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家長經常會焦慮自家娃的發育是不是正常,尤其是那些顯而易見的指標,比如身高、會不會走路,會不會說話等。
的確,想想看,當你看到同齡小孩都已經可以巴拉巴拉說個沒完,自家娃還連個整句都說不通順時,心里能不急嗎?肯定生怕孩子語言發育有問題,被自己不懂給耽誤了,
果仁媽今天的文章,就來具體聊聊兒童語言發展的一般規律和如何判定孩子的語言發育到算不算落后以及該如何引導,希望能讓大家對“孩子的語言發展”有個整體概念,遇到問題不焦慮,不慌張,
-
“孩子兩歲了,別人家現在都會背詩了,為啥我家連爸爸媽媽也不會叫?”
-
“我的孩子總是口吃,糾正他之后,他就不愛說話了”;
-
“我的孩子發音總是不清楚,他會不會是大舌頭?”;
做早教老師時,經常有家長問我類似的問題。
一個孩子在學說話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各樣的問題,首先,我們需要界定,這些問題是否符合兒童語言發展一般規律,其次,如果確實存在一定的問題,則應該去判斷,是哪方面的問題,
語言的習得看似簡單,其實涉及到很多方面的能力,只有找到孩子在語言發展中遇到的障礙,才能更好的幫助他們,
今天的文章,我就來具體說說:
-
兒童語言發展的一般規律;
-
兩歲的孩子,還不說話,正常嗎?
-
如何判斷孩子是不是言語障礙?
-
如何在日常引導孩子的語言發展?
兒童語言發展的一般規律
兒童的語言發展大致會經過三個階段:語言準備期、語言發展期、語言完善期。
0-1歲,語言準備期
嬰兒從一出生就踏上了學習語言的征程,1歲之前,是語言的準備期,也稱為前語言階段。這個階段,嬰兒還不會說話, 但是,這不代表嬰兒在這個階段沒有溝通能力,他們已經學會了用聲音和表情動作溝通,同時也在為說出語言做準備,
嬰兒的第一個語言準備,是哭聲。當他們偶爾使用哭來表達不舒適感和需求時,如果得到及時的回應,嬰兒便學會了“表達”——當我這樣哭喊的時候,別人會注意到我。所以及時回應嬰兒的哭喊聲,除了對嬰兒的安全感建立有幫助之外,對他們的語言發展也很重要,
嬰兒一個月左右時,哭聲還會分化,比如,餓的時候和困的時候,哭聲會有不同,這為以后的語言分化打下基礎,而且,哭的過程中,發聲器官也得到鍛煉,
在四個月左右時,嬰兒的語言開始萌芽,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牙牙學語”,在這個期間,他們的口腔會發出一些有意思的聲音,從一開始的“嗚嗚啊啊”,到類似“媽媽“”爸爸”的語音,
家長們,通常會在這個階段感到欣喜,覺得娃會叫“媽媽”了,會喊人了,其實這些語音一開始并沒有具體的指向性,只是無意識的發音,只有通過家長不斷的熱情回應強化,他們才會在之后,把這些無意識的發音變成有意識的稱呼。
嬰兒六七個月,就能分辨出不同的語言、語音之間的差別。比如,能夠分辨出國語和英語是來自不同的語言系統,
八至九個月,嬰兒就能很好地理解出一些常用語句的意思,所以在家長說到一些物品的名稱時,他們會轉頭去看相應的物品,并理解一些簡單的指令。
九個月開始,嬰兒會運用手勢進行交流和玩耍,并有可能在十個月至一周歲之間,說出第一個詞,通常是指代事物的詞,
1-6歲,語言發展期
通常,孩子在一歲左右開始萌發出第一批單詞,開始了真正意義上的“說話”,1歲到6歲之間,就是嬰幼兒的語言發展期。 他們會經歷三個語言發展的小階段——單詞句時期、電報句時期、復雜句時期。
單詞句時期(12-24個月) :
在這個期間,嬰兒會說出某個詞匯,比如“果”、“花”、“車”,一個單詞代表一整個句子。他們最先學會的詞匯一般都是物體名稱,大多數是他們日常擺弄的玩具、餐具。也會說出一些動詞,比如“拿”、“打”、“走”等,
電報句時期(18-24個月):
這個時期的孩子可以開始用簡單的詞組來表達一整句話,比如“爸爸吃”、“狗狗跑”。因為很像19世紀人們發電報一樣,只包含表達關鍵資訊的單詞,所以被稱作“電報句”,
電報句時期的語言在語法上是不完整的,他們可能會用“媽媽,果”去表示“媽媽,我要吃蘋果”、“媽媽,蘋果好吃”、“媽媽,給你吃蘋果”等多種含義,成人需要結合相應的語境去猜測和理解,
復雜句時期(2歲-5、6歲):
這個時期,孩子的表達開始進入一個質的飛躍,他們學會了提問,學會使用否定句,對概念的理解也可以更深入,
比如,2歲左右的孩子們可以理解大/小、高/矮、寬/窄、里面/外面等表示對比關系的詞語;3歲左右,他們可以根據這些對比關系詞語去做一定的推理和判斷,比如拿到一件衣服,知道這件衣服對于自己來說有點小,而對于自己的洋娃娃來說又太大了。
孩子們在這個階段會掌握一些溝通技巧,并且能夠在別人聽不懂自己講話的時候,調整自己的語言,嘗試讓別人聽懂。
到6歲時,他們的詞匯量會從3歲時的1000多個增長到3000-3500個,基本上可以掌握90%的母語口語,
但復雜句時期,孩子們的語言發展還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
第一個問題是他們理解不了過于復雜的語法,比如把“把字句”轉換成“被字句”,做這種轉化會讓他們困惑,所以家長如果使用“被字句”,應該結合具體的情境去給孩子做專門的解釋,
如果要描述“小朋友被石頭絆倒了”,要清楚地指出,摔倒的人是小朋友,而摔倒的原因是他被石頭擋住了,沒有站穩,這其實是一個理解“主體”和“對象”的過程,對以后孩子們的語文甚至其他學科的學習都很有幫助。
第二個問題是,是由于他們的發音器官尚未成熟,會出現發音不準確的現象,分不清”zhi、chi、shi與zi、ci、si”,分不清“l”與“n”等等,
這只是一個階段性特征,如果孩子在2-6歲之間,把“小鴨子”說成“小鴨幾”,把“屁股”說成“屁堵”,“吃飯”說成“七飯”等等,家長們不用過于擔心,隨著正確示范次數的增多和他們生理的成長成熟,他們的語音也會更清晰清楚,鍛煉孩子的咀嚼能力對他們的發音清晰有一定幫助,
6歲+,語言完善期
當孩子到了學齡階段,他們的詞匯量迅速增長,出現了一些專業術語和書面語,逐漸開始掌握一些復雜的句式,比如祈使句、倒裝句等等。
此外,這個階段他們開始掌握語言的運用技巧,已經可以運用社會所認可的語言,以及禮貌用語,
由于受到正式的學校教育,他們開始掌握書面語的使用技巧,比如練習“陳述句“與“祈使句”、“把字句”與“被字句”的句型轉換,會用記敘文的文體做表述,而對書面語的運用也會促進他們口語的發展,
隨著閱讀量的增加和書面語、口語練習量的累積,他們的語言運用會呈現出豐富的差異性,呈現在語言表達的精準性、邏輯性、文學性、性別風格等不同的方面,
兩歲的孩子,還不說話,正常嗎?
我們再來看語言發展的三個階段:
-
單詞句時期(12-24個月)
-
電報句時期(18-24個月)
-
復雜句時期(2歲-5、6歲)
可以發現這樣一個現象:同樣是兩歲左右的孩子,有的可能還處在單詞句時期,連單字都很少說,不怎么使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意愿,有的可能已經進入“復雜句時期”,可以使用完整的句子表達自己的意愿了。
不少家長會因為自家娃兩歲時,還處在單詞句時期而焦慮,但其實這是正常的, 語言發展期的時間范圍也都是大致的參考范圍,孩子的語言發展除了遵循這個大致的規律之外,還會受到先天性因素(可以參考父母幼兒時期的語言發展狀況)、個性和溝通意愿、還有語言環境的影響。
父母是否會積極回應孩子的每一次聲音和動作的表達、孩子是否收到足夠多的言語信號輸入、孩子是否生活在一個多語言的環境下,都會對他們“說話”這件事產生影響。
2-3歲中間,有一部分“開口說話晚”的孩子會發生從“沉默到爆發”的質的變化,家長們可以放下焦慮,耐心等待和引導,
如何辨別孩子是否有語言障礙?
如何辨別說話晚的孩子,是正常現象,還是語言障礙呢?
參照前面講的發展規律,如果發現孩子的口頭表達能力和語言理解力明顯落后于同齡兒童的正常水平,那么孩子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語言發育遲緩,比如:
-
4個月時,仍然不會扭頭尋找聲音的來源;
-
8個月時,仍然沒有牙牙學語;
-
8-12個月之間,不會使用身體語言,比如點頭或搖頭;不會用手指出對應的物體或圖片;
-
18個月之后,會說的字少于15個;
-
2歲以后,聽不懂一些簡單的指令;
-
3歲以后,不會正確使用“我”和“你”;不會使用至少由3個詞匯組成的句子;
-
4-5歲階段,不能正確說出自己的姓名;不會跟大人講自己的日常活動和經歷。
(參考美國兒科學會《育兒百科》第六版中的《發育健康表》)
如果發現以上情況,建議盡快帶孩子就醫,通常,智力低下、聽力障礙、構音器官疾病、中樞神經系統疾病、語言環境不良等因素是兒童語言發育遲緩等常見原因,家長需要及時帶孩子進行專業評估,找出語言發育遲緩的原因,
兒童語言發育遲緩只是語言障礙中的一種,除此之外,語言障礙還包括構音障礙、嗓音障礙、語暢障礙(口吃)等多種情況,
語言障礙是怎么發生的呢?這需要先理解語言學習的過程。
當孩子學會說一個簡單的詞匯“蘋果”時,其實是經歷了四個步驟的:
第一步,聽覺傳導——孩子從家長那里聽到“蘋果”這個詞,聽覺神經會把這個信號傳導到孩子的大腦。
第二步,大腦加工“蘋果”這個語音的意思——孩子多次在看到蘋果的同時聽到“蘋果”這個詞,大腦就會把這個音跟孩子看到的蘋果掛鉤,從而解釋了“蘋果”這個概念,
第三步,形成記憶——大腦會在“工作記憶”中記下這個單詞的發音。
第四步,記憶提取與模仿發音——當孩子再看到蘋果時,大腦在“工作記憶”中提取這個音的記憶,孩子的構音器官,也就是咽部、口腔、鼻腔內一系列器官發生運動,使孩子能夠形成“蘋果”這個特定的語音,完成對這個詞的發音的模仿,
所以,如果一個孩子出現語言障礙,他可能是在四個步驟的某一步遇到阻礙,比如聽覺器官沒有辦法接受資訊、在理解的環節上遇到困難、在記憶儲存和提取方面遇到障礙、或者在做模仿語音以及構音運動的環節遇到了問題,
家長要結合專業的評估系統,來判斷是在哪一步上出了問題,并及時給予孩子幫助和引導,
日常生活中,
如何引導孩子語言發展?
語言學習的過程,需要經歷四個步驟,日常生活中,家長也要從這4各方面進行引導:
1、提供豐富的語言信號
語言的學習,資訊的輸入過程和輸入量都很重要,只有當孩子接受到足夠多的聲音和文字資訊,并且逐漸理解和記憶住這些資訊,孩子才能更好地掌握語言。
所以,在孩子的語言準備期,家長需要給孩子提供豐富的聲音體驗和語音體驗:
-
新生兒階段,經常使用清晰的語音對孩子講話、解釋周圍的事物,并盡量讓孩子看到發音時的口型,這有利于孩子以后更好地模仿這些發音;
-
為孩子準備一些聲音柔和的玩具,比如小搖鈴、還有一些拍打、擠壓之后會發出響聲的小玩偶,陪孩子玩的時候,可以試著去模仿這些聲音,比如“叮鈴鈴”、“嗶卟嗶卟”;
-
時常為孩子頌唱歌謠,可以是沒有旋律只有韻律的歌謠,也可以為孩子演唱歌曲;
-
結合彩色的動物卡片,模仿不同動物的叫聲;
-
堅持親子閱讀,可以在0-1歲之間就開始這件事,起初不需要堅持把每個故事讀完,只需要給孩子提供“聽故事”的體驗。在孩子兩歲半開始,慢慢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
-
在孩子5、6歲的時候,引入一些韻律和文字都很優美的讀物,比如《聲律啟蒙》、《千家詩》等。
2. 對孩子的表達進行強化
孩子對語音的學習過程是“先收集,再削減”。
具體來說,就是嬰兒會接收到很多聲音信號,并嘗試發出很多種語音,但大部分都是無意識的,只有家長對這些無意識的聲音給出回應,他們才 會慢慢知道哪些語音是常用音,是會引起外界反饋的,從而經常發出這個語音,放棄掉那些沒辦法引起外界反饋的語音。
這就是為什么雙語環境中的嬰幼兒可以同時掌握兩種語言,因為他們無論說“爸爸”,還是“Dad Dad”都會的得到回饋,久而久之,他們保留下來的“常用語音”就會更多,最終被刪選和丟棄掉的語音就會更少。
所以,在孩子0-1歲的階段,要積極對孩子的聲音表達做情感回應和模仿,具體做法:
-
在開始開始單詞句、電報句表達時,幫助孩子把句子結構補充完整,并重復一遍給他聽,比如聽到“媽媽,果”,可以說,“寶寶想說的是’媽媽,我要吃蘋果’,對不對?”
-
在孩子主動表達的時候,口頭鼓勵他的表達,比如,“你主動跟媽媽說尿布濕了,你真棒!”,“我很喜歡聽你講幼稚園里發生的事!”
-
經常跟孩子保持“共同注意”,在孩子視線落到某處卻不知的如何表達時,嘗試陳述他關注的事物,比如,“你在看那個玩汽車的哥哥,對不對?”
3.創造合適的語言應用場景
語言表達的過程其實也是思維活動的過程。為了讓孩子更好地理解新的概念和形成記憶,創造語言應用場景非常重要,比如:
-
在生活中經常與孩子對話,詢問他們關于某件事的看法,
-
鼓勵孩子自己講繪本故事,可以從情節簡單的故事講起。
-
鼓勵孩子復述自己在幼稚園的經歷。
-
鼓勵孩子用圖畫和文字記錄自己的生活和想法。
-
在孩子5、6歲左右,鼓勵他們參與主持、演講和戲劇表演,
-
在孩子國小之后,可以讓他們參加有小組分享的集體課外活動,
總之,孩子的語言表達就是一個從吸收到應用的過程,做好了引導,孩子的語言發展也就水到渠成。
– END –
作者 |安妮老師(辛明慧),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兒童發展與教育心理學專業(研修),從事兒童教育九年,兒童早期教育和家庭教育指導師,
編輯 |章魚媽,一個兩歲半男孩的媽媽。
參考資料丨[1]南京師范大學部出版社:《特殊兒童語言與言語治療》,[M]遼寧大學部出版社,2005。
[2]【美】David R.Shaffer&Katherine Kipp (著),鄒泓 等(譯):《發展心理學》(第八版),[M]大陸輕工業出版社,2009,
[3]李甦:《學前兒童心理學》,[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4]【美】Linda Campbell 等(著),霍力巖,沙莉 等(譯):《多元智能教與學的策略》(第三版),[M]大陸輕工業出版社,2020,
會說話的早晚不會影響什么.我侄子3歲才說話,照樣聰明
有的小孩就是說話晚的,不放心的話可以去醫院看一下