾哈赤本人也在攻寧遠城時遭明軍炮擊而重傷。不過很快清軍就掌握了火器的精髓,他們不僅在俘獲的明軍火銃和大炮中優中選優,而且高薪聘請葡萄牙人與荷蘭人充當教官。如此一來,明清之間的火力對比逐漸拉平并大有反轉之勢,明朝更加難以守住本就岌岌可危的防線,


當吳三桂投降清軍以后,這支昔日被朝廷寄以厚望的力量轉身充當起了八旗軍的先鋒,開始從北到南全面平定殘存的明軍。由于本就是大明帝國軍事實力最強的部隊,所以投降后的關寧鐵騎在消滅起義軍和南明朝廷時幾乎不費吹灰之力。到了后期滿洲八旗軍幾乎很少出現在正面戰場上,反而是投降后的明軍與未投降的明軍之間生死相搏。


作戰對手不同是決定戰場表現不同的主要原因,當然除此之外還有后勤、待遇等其他方面的因素。明末之時,朝廷日益腐敗,各級官吏中飽私囊,邊軍將領克扣糧餉,即使是國家最為依仗的關寧軍,拖欠半年餉銀也是常有之事,其他明軍更不在話下。在這種情況下,明朝上至將領下至士兵很難拿出百分百的熱情去賣命,而投降之后卻是加官進爵、餉銀充足,所以這批明軍殘害起同胞來也就倍加拼命,


最后就是一個名聲的問題,無論時代發展到什么時候,投降終究是上不得臺面的事情。投降的關寧軍也要面對后人,所以留下什么樣的歷史記錄,對他們而言就顯得尤其重要,盡管他們當中大部分是文盲,但幾乎所有人都知道歷史是由勝利者書寫的道理,若想改變自己在史書中的形象,唯一的辦法就是把自己變成勝利者,這或許也是明軍投降后戰力飆升的原因之一吧!

3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員
  1. 明朝正規軍戰斗力起碼十五,在頻繁的餐廳變動和農民起義中完蛋了

  2. 吃飽了,穿暖了,拿錢了,你說戰斗力爆表不爆表?

  3. 比如說清軍戰斗力是10,明朝邊軍戰斗力是8-9,中原地區清剿農民軍的明軍戰斗力是6-7,南方不打仗是4-5,清軍從北往南打,投降也是從北往南,投降的明軍都是在打比自己戰斗力更差的前隊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